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良,余晨,張石磊,齊育才
(1.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5;2.河南工程水文地質勘察院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濟源市五龍口地熱區(qū)自1984 年發(fā)現(xiàn)以來,經(jīng)過多年勘察、開發(fā)及應用,雖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濟、社會效益,但仍存在無序開采、資源量不清、用途不明、沒有統(tǒng)一的開發(fā)利用規(guī)劃和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使這一寶貴的地熱資源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本文通過對五龍口地熱區(qū)熱礦水化學特征[1]的分析及成因探討[2],為五龍口地熱區(qū)地熱資源的開發(fā)和可持續(xù)利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地熱區(qū)地層以第四系、奧陶系中統(tǒng)、寒武系、太古界為主,次為古近系、二疊系、石炭系.
盤古寺和五龍口正斷層奠定了區(qū)域構造的基本格局,并與其伴生斷層組成規(guī)模巨大的斷層帶.五龍口地熱區(qū)位于F17 斷層與F25 斷層交匯處的迎水地段,如圖1 所示.
盤古寺斷層是區(qū)域活動性深大斷裂,斷層傾向南,傾角50° ~70°,走向近東西,為正斷層[3]. 該斷層南側伴有許多小正斷層,形成斷層階梯或地壘、地塹,兩盤反差明顯.
五龍口正斷層位于地熱區(qū)南界,斷層帶走向近于東西向,傾向南,傾角50° ~70°,系一組由F17 主斷層為骨架,平行或雁列的次一級斷層所組成的階梯狀斷層帶. F25 斷層屬隱伏正斷層,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傾角70°,上盤為古近系和第四系地層,下盤為寒武系碳酸鹽巖地層.
地熱區(qū)地熱水的主要來源為大氣降水,北部山區(qū)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沿深大斷層帶在靜水壓力作用下進行深部徑流,在運移過程中遇到熱源或受熱源影響的圍巖而加熱升溫,具備深循環(huán)加熱條件,地熱區(qū)具有較厚的第四系保溫層,地熱流體在徑流中不斷獲得熱能而不致散失,徑流到地質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地段形成地熱異常區(qū).
地熱區(qū)含水巖組為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含水層、碳酸鹽類夾碎屑巖類含水巖組、變質巖類裂隙含水巖組.地熱區(qū)內各類含水巖組富水性相對較弱,徑流條件相對較差.五龍口斷層帶F17 斷層、F25 斷層使深循環(huán)水受阻,這就是位于五龍口斷層帶F17 斷層與F25 斷層交匯處的迎水地段、范圍很小的地熱區(qū)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五龍口地熱區(qū)的分布范圍如圖1 所示.
圖1 五龍口地熱區(qū)區(qū)域地質圖及水文地質剖面圖
地熱區(qū)地下水主要類型有冷水、溫水、溫熱水,其化學特征因溫度的不同而不同.
五龍口地熱區(qū)地下水大致分為3 種水質類型:
1)Cl·SO4- Na 型. 此類型水的水溫大于40 ℃,是五龍口地熱區(qū)主要水質類型,其成分占絕對優(yōu)勢的陰離子是Cl-和SO42-. 溫熱水(40 ~60 ℃)的pH 值為7.5 ~7.9,溶解性總固體含量為1 071 ~1 398 mg/L,偏硅酸含量為75.4 ~88.1 mg/L,氟含量為4.0 ~7.6 mg/L;熱水(大于60 ℃)pH 值為7. 3 ~8. 0,溶解性總固體含量為1 483 ~1 792 mg/L,偏硅酸含量為88.7 ~116.6 mg/L,氟含量為5.0 ~10.0 mg/L.
2)HCO3-Ca·Mg 型或HCO3·SO4-Ca·Mg型.此類型水是水溫小于25 ℃的冷水,分布于山區(qū)和沁河之間,地下水受大氣降水、山區(qū)潛流和沁河水補給,且不受熱水影響. pH 值為7.30 ~7.45,溶解性總固體含量為252 ~345 mg/L,偏硅酸含量為2.6 ~13.0 mg/L,氟含量為0.20 ~0.26 mg/L,地下水水溫小于25 ℃,且大多小于20 ℃.
3)第3 類型水是水溫為25 ~40 ℃的溫水,是熱水與冷水混合的產(chǎn)物,水質類型比較復雜,有HCO3·SO4-Ca·Na·Mg 型、HCO3·SO4-Ca·Mg(或Mg ·Ca)型、HCO3·SO4-Ca 型等.pH 值為7.5 ~7.9,溶解性總固體含量為611 ~922 mg/L,偏硅酸含量為26.0 ~28.6 mg/L,氟含量為1.0 ~2.1 mg/L.
五龍口地熱區(qū)不同水溫地下水的主要化學成分統(tǒng)計結果見表1,分析得到五龍口地熱區(qū)熱礦水具有三大特征:
1)礦化度高.溫度越高,礦化度越高.表1 中,溫水的溶解性總固體含量為611 ~922 mg/L,溫熱水的為1 071 ~1 398 mg/L,熱水的為1 483 ~1 792 mg/L.
2)氟和偏硅酸的含量高.地熱水中氟離子和偏硅酸的含量遠比一般地下水高,這主要是由于溫度對溶濾作用的影響造成的.《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GB 5479—2006)規(guī)定氟的含量小于等于1.0 mg/L,而熱水、溫熱水及溫水中氟的含量均高于飲用水標準值(見表1).醫(yī)療熱礦水規(guī)定偏硅酸的含量大于等于25 mg/L,而熱水、溫水及溫熱水中偏硅酸的含量均大于標準值(見表1).
3)含有重金屬、有害成分(As、Hg 等)及各種無機鹽類.如鋰、鍶、鋇、錳、鐵、鋁等含量均較高,熱水中Ca2+、Mg2+、HCO3-的含量比冷水中的含量低,其他組分含量均較高,其中Na+、K+、Cl-、F-、、SiO2含量要高得多.
表1 五龍口地熱區(qū)地下水的主要化學指標統(tǒng)計表mg/L
巖石的地球化學特征,是地下水水質形成的基礎.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巖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特征,巖石中的礦物成分決定著熱礦水特征組分的形成,因此,在不同性質的巖石中可形成不同類型的熱礦水[4].熱礦水的形成,是特定地質環(huán)境中的地下水在一定的水溫、水壓及水動力條件下,水巖長期相互作用[5],經(jīng)溶濾、陰陽離子交換吸附、生物地球化學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學作用,巖石中的有益元素進入到地下水中,并達到適當?shù)臐舛龋纬刹煌愋偷臒岬V水.
地下水中鍶的含量主要取決于巖石中鍶元素含量、溶濾時間及溫度條件[6]. 在沉積巖中,以碳酸鹽巖特別是深海相碳酸鹽巖中鍶含量最高. 五龍口地熱區(qū)主要為寒武—奧陶系海湖相碳酸鹽巖,鍶含量較高,并且地下水有較好的徑流條件. 含有CO2的地下水與富鍶的巖石接觸時,巖石中的鍶元素大部分可形成重碳酸鹽、氯化物和硫酸鹽進入水中.這是五龍口地熱區(qū)地熱水中鍶含量較高的原因.
硅酸鹽礦物在一定的水文、水壓及富含CO2水的長期作用下,經(jīng)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偏硅酸型熱礦水.地熱區(qū)深部變質巖的SiO2含量高達70%以上,且?guī)r芯中有溶孔、溶隙存在,說明地熱水在其活動過程中溶解了其中的硅酸鹽礦物,使熱水中硅酸鹽含量增高.
隆起山區(qū)熱礦水主要分布在深大斷裂帶附近,賦存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巖漿巖及變質巖,熱礦水類型主要為氟·硅水.地熱區(qū)深部含氟石(CaF2)以及方解石、角閃石、黑云母等含氟礦物.在高溫、高壓環(huán)境下,發(fā)生水巖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氟·硅水,以弱堿性為主.
地熱水中的臭雞蛋氣味和淡黃色懸浮物是H2S存在的標志. 當含有H2S 的熱水上升到地殼淺部,遇到含氧較多的淺層地下水時,產(chǎn)生混合作用.一部分H2S 被氧化,生成,使地下熱水中含有大量的;另一部分H2S 上升到地表淺部,呈氣體逸散到巖石裂隙和孔隙中,氧化后生成自然硫.
熱水中溶解的CO2較少,低于冷水. 參與深循環(huán)的大氣降水,其CO2含量較高,在溶解碳酸鹽巖后形成具有一定CO2含量的HCO3-Ca·Mg 型水滲入到地下深處,與深部的CO2一起溶于熱水中.其中一部分CO2生成HCO-3、CO32-,因MgCO3和CaCO3易沉淀,所以地下熱水中Mg2+、Ca2+含量均較低,且MgCO3更易沉淀,Mg2+含量小于Ca2+含量.另一部分CO2仍呈氣體形式溶于水中,運移到地表淺部,在高溫、低壓條件下,迅速逸散到周圍環(huán)境中,所以熱水中CO2含量很低.
1)五龍口地熱區(qū)地下水主要水質類型因溫度的不同可分為3 種:①水溫大于40 ℃的溫熱水和熱水為Cl·SO4-Na 型;②水溫為25 ~40 ℃的溫水是熱水與冷水混合的產(chǎn)物,水質類型比較復雜,有HCO3·SO4-Ca·Na·Mg 型、HCO3·SO4-Ca·Mg(或Mg ·Ca)型、HCO3·SO4-Ca 型等;③水溫小于25 ℃的冷水為HCO3-Ca·Mg 型或HCO3·SO4-Ca·Mg 型.
2)五龍口地熱區(qū)熱礦水有三大特征,分別是:礦化度隨著溫度的增高而增高;氟和偏硅酸的含量高;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含量較高.
3)北部山區(qū)大氣降水由盤古寺斷層帶入滲到深部,經(jīng)徑流、深循環(huán)加溫后,沿著五龍口斷層帶及伴生的構造裂隙的迎水面上涌,并與圍巖中的礦物離子發(fā)生交換、轉移等化學反應,形成各種水質類型的溫水、溫熱水.其中,鍶元素主要來源于寒武—奧陶系海湖相碳酸鹽巖;偏硅酸主要來源于硅酸鹽礦物;氟主要來源于氟石及一系列含氟礦物;其他普通離子成分也由熱水與圍巖反應而形成.
[1]何文君,向賢禮,李勇剛,等.貴州新蘿熱礦水化學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下水,2014,36(5):39 -40.
[2]劉華平,彭森博,李楊. 駐馬店—遂平一帶地熱資源賦存規(guī)律研究[J].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5(6):37 -41.
[3]高曉,景金明,楊書民,等.濟源市省莊地熱區(qū)地質條件及成因分析[J]. 地質找礦論叢,2007,22(3):228-231.
[4]王繼華.河南省醫(yī)療熱礦水資源基本特征[J].地下水,2009,31(1):87 -89.
[5]JI Yuanyuan,ZHOU Jinlong,GAO Yexin,et al.Groundwater quality and pollution evaluation in Xinjiang plain area[J].WIT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ine and Health,2014,18:961 -969.
[6]秦俊法,潘偉清.飲用天然礦泉水的鍶限量指標[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1,8(1):1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