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勇
一、疏影橫斜
《享受教育——那些美麗的瞬間》是福建師范大學文學博士汲安慶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選集,是他對自己以往從事中學教育之旅的一次回眸,一次梳理,一次重溫。汲老師以一個同行者的身份,用飽蘸詩意的文筆,敘寫著他教育途中的故事與思索,折射出爛漫的智慧之光。他的選集,像一江春水,滋潤了沿途的花花草草;如一棵綠樹,染綠了所途經(jīng)的荒寒沙漠;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教育路上的迷惘者。
捧卷在手,一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回味無窮,不勝芬芳。禁不住文字所帶來的滿心陶醉和誘惑,我拿起了筆信手涂鴉。我的拙筆雖不能形容其真味之一二,但至少能表達我對之由衷的歡喜吧。
世人求學,大多以名利為念,一旦得手,便將“雄心”束之高閣,躺在安樂椅上四處“游說”,等待著腰間不斷地鼓起,全然忘卻學者該有之高貴。然安慶老師卻非此中人。他的一切只為自己對文學與教育的一顆“教學若只如初游”之心,以切實之行動踐行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箴言,將教與學變成了一場魚水戀。說他烈士盛年,壯心勃發(fā)該是不會錯的了。
他師范畢業(yè)后先從事小學教育,后輾轉(zhuǎn)至中學,在有所建樹之后又壯志不已,向高峰攀登,以堅韌的意志,靈動的智慧,淵博的學識,年逾不惑之后成為福建師范大學的文學博士。沒有對教育的癡迷,沒有一顆鍥而不舍的朝圣之心,是很難達到如此境界的。
這正如其著作所揭示的,在教育這條道途上,他始終是一個善于享受的人,無論是路邊的野花,還是山間的溪流,或是峰巔之巨松,他都在用心與之親近著,交流著,哪怕吃飯排隊的瞬間也不放過。
他勤學善思、博聞強識、筆耕不輟,用靈動而多情的文筆書寫著生命拔節(jié)的聲響,鑄就了一篇篇教育華章。這本書,就是一首“為了凝聚思考的元神,將分內(nèi)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高效,更快意?;蛘?,及時定格、具象化語文行旅中的那些引發(fā)心靈悸動的體驗——甜苦、成敗、榮辱不論,便于時時反顧,更好地看清來路與歸路”“以利昂然前行的”教育朝圣者在朝圣途中為每一位后來者留下的生命拔節(jié)之歌。全書除卻序言與后記,依次由五輯構(gòu)成:為師之道的體悟、教育之美的探尋、教學境界的創(chuàng)生、讀書覽勝的沉醉、化育實踐的嘗試。師道、尋美、入境、醉勝、化育,他們展現(xiàn)的是一個將生命融入教育、與教育共舞的師者形象;他們?nèi)缬^音瓶中的那一滴滴楊枝水,拂去你我心頭的塵埃,喚醒你我在教育之路上或許早已疲憊不堪的靈魂,為之重新注入鮮嫩的汁水,讓我們在為學和育人之路上抖一抖精神,再次出發(fā)。
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語文學習》《教師博覽》《師道》《福建教育》等知名期刊發(fā)表過……僅憑這些雜志的分量,就足以感受到這部書里的文字是多么的渾厚而親切了。
二、心靈的鼓手
“心靈的鼓手”是我閱讀該書的初感的另一面。
身為教師,備課、上課、改作文……日日月月,歲歲年年,在不斷地往返中,教學的初感一點點地流逝,當初那被初陽籠罩,對教學充滿了期待,視之如戀人且渴望做出一番成績的壯志情懷,也許早已讓而今的單調(diào)與沉悶、枯燥與疲憊、乏味與厭倦蠶食,身心被暮靄包圍著??鞓飞倭?,觸覺遲鈍了,闖勁萎縮了,厭倦不斷地吞噬著我們。而此時,安慶老師正如一位猛士,揮舞著“青春”的旗幟向我們吶喊著。
他用清純?nèi)鐙?、朝氣如嬰、蓬勃如嬰的心靈迎接所有,一如既往地閱讀著、沉思著、寫作著,催發(fā)著生命的成長,奏響起奮進的號角,大步地邁向遠方,并且一棵樹搖動著另一棵樹,綿延無期,喚醒沉睡中的同行站立、遠行。
他讓我們感悟到生命要么唯有拔節(jié),顯示生之價值,命之意義;要么安逸倦怠,深陷愚昧、狂妄、淺薄、庸俗的污淖,淪為一只僅是直立行走的四肢動物。而要拔節(jié),唯有閱讀與寫作。因為閱讀與寫作,他得以從小學到中學,從公辦跳槽到民辦,從閱讀欣賞性期刊到高端學術(shù)期刊,從創(chuàng)作單篇論文到融史料梳理、概念辨析、范疇、體系于一體的論文,從被人嘲笑譏諷到被人稱道“因為有你在,我們才有實力,才有尊嚴”,從不被人知到《語文教學通訊》封面人物、《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簽約作家、多家雜志的專欄作者,從師范畢業(yè)生到博士生……因為閱讀與寫作,他有了戰(zhàn)勝權(quán)威學術(shù)的觀點,“實現(xiàn)人生的通感”又極具“我”之色彩的文本解讀,將文史哲、美學、心理學、教育學、德育融于一體的教學境界……因為閱讀與寫作,他享受到了生活的“豐滿多姿,興味無窮”——穿越時空與讀者交流的溫暖,遠離“愚昧、狂妄、淺薄、庸俗的雜音襲擾”,去諦聽“智慧、芬芳、深刻、神圣的聲音”,“詩意地生活”“并享受生命的拔節(jié)的歡愉”,從而“比別人活得更多、更新、更美”;因為閱讀與寫作,他擁有了以票友的心態(tài)“賞玩”語文的資本,不自覺的“增負”,對“道”與“情”的注重,不僅讓他的課堂創(chuàng)意迭出,擁有“黎明的感覺”,更使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氣場”;因為閱讀與寫作,他的生命便成了流動的湖,充滿了流動的靈慧、新鮮和力量,一路浪花四濺,一路收獲不息!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標桿。
也許有人說汲安慶只是一個特例,天下哪能人人都如他一般???那么,身處逆境卻依然不忘高貴地活著,白發(fā)蒼蒼卻依舊童心勃發(fā),對別人視為“生不如死”的學術(shù)以“票友”的心態(tài)去享受,永遠帶給人正能量的,洋溢著親切、平易、快樂的陸谷孫教授,平時拄著拐杖行走,一到上課立馬容光煥發(fā)、宛若神人的王家范教授,帶領(lǐng)學生進入“意醉神迷的藝術(shù)空間”的于永正,一路獨闖的程紅兵,堅守“五一”的李鎮(zhèn)西,從“斗?!鞭D(zhuǎn)為“孺子?!钡捻n軍……則從另一個方面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他們“睿智、赤誠、勇毅”,他們“堅韌、豪放、灑脫”,他們“像一本淵博而平易的大書,執(zhí)著而親切地為你輸送著各種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他們把“腳立在了滋養(yǎng)他們不息生長的教育大地上”,卻“將目光投向了遠方,且邁開了篤定而飄逸的步伐……”與他們相遇,你會聽到冰河的開裂聲,春筍的破土聲。你會由衷地感到這個你覺得日漸枯燥、冰冷煩悶的崗位,只要你愿意拿出足夠的深情、誠意、毅力和勇氣,原來也可以開出一樹繁花,結(jié)出滿枝碩果來,從而震一震滿身的塵埃,一洗心中的疲憊,帶著縷縷的享受重新出發(fā)。
你說,他們難道還不是我們“心靈的鼓手”嗎?
三、火風樹
教育應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可是在語文界,能稱得上“樹”的教師還真不多,甚至有的連草都很難算得上。太多的語文教師缺少語文教學的“干貨”,既缺少文本解讀的真功夫,又缺少寫好文章的真本領(lǐng)。在文本解讀上,不能于學生看不到貨的地方發(fā)現(xiàn)貨,不能于學生自以為沒有貨、不可能有貨的地方發(fā)掘出貨來,于是只能“靠一本教參、一本教案,一本復習資料就行走于神圣的講臺”,人云亦云,擺弄著“典型的教痞、無賴、懦夫行徑”,重復著學生的已知,將本該風云多變、氣象橫生的語文課堂“云”成了衰草連天的荒漠,“云”成了水盡鵝飛罷的枯河。在寫作上,面對學生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傳授著所謂的技巧。鳳頭、豬肚、豹尾,懸念、過渡、呼應……一個個寫作術(shù)語滿天飛舞,卻唯獨見不到自己用這些所謂的妙招寫就的一篇文章。說得好聽點,這叫眼高手低,說得難聽點,這就是騙子忽悠人。如果說閱讀教學是教師通過自身閱讀的過程與所得之閱讀結(jié)論,教給學生閱讀的基本方法與規(guī)矩,那么寫作教學就是教師通過自身的創(chuàng)作帶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從而教會學生如何寫文章。
安慶老師顯然是具備這些“干貨”的。不僅具備,而且出色非常。我沒有資格評價一個如此非凡之人,就讓他的言與行,還有其摯友吳煒旻君來評定吧。
關(guān)于文本解讀,安慶老師如是說——
文本解讀,不論是第一次,還是第二、第三次,我一律要求自己清空已有的認知與體驗,采取“裸讀”的策略,全新打量,悉心體驗,并一定要另擇視角,激情充沛地組織教學。這種看似自虐的行為,使我得以較為充分地占有史料,擁有一次比一次更開闊的視界,以及更為全面、深透的體驗與思考。于是,《藤野先生的“教育經(jīng)”》《爺們你大膽地往前走》等一百余篇對課、內(nèi)外經(jīng)典賞析的文章,得以成功地結(jié)晶而出。我告誡自己,只靠一本教參、一本教案,一本復習資料就行走于神圣的講臺,這種典型的教痞、無賴、懦夫行徑,永遠不要染指。那簡直是不可饒恕的罪孽和恥辱!
透過《享受教育》之“讀書覽勝的沉醉”一輯,你會欣賞到他以這樣一種鳳凰涅槃的精神而解讀的文本精妙之所在。
對于他的寫作,《福建教育》的吳煒旻君曾如是評價——
像魯迅、蘇軾這種近乎全能型的文字掌握者,縱觀古今、橫望全球都十分罕見……這種“各擅其長,各有其短”的現(xiàn)象,在教育領(lǐng)域更是十分突出,例如大多數(shù)擅長嚴肅、規(guī)范的教育論文寫作的人,寫起教育散文、教育隨筆來都顯得言語無味,遑論詩歌;而擅長后者的教師也往往缺乏駕馭完整、嚴密的教育論文的能力。
正因為有著以上的理論背景和現(xiàn)實背景,汲安慶的“厲害”,也就呼之欲出了——諸多文體,他似乎都頗為擅長,可以說是一個剛?cè)岵娜苄头N子選手。這一點,讀者諸君盡可從他寫作覆蓋的領(lǐng)域,以及他平時關(guān)注的范圍中看個究竟,無須我多言。
這樣崇高的評價,不是強者,恐怕很難有此膽魄說出吧?這樣崇高的待遇,不是個人物,恐怕很難享受此等殊榮吧?但是,安慶老師不僅得到了,而且是腳踏實地、名至實歸!這足以讓那些以教參為雙足的教師羞愧,足以讓那些“說寫作”卻“不寫作”的教師汗顏,并觸動他們慵懶倦怠的靈魂去思索:文本,我真的讀了嗎?我真的解了嗎?作文,我真的教了嗎?我真的會寫嗎?
當每一個閱讀《享受教育》的教師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這書就是一點燎原的星火,就是一陣永不停歇的風,就是一棵永不靜止的樹。在不斷地推動間,語文的家園就不會靜默,不會凝固,而是春雷萌動、精神勃發(fā)了。
四、左手投槍,右手甘霖
一個真正有良知的教育者,首先是一個敢于直面現(xiàn)實,并勇于揭露其瘡疤的人。
時至今日,網(wǎng)絡(luò)縱橫交錯,信息四通八達,知識早已跳出了象牙塔,紛紛涌入人群之中,變得平民化、大眾化,以傳統(tǒng)的“授業(yè)解惑”意義而存在的教師職業(yè)已經(jīng)逼近了懸崖,要想絕處逢生,唯有提升自己“道”的層面。可嘆的是有此認識并努力踐行的人卻不多。
于是,安慶老師的筆下就出現(xiàn)了拾人牙慧、照本宣科的師者,他們一本教參,縱橫天下,他們兢兢業(yè)業(yè),埋頭苦干,他們“上課的日子,作業(yè)死死咬住;周末、假日,作業(yè)依然要死死咬住,仿佛學生一有空閑,便會禍亂人間似的……早讀和晚自習盡可能地提前、提前、再提前,古詩文,反復背,背反復;課課練,反復做,做反復?!薄耙幻谛燎诠ぷ鞯挠薮澜處?,他的破壞作用就大得多。因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學生就越是擺脫不了他?!蔽腋艺f,面對這些一劍封喉的文字,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如芒在背的。這樣的教育軟暴力又有多少人敢于理直氣壯地說“我沒有做過”呢?這樣的文字足以令我們深思與反?。?/p>
但是在以犀利的文字直面現(xiàn)實,抨擊現(xiàn)實中的陰暗面以引起我們反思之時,他的筆下更多的是有著讓我們?nèi)玢宕猴L的陽光,以利我們傲然前行。
“情不自禁地,我想到了婉拒很多知名雜志的約稿,卻心甘情愿地在臺燈下為我默默撰寫書稿的巢宗祺老師;平時極不愿意求人,在得悉我考博成績優(yōu)秀后,卻主動低下頭來,為我極力說好話的方智范老師、潘新和老師;還有20年前,敢于抗衡某些官僚,執(zhí)意為一個與他不沾親帶故的我爭得縣優(yōu)秀教師榮譽,后來卻一直屈居鄉(xiāng)間,被孤立,被冷落,如今已長眠地下的袁可謂校長……”
記得那天讀到這段文字時,我即將上課,但內(nèi)心卻難以抑制熱流噴涌,眼淚還是禁不住打濕了眼眶,說話的聲音都變了。這世界,確實有這些不計功利而傾心付出之人。我想起了安慶老師。雖然,我只見過他一面,于心中卻早已是故人。生活上的一些苦悶,難以抑制時,我總愿意和他絮叨。猶記得生活不順而心緒煩悶時,他告訴我可以去廈門發(fā)展,他會盡一切能力幫我!體貼、細膩、關(guān)懷,一如他文字的綿長深厚!我想起了恩師郎伯凌,我與他只是師生,但他的一句“不要這樣說,師生情是一輩子的!”卻讓我從更懂得了“師生”二字,簡短的言辭里,流露的是關(guān)愛,是正義,是無私。每每想起他的極力推薦,我都心懷激蕩。當人生陷入困頓時,想起這些人,我就得到了慰藉,鼓起勇氣了。
作為一個教師,讀安慶的文字,不但會得到心靈的慰藉,更會催生出教育的智慧,滋養(yǎng)出如水般的教育情懷。不知怎的,每次讀著他筆下那個貝超老師的故事,心中總有一股情感的熱流在涌動,是贊賞他生存的智慧嗎?是仰慕他教育的境界嗎?還是作者描述的深情與自然讓我意醉神迷?都有吧。好的教育潤物無聲,一個人憑借一節(jié)課影響了一個學生,滋養(yǎng)了一個如此杰出的以生命來讀書與寫作的人,這還不足以令人迷醉嗎?諸如此類的化育故事,《享受教育》專門開辟了一輯“化育實踐的嘗試”,足以令我們一飽眼福了。
以閱讀和寫作為足,邁開堅定的步伐,破開前行路上的堅冰,擁抱著“嬰兒眼光”和“黎明感覺”,叩開了生命之門;緊握著如椽巨筆,一字字,一行行,讓青春的風帆永遠揚起!他滾燙的文字里,洋溢著青春、朝氣,還有令人心動的率性、真情!
庸俗的書,我們可以不讀,但是,一本用激情、詩意,乃至生命寫就的書,豈能錯過?
[作者通聯(lián):杭州師范大學附屬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