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平
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小作者用三個事例向我們印證了“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好鄰居”是真實的存在。這不光是小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他更是把切身感受付諸于行動,身體力行地做了一個“中國好鄰居”。這是順理成章的,和諧的社會情常在,愛常流。文中的語言描寫平實樸素,這恰恰反應(yīng)了鄰居們這份質(zhì)樸平凡的善良。
我為“小皇帝”畫張像
王虎是鄰居家的孩子,他是個獨生子,今年8歲了,后腦勺還留了一撮“鴨尾巴”。他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是家里的“小皇帝”。別看他已上小學(xué)了,可吃飯還要家長喂,穿衣服還要家長幫忙。由于家里就這一棵“獨苗苗”,爺爺奶奶都過分疼愛他,爸爸媽媽也十分寵愛他。叫他好好學(xué)習(xí),用心讀書,他偏偏愛打游戲機;叫他把東西擺放整齊,他偏偏亂扔亂擺;叫他尊老愛幼,他偏偏目無師長……弄得一家人都拿他沒辦法。
有一次,王虎病了,爸爸、媽媽、奶奶勸著、哄著叫他吃藥,王虎就是不吃。他爸爸說:“吃一粒藥,給你10元錢?!彼膊怀?。逼急了,他就拿起剪刀,要剪“鴨尾巴”。一家人嚇壞了,一起哀求他,最后他還是沒有吃,卻要吃雪糕。天氣都很冷了,加上他有病,怎么能吃雪糕呢?可他奶奶還是給他買了。
像王虎這樣的獨生子女,怎么能成為建設(shè)祖國的有用人才呢?因此家長不要嬌慣他了,老師也要嚴格要求他才行。
畫畫,離不開色彩和線條;用文字給人物、事物“畫畫”,離不開具體的描寫敘述——借助文字描繪人物的形象和言行細節(jié),使人物像畫一樣從字里行間顯示出來,這才能達到“為‘小皇帝畫張像”的寫作目的。
就原稿來說,作者以偏重于敘述議論的文字,從多側(cè)面列出了“小皇帝”的所作所為,雖然真實而又全面,但仍然難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什么呢?問題就在于作者只列舉了一系列現(xiàn)象,而沒有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實事例。現(xiàn)象談得泛泛,適應(yīng)于所有的“小皇帝”,那么以王虎為主人公的這幅“小皇帝”的畫面就顯得朦朧不清了。
我為“小皇帝”畫張像
王虎是鄰居家的孩子,今年8歲了。他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家伙長得胖乎乎的,個子跟我這個四年級的學(xué)生差不多高,真像只老虎。他的后腦勺留一撮“鴨尾巴”,誰要捋一下,他就要和誰“拼命”——那“鴨尾巴”可金貴哩。
深秋的一天,我正在家里做作業(yè),忽然聽到鄰院的王虎又吼叫起來:“我不吃藥!就不吃,就不吃!”我跑過去一看,只見王虎在院子里亂蹦亂跳,他左手抓著“鴨尾巴”,右手拿著剪刀,沖著他爸爸媽媽吼叫:“誰叫我吃藥,我就剪……”他奶奶從屋里顫抖抖地走出來,連聲叫著“乖乖”,勸他放下剪刀。他媽媽捧著藥丸,爸爸端著茶杯,都呆呆的,不知怎么辦才好。
“吃藥吧,乖乖。”奶奶求王虎了,“你拉著肚子,不吃藥會……”“不吃,就不吃!”王虎跺著腳,叫奶奶“滾一邊去”。爸爸苦笑著哄王虎:“虎子,吃吧,吃一丸,爸爸給你10元錢,行不?”“就不,就不,就不!”王虎大叫著,“誰叫我吃藥,我就剪……”我走過去勸他:“王虎,在學(xué)校里老師說要聽家長的話,有病就要吃藥呀!”“誰的話我也不聽,我說不吃就不吃,再叫我吃,我就……”說著,他真的把剪刀伸向了后腦勺……在一家人的驚叫聲中,王虎停住手:“我喊一、二、三,你們把藥丸扔掉,把水倒掉。要不,我就……一、二——”爸爸媽媽“投降”了——藥丸扔了,水倒了……王虎勝利了,他丟下剪刀,雙手叉腰,又大叫起來:“我要吃雪糕,要兩個,都要‘果然愛的!”天氣這么冷,加上他有病,怎么能吃雪糕呢?可他奶奶還是給他買了。
修改稿刪去了所有泛泛而談的文字,從王虎這個人物的主要特征寫起,借助“吃藥”這件具體的事,以其爸爸、媽媽、奶奶和“我”為襯托,在刻畫人物言行細節(jié)中描繪出王虎這個“小皇帝”的形象,揭示出家庭寵慣、溺愛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思想自私、狹隘,性格執(zhí)拗、蠻橫的社會問題。兩稿對比,結(jié)合小學(xué)生作文的實際,我們應(yīng)該從中受到啟示:以寫人記事或?qū)懢盃钗餅橹鞯淖魑?,選材愈具體愈好,角度愈新穎愈好,畫面愈生動愈好,因為抽象的事物往往是難以形成具體生動的畫面的。
同學(xué)們,在你們眼中,交警是不是很威嚴?軍人是不是特神氣?如果讓你們來當一回交警或軍人,你們是否也會非常激動和興奮?可是交警、軍人也不是那么好當?shù)膯?。下面兩篇?xí)作就是描寫小作者學(xué)當交警和軍人的情景。既寫了活動的樂與趣,又寫了其中的苦與累。讓我們一起來細細體會小作者是如何描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