•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教版課本文言文注釋商榷

      2015-11-30 11:29林曉雯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15年10期
      關鍵詞:劉禹錫現代漢語人教版

      林曉雯

      [摘 要]對初中實際教學中出現的人教版課本文言文注釋的質疑,結合古代相關典籍及文獻資料,重點就“素琴”“泯然”“得無”“固”等值得商榷的文言文注釋提出不同的見解。

      [關鍵詞]人教版 文言文注釋 素琴 泯然 得無 固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280003

      “譯事三難:信、達、雅。” [1]嚴復先生在百年前翻譯《天演論》的時候就曾在《譯例言》中有此慨嘆。“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狈g作品內容忠實原文,方謂為“信”;文辭流暢,謂為“達”;文采搖曳,謂為“雅”。其實,外文翻譯如是,古文翻譯亦如是。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人教版教科書的文言文注釋,其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素養(yǎng)以及提高語文能力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課下注釋亦并非無不可商之處。

      以下就教學中出現的對教科書注釋的質疑,整理出有待商榷的文言文注釋四例,以供參考。

      “素琴”為何物?

      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本中,劉禹錫的《陋室銘》有“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一句。在課本注釋中,其對“素琴”的解釋為“不加裝飾的琴”。顯然,編者在對“素”一字的解釋上,擇取了有關“素”的“質樸無飾”的含義,體現了劉禹錫安貧樂道的品行,乍看也可算文從字順。然而如此一來,一旦聯系下文,不合情理的情況便出現了:“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下一句為“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課本接著對有關“絲竹”的解釋為“奏樂的聲音”“絲,指弦樂器”。既然陋室中沒有奏樂的聲音攪擾,又如何彈琴呢?這不是不合情理么?是不是注釋出了問題?

      查找相關資料之后,可發(fā)現一些端倪。

      首先,筆者在拜讀過山東大學李劍鋒教授的論文后,親自翻閱了論文中有關典籍的原文,同樣在《宋書·陶潛傳》中發(fā)現有 “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的記載。[2]筆者繼而查閱《晉書》,又在《隱逸傳·陶潛》發(fā)現其中亦載:陶潛“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3]從這兩部典籍中,我們可以得知,晉代陶淵明常常在酒酣興起時彈撫弦琴以寄隱逸情志,也體現了陶淵明的雅趣。“無弦琴并非無音之琴,而是能夠發(fā)出超乎具體聲音之外的‘大音?!盵4]

      晉代的素琴是如此,唐代的素琴是否就果真無弦呢?筆者發(fā)現人們有關人教版對“素琴”為“不加裝飾的琴”的注釋之質疑在網絡上的討論也相當熱烈,一些網友的見解亦言之成理。為免有失偏頗,筆者親自翻閱了眾人所提及的相關唐詩原文,果然發(fā)現,李白在《戲贈鄭溧陽》一詩中曾寫道:“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5]而與《陋室銘》作者劉禹錫生活在同一時期的兩位詩人李益與白居易,李益亦曾詩云:“素琴苦無徽,安得宮商全?”[6]白居易與劉禹錫更是同齡人,亦曾吟道:“明鏡懶開長在匣,素琴欲弄半無弦?!盵7]由此可見,在劉禹錫生活的唐代,詩人們已多用“素琴”來表示無弦琴。

      那么,將《陋室銘》中的“素琴”解釋為“無弦琴”,如此釋義是否有據可依呢?《康熙字典》中對“素”一字的解釋中,即有一則“素,空也”[8]的注釋。而參照《詩·魏風》,其中便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9]一句,意思是“那些君子(即貴族)啊,不要空吃閑飯啊”,此句中的“素”即為“空”義。若將“空”的注釋放在《陋室銘》的注釋上,則“素琴”義為“空琴”,然則何謂“空琴”呢?與生活中的“空碗”“空盤”“空瓶”一樣,“空琴”即為只有琴身,而無琴弦的琴。外儒內道的劉禹錫在官場失意后,隱居陋室,借“素琴”這一意趣,寄托了自己遠離案牘、安貧樂道的澹泊心境。

      “泯然”是“完全”的意思嗎?

      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選取的北宋王安石的《傷仲永》一文中有“泯然眾人矣”一句,課本對“泯然”的注釋是“完全”。在實際教學中,這一注釋曾給筆者帶來過解說的困擾。學生質疑:“‘泯然兩個字,哪個字有‘完全的意思?”然而翻閱各類書籍,無論直譯還是意譯,人教版中給出的“完全”這一注釋都難以做到有據可依。經過一番查找,筆者發(fā)現“泯然”應另有注釋。

      晚唐文學家皇甫枚的《三水小牘·侯元》有“元因拜謝而出,仍令一童送之。既出洞穴,遂泯然如故”一句。[10]清代著作家、刊刻家阮元在其《小滄浪筆談》中也曾寫道:“生平著述數萬言,所藏金石文字及宋栞善本不下千種,皆泯然無存?!盵11]從這兩篇文章中可見,“泯然”就曾有“消失”之意。

      那么,“泯”一字究竟具體為何義呢?《爾雅·解詁》中就曾有“泯,盡也”。[12]可見,“泯”字曾有“盡”義。而“盡”與“消失”是為近義。再看“然”字,《廣韻》釋為“如也”。[13]在《詩經·鄴風》中有“惠然肯來”,而在《禮記·檀弓》中也有“貿貿然來”[14]一句??梢?,所謂“如也”,在釋義時可以翻譯為“……的樣子”,起到表狀態(tài)的作用。這樣一來,“泯然”一詞便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消失的狀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計劃(社科)》之“通過國學教育提升我省優(yōu)秀運動員人文素養(yǎng)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態(tài)”。結合《傷仲永》的原文,為了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可以在翻譯時將表狀態(tài)的“然”字隱去不譯,直接將“泯然眾人矣”譯為“消失(在)普通人中間了”,意為方仲永成年后不再如年幼時天資聰穎、文才出眾了,已經淪為不起眼的普通人,丟進人堆就找不著了。

      “得無”與“大概”是一回事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選取了《岳陽樓記》這一名篇,在第二自然段末尾有“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教科書中對這句話的解釋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筆者認為,這條注解有兩處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編者在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時候,對標點符號使用不合理。《現代漢語詞典》對“大概”的解釋意為“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15]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看,表估計的句子通常是陳述句,而在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中,表估計作用的“大概”一詞之后的句子,一般不以問號結尾。編者在做注釋的時候,一邊選取了“大概”這一表估計的詞,一邊使用了問號表反問,就顯得句式不通了。

      其次,“得無”是否就與“大概”畫等號呢?我們只要查找相關書籍,便可知曉“得無”一詞在古代是一個常用詞。

      《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為了說服態(tài)度強硬的趙太后同意將溺愛的長安君“出質于齊”,以求取齊國兵援。觸龍面見時,開始先是拐彎抹角,聊起了家常:“日飲食得無衰乎?”[16]意思是“(太后因為長安君的事煩心)每天的飲食有沒有減少啊?”其從飲食談起,最終因勢利導,以柔克剛。這里的“得無”與“乎”呼應,表揣測。

      明代崔銑在《記王忠肅公翱三事》中寫道:“若翁廉,若輩得無苦貧乎?”可以翻譯為“你們(家)的老人很廉潔,你們恐怕生活貧困吧?”[17]

      《聊齋志異·促織》中主人公成名后拿著妻子從駝背巫處求來的紙條思忖“得無教我獵蟲所耶?”[18]這里的“得無”同樣可以翻譯成“莫非”,意思即為“(這字條)莫非是告訴我捉蟲子的地方?”

      從這些前文中便可見,“得無”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恐怕”“莫非”“是不是”“有沒有”等詞,通常在句中表示帶有揣測性語氣的問話。將以上釋義放在《岳陽樓記》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一樣可以說得通——“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是不是有所不同呢?”除此以外,將“得無異乎”翻譯為“恐怕有所不同吧?”“會不會有所不同呢?”“莫非有所不同吧?”皆有異曲同工之效。這樣既充分表現出了范仲淹對遷客與騷人“以物喜”“以己悲”的猜測,又忠實于原文。

      “固”究竟為何義?

      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課本中,對《陳涉世家》的“固以怪之矣”的解釋是“自然就詫怪這事了。以,通‘已”。

      “自然”一詞連接“就”,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然而,若是結合接下來的“以”字,便可發(fā)現注釋的不妥當之處。因為若將“已”,即“已經”的注解嵌進原句譯文中,便會出現“自然已經詫怪這事了”如此拗口且晦澀的翻譯。編者可能也意識到了此語句不同的情況,于是將“已”替換為“就”。然而,無論是“以”字或是“已”字,在工具書中,皆看不到“就”的注解。因此,筆者認為“固”字譯為“自然”是不恰當的。

      首先,我們看“自然”一詞在現代漢語中的解釋?!白匀弧币辉~在語法上的作用一般有兩種——“副詞。當然”,“連詞。表示轉折”。考慮到“固以怪之矣”中“固”與下一詞“以”(即“已”“已經”)在意思上的銜接,“固”翻譯替換為“當然”或是表轉折關系都是不妥的。

      之后,筆者發(fā)現《康熙字典》對“固”字有“‘本然之詞”的解釋。所謂“本然”,即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本來”。

      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便有“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19]一句,其中的“固”義即“本來”。放到句子中,便是天下各國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的土地又擴大了一倍,卻還不施行仁政,這必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

      無獨有偶,在《孟子·公孫丑下》中,孟子辭官回鄉(xiāng),面對齊王的挽留時,說道:“固所愿也,不敢請耳?!边@里的“固”便是“本來”的意思,意即“(辭官回鄉(xiāng))這本來就是我的愿望,(之前)不敢請求罷了”。

      可見,在古文翻譯中,“固”也常常被解釋為“本來”。如此,將“本來”的注釋鑲入“固以怪之矣”,便可呈現出“本來便已經詫怪這事了”的含義。這樣無論從語法上,還是意思上,都更為貼切。

      [ 參 考 文 獻 ]

      [1][英]赫胥黎.嚴復譯.天演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2][南朝]沈約.宋書(卷九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唐]房玄齡.晉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7.

      [4]李劍鋒.陶淵明無弦琴意蘊易學新解[J].周易研究,2008(5).

      [5]彭定求等編.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唐]李益.李益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4.

      [7][唐]白居易.白居易詩[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8]漢語大詞典編纂處.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9]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唐]皇甫枚.三水小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11][清]阮元.小滄浪筆談[M].臺灣:廣文書局,1970.

      [12]胡奇光,方環(huán)海.爾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北宋]陳彭年,丘雍.廣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元]陳澔.禮記集說[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1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6][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7][明]崔銑.洹詞(卷五)[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8][清]蒲松齡.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9][戰(zhàn)國]孟子.孟子[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陳劍平)

      猜你喜歡
      劉禹錫現代漢語人教版
      一起來吹牛
      “大力士”紙片人
      山西省2019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現代漢語
      賞牡丹
      人教版11.1功-教學設計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現代漢語
      劉禹錫與《陋室銘》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詞匯闖關
      人教版選修七核心詞匯闖關
      人教版選修八核心詞匯闖關
      开化县| 五大连池市| 平南县| 张北县| 凌源市| 新和县| 东乌| 海城市| 宜丰县| 宜川县| 桃园市| 滕州市| 额尔古纳市| 镇远县| 怀柔区| 兰考县| 齐齐哈尔市| 府谷县| 三门县| 合肥市| 息烽县| 易门县| 北票市| 保亭| 丽江市| 天气| 凉城县| 黎平县| 彭山县| 特克斯县| 岢岚县| 安康市| 青海省| 泽库县| 宁海县| 精河县| 加查县| 寿阳县| 英山县| 龙门县|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