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5-12-08/ 第07版面/訪談實錄 /作者:本報記者 張妮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
在“國強必霸”的邏輯下,一些西方國家始終對中國抱有防范心理。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追求和諧共榮的價值理念,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重要課題。在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看來,向世界解讀中國的價值理念,一定要追本溯源,找到中國文化的特質。于丹一直試圖用大眾傳播的方式激活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那些“活著的基因”,《于丹論語心得》一書已有30多個語種版本,發(fā)行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她近日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中國的文化基因里透著農(nóng)耕文化那種敬畏之心、小小的歡喜和保守的善良,“所以,稱霸從來都不是中華文化里的東西”。
中國文化里沒有“大滿”
環(huán)球時報:在您看來,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文化的基因和特質到底是什么?
于丹:隨著中國經(jīng)濟、外交地位的上升,下一個命題就是我們的文化話語權。文化是外交的一張名片,是對話的依據(jù),是積淀在我們血液中的基因。在西方眼里,中國現(xiàn)在是個大國,但還沒有成為真正的強國,就在于我們的文化話語權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西方為什么對中國經(jīng)濟實力的增長有防范之心?因為按照西方的帝國邏輯——國強必霸,但其實中國文化中沒有這種稱霸的基因。要解讀中國文化的特質和基因,一定要追本溯源,回到農(nóng)耕民族的源頭上。我們今天看東西方文明,不能孤立地在自己的語境中去談,一定要放在差異的環(huán)境下,找到它們在文明質地上的不同。我在國外講學時,很多學者、記者都會問:“我們到處都是教堂,我們信仰上帝,我們是有強大信仰和底線的民族,你們中國呢?”我說,我們雖然沒有全民的宗教信仰,但一直有全民的文化信仰,中國人的家規(guī)家訓、家庭倫理歸屬實際上是替代西方神靈和宗教的。比如,如果我和一個西方人同時打翻一個杯子,西方人會本能地說“ohmygod”(我的神?。?。而我會說“哎呀我的媽呀”。為什么他喊神的時候我會喊媽呢?因為我從小不上教堂,沒有外在神靈的概念,但中國孩子犯了錯在古代是要跪祖宗牌位的。所以,這時本能叫出來的其實是中國人的倫理條律和家規(guī)。也就是說,中國人的倫理與天理是最大的行為底線。
西方的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等大都是從天上下來的,是對神靈的致敬。西方崇敬外在力量對人的提攜和幫助,強調(diào)的是每個個體的公平和尊嚴。而中國的節(jié)日基本上都是地里長出來的,從清明到端午,一個一個節(jié)氣往下走,有這種秩序的安頓。中國面向土地的農(nóng)耕文化,是以家庭為基礎單元的,是不尋求擴張的文化基因。我有一次上課和學生說,今天是小滿節(jié)氣,農(nóng)民看著逐漸豐盈飽滿的谷穗,內(nèi)心有小小的喜悅。這時,突然有個女學生說,為什么有小滿沒有大滿?那一瞬間,我認為她問了一個特哲學的問題。我說,沒有大滿,因為中國人原本的幸福來自于小小的滿足,這種滿足都是跟著莊稼長的,祈禱老天爺幫幫我,祈禱風調(diào)雨順,我一定好好干活。從來沒見中國人祈禱不勞而獲讓地里長黃金的。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都透著這種敬畏之心、小小的歡喜和保守的善良。所以,稱霸從來都不是中華文化里的東西。
環(huán)球時報:那么,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到底如何?
于丹:今天的世界既不是以美國文化為中心,也不是以歐洲文化為中心,西方也不用擔心中國崛起后,中國文化就成為世界的中心。現(xiàn)在是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時代?,F(xiàn)在的中國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一些基因的喚醒與世界普世價值融合以后的新文化生態(tài)。各種文明中,一定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比如對善良、公平、正義的追求。從中國古代的“仁義禮智信”一直到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提出來的東西都是能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取得共識的。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對立開,我們要做比較,但比較的目的是為了融合。
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講述中國故事
環(huán)球時報:中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倡導講好中國故事。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您如何理解講故事的重要性?
于丹:對于中國文化到底是什么,我們要用講故事的方法去講述,而不是干巴巴地講道理。人類的童年都是在各個民族的神話故事里成長起來的,我們就是以聽故事的方式來實現(xiàn)傳統(tǒng)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綿延傳遞的?!队诘ふ撜Z心得》在法國一年賣出去24萬冊。法國讀者認為這是講故事的書,是當故事來讀的。其實我做的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而不是文化研究。如果以研究的角度看,我寫的很多內(nèi)容可能不是非常學理化、邏輯化,但我是在做一種傳播,就是把理念放在一個故事里。我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而不是一種結論。所以,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上和我寫的書里更多地用故事策略去驅動中國文化的傳播。
環(huán)球時報:如何才能講好中國故事?于丹:對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我想從三點來談。一是,用中國文字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漢字和語言本身就是故事的載體,每一個字都是一個故事。比如,“正”字上面是一橫,下面是一個“止”字。“止”的象形字是畫出來的一只腳,也就是一只腳踩在起跑線里面。這只腳所踩的這根線的方向就是正道,要是跑到旁邊去了就是歪門邪道。二是,用中國的藝術形式講述中國故事。西方人的眼光很多是結構式的,能夠看見事物的局部和整體。而中國人是解構式的,是在一個整體的模糊中去尋找它精準的審美。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也是一位醫(yī)學家,懂解剖學,他畫出來的肌肉都是要符合比例和透視的。而中國人的藝術講究主觀的寫意,大畫家石濤曾經(jīng)說過“吾寫此紙時,心入春江水。江花隨我開,江水隨我起。”這就是中國人“天人合一”思想在畫意畫境中的體現(xiàn)。三是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講述中國故事。什么樣的文化是活著的?就是你相信的文化。相信是最大的力量,你不能把文化當成我的飯碗,只是我披的一件職業(yè)裝,如果你的生活里不能隨時隨地對它充滿信任,你不會樂在其中,不會享受自己的文化?,F(xiàn)在,如何讓我們的民族文化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有更多融合、接納,體現(xiàn)普世的意義,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中國人正在逐漸回歸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中國人的保健方式。剛改革開放時,國人看到國外的維生素片、深海魚油覺得太高大上了,一個小小的膠囊能包含那么多種維生素,對人體多么有用,我們簡直太落后了??墒墙裉欤袊说膫鹘y(tǒng)養(yǎng)生方式是微信朋友圈里流傳得最多的內(nèi)容之一。今天,我們總要回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來談論什么是中國文化。
環(huán)球時報:韓劇對韓國文化的國際傳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您認為,我們怎么才能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影視作品呢?
于丹:電視劇是大家消費最強的一個傳播產(chǎn)品。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會分出兩種類型的影視作品,一種叫主旋律,一種叫商業(yè)片。主旋律就是非常正確但很少有人看,觀念大而空,沒有滲透到生活里,沒有真正感染到觀眾。商業(yè)片往往收視率高但很惡俗。我們能不能把簡單的二分法思維方式摒棄掉,讓正確的觀念和商業(yè)的手法水乳交融?這方面是有成功案例的,比如獲得奧斯卡6項大獎的美國影片《阿甘正傳》。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業(yè)片,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主旋律影片。這個傻乎乎一生奔跑的阿甘,最后他的人生并不吃虧。從影視作品到文學作品,中國的文化創(chuàng)作都在路上,都在起點上。
用儒家態(tài)度承擔責任,以道家態(tài)度滋養(yǎng)自我
環(huán)球時報:近年來中國企業(yè)家越來越多地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傳播自己的商業(yè)理念。這是否也是一種中國故事的表達?
于丹:中國很多企業(yè)家,像馬云、王石、任志強、潘石屹都是非常會講故事的人。這些人不僅僅是企業(yè)家,每個人都是一個哲學家,有哲學底蘊。講故事不是靠技巧,而是靠實例,沒有好題材是講不出好故事的。事實上,他們在這個世界上已經(jīng)是一個故事了。中國對商人最高的評價是儒商,道德感永遠是商業(yè)規(guī)則中的前提。如果沒有道德的約束,即使懂得再多商業(yè)規(guī)則,也無法取得成功。企業(yè)家看似在經(jīng)商,但最終指向都是提升公民道德與公民權利。馬云喜歡太極,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很深。談到為什么要創(chuàng)辦阿里巴巴,馬云說,他希望一個普通的老太太在網(wǎng)上買東西的時候不比任何一個特權階層的人費更大的事,浪費更多時間。這個想法讓我很感動,因為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企業(yè)家最看重的一定是社會責任。我覺得褚時健先生是中國企業(yè)家的一位精神導師,他說:我們不要怕改造荒山,不要怕花時間去等待,也不要怕自己生命里所有的苦難和挫折,如果你對未來、對中國、對自己有信念,去做就好了。
環(huán)球時報:在轉型中的中國,人們?nèi)绾螐膫鹘y(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中找到更多幸福感?
于丹:費孝通先生說過,“我們正在擁有越來越多的房子,但我們正在失去越來越多的家園”。一些中國人缺乏安全感、幸福感的根源,是因為失去了對農(nóng)耕文明的敬意,失去了對道法自然的信仰??鬃拥膶W生問孔子,您的人格理想是什么?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很多人事業(yè)成功以后為什么感覺不幸福?可能和朋友反目,孩子離家出走,老人在病床上沒辦法盡孝,中國人最本初的倫理關系被懈怠了。“仁”字的意思是二人成仁,講的是兩兩關系。比如老小之間的關系??匆幌?ldquo;孝”字,老字頭下面是個孩子,孩子扶持老人就叫孝。但現(xiàn)在中國出現(xiàn)了獨生子女,又出現(xiàn)了隔代撫養(yǎng)。有的老年人說,“自打我有了孫子,我就當上了孫子”,把小的奉為至高。中國很多倫理觀念就是這樣被顛覆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人格和自然人格。工作8小時之內(nèi),應該儒家一點,認同規(guī)則承擔使命,甚至要犧牲一點小我去服從社會利益。但8小時外,應該道家一點,就是關心自我的生命,呵護家人朋友,順應自然,讓這種天地精神滋養(yǎng)你的心。一個人如果用儒家的態(tài)度去承擔責任,以道家的態(tài)度去滋養(yǎng)自我,才能達到真正的平衡。
人為了懂道理總要付出一些代價,一個民族也一樣。今天很多人都在說不幸福不快樂。在社會轉型期,我們要接納這個代價,但不必因此失望。我還是從骨子里相信中國自己的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