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寧
小學階段應在“讀”和“體驗”中學習語文
■文/董寧
新修訂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重視閱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感悟、感染。教育改革也提出了增加學生體驗實踐內(nèi)容。什么是體驗?體驗就是人接觸事物或?qū)嵺`活動中的一種感受。體驗能真實、全面地認識事物,能調(diào)動情感內(nèi)化知識。文學是作者認識、情感的流露,是他們心靈的徹悟、體驗,具有多質(zhì)、多義、潛藏、模糊的特性,這些學生只能通過反復閱讀、細細品味,通過體驗去領悟。那么,在小學階段如何在讀和體驗中學習語文呢?筆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分析。
教學之初,教師應讓學生自己獨立閱讀課文。學生在老師不做任何提示的情況下,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畫出能表達文章基本內(nèi)容的句子,知道哪些地方明白了,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讓學生對課文獲得整體認識,然后初步體驗,聯(lián)系全文及文中的重點詞句,品味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讀后的感受。教師要大膽放手,鼓勵學生自己去討論、交流,學生自己互相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糾正問題。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教師切忌妄下結(jié)論,無論學生回答得對與錯,若盲目下結(jié)論,不僅抹殺了學生的討論結(jié)果,更會使學生形成觀望狀態(tài),什么問題都等老師下結(jié)論,這樣會壓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以,最好讓學生自己去爭議,自己得結(jié)論。教師既希望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又希望學生留下難以解決的問題。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教師不求全解決,要針對教學目的,向?qū)W生提出哪些問題由師生共同解決,次要的問題讓學生再去讀,再去體驗。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只有在體驗中,教師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性差異,才能看到學生的知識層面,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不要擔心時間不夠,一旦養(yǎng)成了這樣的學習習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針對問題,教師不要大包大攬地講,而是應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體驗語感,并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要對精彩的詞、句、段落進行反復評味分析,把閱讀和體驗結(jié)合起來,在閱讀中去品味,體驗詞句的語速、語氣及語言的感情色彩,體驗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體驗中產(chǎn)生與作者特定語境中的共鳴。有了這種感受,迫使學生再去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章的內(nèi)涵和外延,感悟作者運用語言的精妙,悟出課文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感悟文章表達思想的脈絡和文章的表達方式。
在文章結(jié)束時,要在把握全篇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這時學生的自讀是開放的,教師不必提出任何要求,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權(quán)。教師指導學生對課文精彩部分熟讀成誦,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充分接軌。
前面的體驗只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和感受,這里要把體驗延伸下去,可以把課文的內(nèi)容讓學生演出來,采用娛樂活動(如演課本劇,舉辦故事會、朗誦賽等)引導學生學習語文。例如,學習《景陽岡》一文,剛開始我就告訴大家,這篇課文要當成評書說下來。任務一布置,學生都開始認真地讀課文,他們及時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體會文章的感情和意境,很快完成了任務,最后的評書更是精彩極了。另外,在課堂上,老師還要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這些畫面浮現(xiàn)在學生的頭腦中,并用語言描述出來。
總之,傳統(tǒng)用概念思維方式講授非概念為主的語文,進行絕對的分段、歸納中心思想等,不僅割裂了文章的整體美,還破壞了文章的含蓄和寓意。教師重在引導,在學生疑惑時予以點撥,在文章過渡處予以銜接,在思維阻礙處予以溝通,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在閱讀和體驗中學習語文,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
作者單位西安市新城區(qū)長纓路小學
編輯徐絨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