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5-12-10/ 第15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陳效衛(wèi)
隨著恐怖襲擊事件頻發(fā),諸如“恐怖組織聲稱對襲擊負責”之類的說法時常見諸報端。這類讀者和聽眾幾十年來耳熟能詳?shù)奶资奖硎?,稍加推敲即感荒誕不經(jīng),亟待撥亂反正。
作為“擔負責任”的簡稱,漢語的“負責”是個非常有分量的詞匯。各級政府機構(gòu)和個人都可以對某事負責,如救死扶傷、實施賠償?shù)取6植澜M織所“負責”的,卻是爆炸、暗殺、放火、綁架、劫機等。
事實一再證明,非法恐怖組織不僅缺乏“負責”的資質(zhì),也從未切實做過任何可以贖罪的善舉。對最不負責的恐怖組織使用“負責”這一有擔當?shù)脑~,不僅是對漢語的嚴重褻瀆,也是對恐襲受害者的無情漠視和惡搞。
如此荒唐的表述“怪胎”是怎樣產(chǎn)下的呢?這完全是魯迅先生所批評的“硬譯”所致,即以外語多義詞中的一項之不變應(yīng)對各種場合之變,或誤將拼寫形式相同的詞“鎖定”為一個含義。英文“responsibility”確有“責任”這一項,但在“claimrespon?sibilityfor”的結(jié)構(gòu)中卻并非如此。當恐怖組織充當主語時,整個詞組的含義不是“聲稱對某事負責”,而是“聲稱某事系其所為”。其潛臺詞是:是我干的,你能奈我何?目的不外乎刷存在感、增強恐嚇效果、獲取經(jīng)濟資助,并以進一步行動為要挾,妄圖達到政治、宗教等目的。
洞悉恐怖組織“聲稱負責”的真正企圖后,媒體近年來一直在努力撥亂反正。2011年2月9日《車臣武裝“認領(lǐng)”機場恐怖襲擊》和2013年11月25日《“東伊運”認領(lǐng)天安門恐襲事件》等報道都使用了“認領(lǐng)”一詞,從而徹底擺脫了望文生義。但“認領(lǐng)”是“辨認并領(lǐng)取”,其賓語一般都是具體人或物,而恐怖分子“認領(lǐng)”的是一個事件。2004年10月31日《拉登承認發(fā)動了“9·11”襲擊》和2013年2月3日《極端組織承認襲擊美使館》使用了“承認”,也成功走出了“負責”泥沼。但“承認”有主被動之分,恐怖組織在恐襲之后的“承認”皆系主動之為。更重要的是,上述詞語和從“claim”譯來的“宣稱”都過于中性,無法淋漓盡致地暴露恐怖分子的猖狂嘴臉。
筆者認為,使用“放言”或“叫囂”可達成上述目的?!盾嚦嘉溲b“認領(lǐng)”機場恐怖襲擊》可修改為《車臣武裝放言(或叫囂)機場恐襲系其所為》,或《車臣武裝放言(或叫囂)恐襲了機場》。此外,漢語“副詞+動詞”結(jié)構(gòu),簡短有力,也可一試。如借助“狂稱”,上述標題還可修改為《車臣武裝狂稱機場恐襲系其所為》,或《車臣武裝狂稱恐襲了機場》。當然,這樣的表述似仍不盡如人意,有待專家們進一步商酌。
重大事件是矯正語言舛誤的“切入點”。借助報道巴黎恐襲這個歐洲版“9·11”事件,媒體可望徹底清理涉恐報道中這個“奧吉亞斯牛圈”。但愿謬種流傳的所謂“負責”能就此打住,不再流傳?!ㄗ髡呤侨嗣袢請髿W亞中心分社首席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