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斯鴻
?
世界性漢語賽事為何超越了比賽本身
文|傅斯鴻
作為一場世界性漢語賽事,已經(jīng)舉辦了14屆的“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早已不再是世界大學生們的競技場,在架設起一道溝通世界的橋梁的過程中,它的意義超越了比賽本身
作為一個五千年文明古國的通用語言,漢語有著其古老而深邃的文化魅力。在歷史的演進長河里,這種魅力從深厚走向寬廣,又從寬廣走向開放。今天,漢語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世界性語言,與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一起組成了聯(lián)合國七大常用語言。而一項讓世界青年開口說漢語的賽事,更是架設起了一座溝通世界的漢語橋梁,讓這一古老語言受到了全世界青年人的青睞。
2015年7月5日至8月2日,第14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在長沙開賽,湖南衛(wèi)視對該賽事做了全程跟蹤報道。本屆比賽吸引了來自97個國家的133名選手的參與,并與“一帶一路”相關城市進行了有機結合,讓選手們在參與比賽的同時,了解漢語從深厚走向開放的歷史演進。
秦皇漢武在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們干成了兩件在當時堪稱奇跡的事情。秦始皇的大一統(tǒng)讓整個華夏大地實現(xiàn)了文字的統(tǒng)一,從此書同文、車同軌的華夏民族被連成了一個整體,也劃出了漢語圈的范圍。而漢武帝開辟絲綢之路,讓華夏大地連接了世界,也讓漢語有了走出去的可能。
古老的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溝通世界的紐帶,也是漢語由單一民族語言走向世界性語言的必經(jīng)之路。從公元前139年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唯一一條連接歐亞大陸兩端的陸上通道起,漢語即隨著這條通道走出了華夏大地,走向了更加寬廣的世界。與此同時,它也張開了懷抱,迎接著世界各地有著不同語言、習俗與信仰的民族,從寬廣走向了開放。這其中,兩大宗教的東傳,成為漢語在歷史演進中的重要一環(huán)。
公元67年,兩名印度高僧沿著絲綢之路,以白馬馱經(jīng)來到了東漢王朝的都城洛陽,標志著佛教東傳的開始。其后,隨著大量佛經(jīng)的翻譯與傳播,這不僅給了中華文明以終極關懷的思想,更讓漢語在吸納了印度梵語的基礎之上,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從此,在漢語里有了剎那、世界、因果、輪回等等新的詞匯,而說漢語的人們也念起了“南(na)無(mo)阿彌陀佛”、“般(bo)若(re)波羅蜜多”等來自梵語的讀音。同時,也為漢語翻譯其他民族的語言開創(chuàng)了先例。從此,以漢譯佛經(jīng)為藍本,中華文明發(fā)揮出了她前所未有的包容性,接納了包括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大量周邊少數(shù)民族成為了漢語的使用者,甚至讓朝鮮、日本、越南等周邊國家以漢字為其主要文字。
隨著以泉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在隋唐時期興起,伊斯蘭教也在這一時期乘著海上巨輪抵達了中國。盡管漢語在與阿拉伯語的碰撞過程中沒有產(chǎn)生出如梵語那樣精彩的火花,但隨著回族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這一沒有本民族語言文字的穆斯林群體,從此打破了伊斯蘭教的單一語言格局,讓漢語在穆斯林世界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
古代的“一帶一路”承載著漢語從深厚向開放的演進,而今天的“一帶一路”更引領著中國夢走向世界的方向。當古代的絲綢之路上那些絡繹不絕的商隊,懷揣著夢想,操持著各種語言來到長安或者洛陽,他們也必須要學習漢語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文明的語言,才能與這個國度的人們交流溝通。
如今,伴隨著中國在世界經(jīng)濟地位的崛起,從本世紀初以來,漢語已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掀起過各種熱潮。從2002年第一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開辦到現(xiàn)在,13年的時間里,14屆賽事,每一屆的參賽國與參賽人數(shù)都在不斷增加。作為一場世界性漢語賽事,它早已不再是世界大學生們的競技場,它已然成為了一場世界漢語的盛會,而它將架設起的是一道溝通世界的橋梁。
(作者系知名歷史寫作者,《尋路四大名著》作者)
本欄目所刊發(fā)言論,均不代表本刊觀點
責編鄂璠efan@chxk.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