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冰 Text by Jiang Bing
盤錦地域文化符號:遼河口文化
◎文/姜冰 Text by Jiang Bing
二界溝漁碼頭
在人們普遍關注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及鄉(xiāng)愁的當下,盤錦市率先完成了自身的文化定位,推出了代表性地域文化符號“遼河口文化”。這一文化標識的確立,在凸顯其地域文化面貌獨特性的同時,也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為這個城市接下來的文化發(fā)展鋪墊了必要而又堅實的基礎。
遼河口文化,是指生活在遼河三角洲這片扇形沖積平原上的人們,在業(yè)已經歷的漫長時光中,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傳承以及民俗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或制
約,所形成的一種別具風貌的文化形態(tài)。精簡地說,遼河口文化是對遼河口地區(qū)的社會文化的命名,這決定了它既是遼海文化的一個區(qū)域性文化板塊,也是遼海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
二界溝漁民出海捕撈
二界溝漁民補網
盤錦市以這樣一個概念來定位自身的地域文化,根源于它的地理位置。
所謂遼河口,即遼河入海河口,是遼河與渤海的交匯地。若干年中,遼河經歷了一個“獨流入?!至魅牒!毩魅牒!钡淖冞w,遼河口的地域范圍也由此呈現(xiàn)了一個歷時悠久的動態(tài)過程,并最終使今盤錦市轄域成了遼河口的核心區(qū)域。
大體說來,在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以前,遼河通過盤錦市東緣的今大遼河河道,于今營口和盤錦之間獨流入海。1861年當年,遼河泛濫,導致右岸冷家口潰決,將雙臺子潮溝沖刷成一條新的河槽。1894年(光緒二十年),人們?yōu)榉浪?,疏浚開挖河槽30里,把雙臺子河鑿通。從此遼河分流入海,干流來水的40%經故河道(即今大遼河河道)仍于營口入海,60%經新河道(即原雙臺子河河道,今遼河河道)于盤山入海。
到1958年,為根治遼河水患,人們在盤山縣沙嶺鎮(zhèn)六間房處把外遼河堵塞,將遼河干流分向故河道的水道就此堵死,使遼河干流來水盡由雙臺子河(今遼河)在盤錦市西郊獨流入海;故河道則僅能從三岔河處納渾河、太子河于營口市入海,并被更名為“大遼河”。
這樣的歷史變遷,使遼河由盤錦
與營口的界河,轉變?yōu)樵诒P錦穿城而過的內河;使原來的雙臺子河口成為今天純正的遼河口,也使盤錦成為了遼河口地區(qū)的核心區(qū)域。因此,盤錦市的遼河口文化定位,在自然地理上名實相符。
遼河口文化的人文地理范疇,或許較其自然地理范疇還要寬泛一些。這是由于,一種文化一旦形成,其地理邊界就不會是固定的,一方面會隨著這種文化的不斷傳播而漸次延伸,另一方面也會隨著文化載體的遷移而流轉各地,從而日漸模糊文化地理的邊界。但無論如何延展,今盤錦地域也都是遼河口文化的發(fā)源地與核心承載體。
盤錦曬鹽場
遼河口文化,是指生活在遼河三角洲這片扇形沖擊平原上的人們,在業(yè)已經歷的漫長時光中,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傳承以及民俗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或制約,所形成的一種別具風貌的文化形態(tài)。
遼河三角洲這片廣袤的扇形沖積平原,遠古被稱為“遼澤”,近代素稱“九河下梢”及“退海之地”,其文化含量也由此受到世人的長期質疑。實際上盤錦這片退海沖積平原不僅有著堅實的歷史文脈根源,而且那豐厚的歷史積淀還呈現(xiàn)了獨樹一幟的瀕海臨河的地域文化面貌,進而使“遼河口文化”這一概念得以脫穎而出,又很快破繭成蝶。
事實上,盤錦屬實受到了地處海河邊緣之境的很大限制,導致史上記載相當有限。因此,對盤錦地域文化的研究,很難僅集中在對古籍中相關地名、史料的索引上,而是以考古學范疇的調查與借鑒居多,具有濃厚的田野考察性。令人振奮的是,在1980年至1984年的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和2007年至2011年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間,考古工作者都在盤錦這片土地上發(fā)現(xiàn)了大量遺址、遺跡、遺物等,并留下了翔實的考古資料。這些珍貴的資料足以表明,未曾被古籍記載,并不意味著人類文明不曾發(fā)生及發(fā)展。
迄今的考古調查已確鑿無疑地表明,盤錦地區(qū)的文化起源至遲發(fā)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而且與遼河流域的經典文化形態(tài)之紅山文化同源。證據(jù)是,早在5000年前,紅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彩陶片就已出現(xiàn)在這片土地上。接下來,先人們在這片土地上持續(xù)繁衍,并相繼留下了相關物證,包括商周時期的聚落址,戰(zhàn)國時期的燕刀幣,遼金元時期的瓷器,明代的邊墻、墩臺、鎮(zhèn)堡以及清代的炮臺、甲午戰(zhàn)爭遺址等等,甚至出土了唐代的貨幣。
尤為重要的是,在這片土地上還相繼發(fā)現(xiàn)了多處貝殼堆積的文化遺址,如遼代三官廟遺址、明代馬蹄崗子遺址、萬金灘小廟遺址、溝北遺址、老坨子遺址等。這種遺址被當?shù)厝怂追Q為“蛤蜊崗”“蛤蜊山”,從中可見其規(guī)模之大,人們甚至取其貝殼磨碎了做雞飼料。這些貝殼多屬蛤蜊、牡蠣、海螺等海生物的遺留,這凸顯了棲居在遼河口地區(qū)的人們曾經從事的生產及生活方式,獨特而又持久。
王綿厚先生說,遼河是“戰(zhàn)國以前,中國東北乃至東北亞地區(qū)唯一被載入正史的中華名川”。遼河口地區(qū)的先民雖然較少被史籍記載,卻仍然以實物為我們留下了他們曾經在此努力求存的有力證據(jù),且足以構筑起遼河口文化的歷史根基。
二界溝漁民挑選文蛤
遼河口地區(qū)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頗具特色的遼河口文化。如果以一句精簡的話語來概括,那就是“三元一體,相合相融”。不同的自然地理導致了不同的經濟類型;不同的經濟類型又促生了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而這些文化形態(tài)又在共處并存的同時互相滲透聚合,最終使遼河口文化“三元一體的復型文化形態(tài)”得以定型。
盡管同屬遼河口地區(qū),其域內卻仍然呈現(xiàn)著三足鼎立式的自然地理區(qū)劃:瀕海,臨河,河海相融。或者說,正因為是河口地區(qū),其域內就必然會存在這三種不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畢竟要有河流在先,且海洋就近在眼前,才能成就河口之地。遼河口的瀕海地區(qū)以二界溝為焦點,河海交融地區(qū)以田莊臺為核心,臨河地區(qū)是指坨子地、崗子地,隨著河淤海退的持續(xù),這坨子崗子最早在漫漫時光中演變?yōu)樯L铩?/p>
瀕海地區(qū)二界溝的駐民,多是漁民及服務于漁業(yè)的人,鑒于他們賴以為生的遼東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漁場,每年冬季都會凍結,他們就在許多年中候鳥似的春來秋返,到底孕育了以外海捕撈為載體的漁雁文化。河海交融地區(qū)的田莊臺駐民,則多是商人或服務于商業(yè)的人,遼河、雙臺子河及繞陽河一度繁榮的航事,相繼促生了田莊臺、盤山、沙嶺等幾個商事興旺的埠頭,最終孕育了以河運為載體的商業(yè)文化。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臨
河地區(qū)由于是名副其實的退海之地,也就在很長一個歷史時間段里呈現(xiàn)出“坨多崗繁”的地貌特征。這些坨子地、崗子地遠遠高出周圍地表,并由此最早有人棲居,成為盤錦地區(qū)最早孕育了人類文明的所在。坨地與崗地的四周,則是潮溝遍布,葦塘連片。在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尚且有限的時候,其經濟行為就基本取決于當年的年景,具體說就是,雨水大的年頭捕魚摸蝦捉蟹,雨水少的年頭曬鹽熬堿織席,雨水剛剛好好的年頭就耕田種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三種經濟形態(tài),用當?shù)匕傩盏睦显捳f,就是“澇捕魚蝦旱曬鹽,風調雨順種莊田”。這種間錯交融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使這一地區(qū)的駐民大多集農民、漁民、手工業(yè)者于一身,并由此在遼河口文化這種大型的混合型文化形態(tài)之中,又醞釀出了一個小型的混合型文化形態(tài),進而使遼河口文化愈趨豐滿。
目前,以遼河口文化作為盤錦市的代表性文化符號,業(yè)已取得人們的共識,并得到了彭定安、郭大順、顧奎相等省內多位專家、學者的肯定。接下來,盤錦將成立遼河口文化研究會,致力于對這一文化形態(tài)的更為深入的挖掘與研討,為盤錦的可持續(xù)性文化發(fā)展奠定基礎。
(作者為盤錦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實際上盤錦這片退海沖積平原不僅有著堅實的歷史文脈根源,足以支撐起一部地域文化通覽,而且那豐厚的歷史積淀還呈現(xiàn)了獨樹一幟的瀕海臨河的地域文化面貌,進而使“遼河口文化”這一概念得以脫穎而出,又很快破繭成蝶。
盤錦內陸農民捕魚
Liaohe River Estuary Culture——A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 of Panjin
The representative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 namely, Liaohe River estuary culture advocated by the Panjin government, to highlight their uniqueness of their regional culture features, will lay a necessary and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Panjin.
Liaohe River estuary culture refers to the unique style of culture pattern formed by the residents in the floodplains of Liaohe Delta who are influenced by a series of specific factors including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heritage, conventional customs and so on. In short, Liaohe River estuary culture is a notion to the social culture of Liaohe River estuary. Literally, that culture is a regional component of the culture of Liaohai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as well.
In fact, with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oot, Panjin presents a coastal area featured regional culture, naturally leading to the cre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Liaohe River estuary culture”.
Today, it has been a common recognition that the Liaohe River estuary culture is the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 of Panjin and some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our province including Peng Ding’an, Guo Dashun and Gu Kuixiang have all expressed their approval of that statement. Thus, an urgent task before us is to set up a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the Liaohe River estuary culture so that the special culture c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discussed, paving the way for sustainabl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Pan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