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婕 鄧紅立
【摘要】 侵權行為是指侵害他人財產或人身權利的違法行為。在民事活動中,根據法律規(guī)定,一方實施侵權行為時,受害人有權要求侵害人承擔賠償損失等責任,而侵害人則有負責賠償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于2009年12月26日通過,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關鍵詞】 施工企業(yè) 侵權行為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09-031-010
一、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般認為,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為下列四條:
第一,過錯。過錯主要是指行為人在從事違法行為時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當適用于侵權責任時,法律界一般認為主要指的是由主觀意識造成的過錯,也就是說無過錯行為不屬于該要件范圍。
第二,行為具有違法性。對于違法性的說法,在實踐當中并不能一概而論。如工廠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排污,這應當說是合法行為,但即使合法排污,對周圍的社區(qū)居民造成損害的也需要進行賠償。侵權行為作為一種民事法律事實,嚴格意義上很難以將其完全歸于違法行為或合法行為中,所以僅僅認為大多數侵權行為是屬違法行為。
第三,有損害事實發(fā)生。損害既包括物質的或金錢的損害,也包括人身傷害、死亡和精神損害。例如施工單位在緊鄰居民住宅區(qū)地點堆放大量易燃易爆物品,雖然具有妥善的保管措施并且尚未發(fā)生任何損害結果,但是該行為本身已經造成他人心理上的巨大不安全感,法律上應當認為已經構成了損害事實。
第四,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作為工程領域的施工單位,應當特別注意該要件的適用方式,即應當關注侵權責任法中過錯推定原則、無過錯責任適用的具體條款和現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四條對于侵權訴訟中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倒置的具體規(guī)定。
二、施工企業(yè)的侵權行為
(一)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或者缺失造成的侵權行為
施工過程中,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fā)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單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例如2009前,某市政公司將其所屬的平安大道的維修工程交給某施工隊進行施工。某日晚,行人王某騎車經過此處,因道路挖坑周圍未設防護欄、沒有路燈、也沒有警示牌,導致王某連人帶車一起跌入坑中,頸椎等多處嚴重受傷。為此王某起訴至法院,要求施工隊及某市政公司承擔賠償責任。法院經審理后認為,某施工隊作為道路施工人,并不具備相應的資質條件,并且在挖坑后沒有設置明顯標識,也沒有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是造成王某損害的直接原因,應承擔全部賠償責任。某市政公司作為工程發(fā)包人,將工程發(fā)包給沒有施工資質的施工隊,具有重大過錯,對王某的損害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二)施工方法不當造成的侵權行為
此種侵權行為通常表現為施工單位由于施工組織設計不當,或者不按照施工規(guī)范進行施工導致工程進行中對相鄰建筑物、構筑物造成結構損害,例如墻體由于受到施工震動而開裂、傾斜、沉陷甚至倒塌;或者造成相鄰人員、動植物和財產受到傷害和損失,例如河道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水質變化因此水產品變質,超標堆放材料導致農作物受損、公共設施遭到破壞等。
發(fā)生在1991年比較有名的金陵城里“大地震”就是由于施工不當,導致位于南京市中心的新街口華僑路與管家橋交界處發(fā)生了大面積土方坍塌和人行道板沉降、開裂。特別嚴重的是,同年10月,相鄰的某報社膠印車間的地坪和平臺柱因不均勻沉降而產生裂縫,東墻、北墻嚴重開裂,廠房基礎和印刷設備基礎下沉,導致廠房和精密印刷設備嚴重受損。該侵權損害賠償糾紛案經過長達兩年之久的訴訟和審理,經最高人民法院二審作出終審判決,以侵權一方當事人賠償對方當事人全部經濟損失一千三百多萬元而告終。
(三)違反行政規(guī)定導致的侵權行為
對于行政機關出臺的各種關于施工現場的條例、規(guī)定和辦法,施工單位應當嚴格執(zhí)行,拒不執(zhí)行并堅持施工的后果常會導致不同程度的侵權行為。例如違反關于夜間施工的規(guī)定。
以北京地區(qū)為例,2009年3月1日以后,市建委和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聯(lián)合發(fā)布并開始執(zhí)行了《綠色施工管理規(guī)程》,市建委有關人士表示,夜間施工的時限是指晚上十點到凌晨六點的時間段內,此段時間只有因施工工藝需求必須連續(xù)作業(yè)的工地,需要經過各區(qū)縣屬地建委的批準才可進行,并且必須保證施工噪音控制在55分貝以下。居民發(fā)現不達標工地可向區(qū)縣建委投訴舉報。
(四)施工質量缺陷造成侵權行為
施工質量缺陷,是指房屋建筑工程的質量不符合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以及合同的約定。由施工質量缺陷造成的侵權行為通常表現為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害。
例如,某建設單位將工程交付某施工企業(yè),后由于所交付的房屋出現雨后墻面、地下室等部位滲水,項目中的幾位受損業(yè)主以建設單位所售房屋存在滲水等質量問題,造成房屋內裝修損壞為由,分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其賠償裝修損失。該案審理中,建設單位分別與上述幾位業(yè)主達成如下協(xié)議:由建設單位賠償業(yè)主裝修等損失,并承擔案件受理費;后建設單位以工程存在質量缺陷為由將施工單位訴至法院,要求施工單位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并進行質量修復,法院經審理,支持了建設單位的主張。
三、小結
施工企業(yè)無論從資金、人員還是材料角度來看,都是一個眾多資源共同作用、彼此影響、相互制約的主體,了解并且把握建筑工程施工企業(yè)有可能涉及到的侵權行為的法律特征及其法律后果,可有效預防侵權行為發(fā)生、妥善處理侵權行為造成的糾紛和維護企業(yè)利益、保障企業(yè)順利發(fā)展。
(北京市職業(yè)院校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選拔計劃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