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人看來,正確引導孩子直面恐懼,不僅能解決孩子心中恐懼的根源,也能讓孩子建立識別和面對的意識,從而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困難不一味地選擇逃避。
荷蘭人對待恐懼、傷痛和死亡的態(tài)度,簡單地說,就是“直接面對,徹底承受”,幾乎沒有“善意的隱瞞或謊言”這樣的說法。比如,在中國,如果一個老年人被診斷為癌癥,那么醫(yī)生一般會先告知其家屬,而不會告訴當事人,但在荷蘭,只要當事人是神志清醒的,醫(yī)生都會直接與當事人交流,再由病人自己決定是否要告訴家屬。
對待孩子,荷蘭父母也如此。他們認為,自己沒有權(quán)利過濾信息,去決定哪些是孩子該知道的,哪些是不該知道的。當孩子感到害怕時,他們不會說:“不要怕,有爸爸媽媽呢。”他們認為,這句話是一種沒有長遠價值的安慰和逃避,孩子只會得到暫時的慰藉,卻無法解決心中恐懼的根源。
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討論恐懼,將恐懼肢解,細化地提出“ 不要怕”的具體解決方案,讓孩子建立識別和面對的意識,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長。
當孩子問起爸爸,
她只重復(fù)強調(diào)“去世了”
在荷蘭,無論孩子多小,父母都不會向孩子隱瞞家庭重大變故的信息。孩子的親人去世了,家長就明確地告知什么是“死亡”,不會撒謊說去出差了,出遠門了等等。而父母離婚了、誰生病了,也會直接告知孩子,并解釋是怎么回事。
我的先生是荷蘭人。他公司里的一個員工叫桑德拉,她先生在兒子Dirk只有4歲的時候出車禍驟然離世。
當天,她把Dirk從學校接回家,就對孩子直說了:“爸爸死了!今天爸爸騎摩托車的時候出了事故,他永遠地離開我們了。從今天起,只有媽媽和你了,爸爸再也不會回家了。從明天起,我們還要處理很多事情,比如爸爸的葬禮。我們的生活在短時間內(nèi)會有些改變,比如你這幾天暫時不會去上學;有可能你會看到媽媽哭,還有很多家人會哭,我盡量做到不大哭,但是有很多東西會和以前不一樣了?!?/p>
Dirk似懂非懂,問:“那我過五歲生日的時候,爸爸會不會來呢?”桑德拉紅著眼睛說:“不會了,因為爸爸死了,爸爸再也不會出現(xiàn)在你任何一次生日的派對上了?!盌irk大哭,桑德拉摟著他說:“寶貝,媽媽也很難接受和相信,可這件事的確發(fā)生了,我們只有一起面對?!?/p>
Dirk參加了爸爸的葬禮,給爸爸的棺材上撒土說“再見”。可是因為他太小了,之后還是經(jīng)常問起為什么爸爸不在,桑德拉每次都重復(fù)強調(diào)“爸爸去世了”。我看不下去,覺得這種方式太殘酷了,勸她不要太直接??晌蚁壬浅Y澩5吕淖龇ǎf必須要反復(fù)重申概念,讓Dirk真正明白什么是親人的亡故,這樣對他有好處。因為他的生活已經(jīng)決定了他必須比其他孩子要更早地了解死亡,他應(yīng)該盡快學會接受。
大概在4個月后,Dirk總算接受了父親離開的事實,并學會了如何與這個事實相處。
桑德拉每周都會在亡夫遺像前的花瓶里插上一束白玫瑰,而Dirk每天都會給花瓶里的白玫瑰換水。他會拍著心口說:“爸爸去世了,就算爸爸再也不能來看我,我還是會永遠想他。奶奶說了,我們要習慣在沒有爸爸的時候也要快樂地生活?!?/p>
現(xiàn)在,Dirk已經(jīng)9歲了,愛好跆拳道和彈鋼琴,和媽媽還有繼父及妹妹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他依然每天給爸爸遺像前的花瓶換水,生日的時候,還會在遺像前多點一支白蠟燭。
“絕不能說他可憐”
在這種“直面?zhèn)础钡奈幕?,“受傷”便不再是孩子們?nèi)鰦傻睦碛?。若孩子的傷痛和挫折是因為不可抗拒的外因造成的,大家都會關(guān)愛、支持,一起面對,想辦法改善,那個凝聚力的正能量之強,特別讓人感動。若孩子的傷痛,是自己不守規(guī)矩造成的,家長幾乎不同情,也不表現(xiàn)心疼,而是非常“狠心”地讓孩子反省,接受教訓及徹底承受后果。
去年,有段時間為了迎接巴西世界杯,我先生家族里的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把房子裝飾成了橙色。先生10歲的外甥Armin的任務(wù)是剪橙色的彩帶,結(jié)果他不專心,抬頭看電視,一下子就把左手大拇指頂端的肉剪掉了,鮮血奔涌。
我們第一時間處理了傷口,并帶他去醫(yī)院包扎。他很堅強,沒有哭。醫(yī)生說,這幾天會痛,在之后的兩周他的大拇指會逐漸愈合,可指尖的麻木感會持續(xù)大概6至8周。
回家后,他坐著休息,大家也沒有特別關(guān)注他,繼續(xù)裝飾房子。我?guī)退沽吮顾?,他媽媽馬上過來說:“他要喝水你讓他自己倒,不要喂他喝,讓他自己想辦法?!闭f完又回頭對著他說:“你只是大拇指受了傷,你的手還可以活動,醫(yī)生說了你這個傷痛要持續(xù)6到8周,在以后的這段時間你要學會忍著不方便自理生活。”
我不忍心,說了句:“算了,Armin好可憐!”聽了這句話,以他爸爸為代表的全家人都炸開鍋了:“他有什么可憐的?從他七歲開始使用剪刀,我們就反復(fù)告誡他用剪刀時要專心,如果不專心會有什么危險。他今天沒有按學到的去做事,邊剪邊看電視,傷了自己,只能說他不夠聰明、不守規(guī)矩,絕不能說他可憐?!?/p>
于是,之后吃晚飯、漱口、洗澡(他帶了個橡皮手套自己洗)、睡覺,他都自己應(yīng)付。臨睡前,他和我們親吻道晚安,然后對他父母說:“爸爸、媽媽,我記住了,以后再也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了?!?/p>
他睡了之后,他父母才在我們面前表現(xiàn)出了對兒子的關(guān)切,除了拿著醫(yī)生開的藥膏反復(fù)研究外,還不斷問我中醫(yī)有沒有什么草藥對皮膚恢復(fù)有幫助。
給孩子“磨難”的機會就在身邊
我們中國的父母喜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幫孩子過濾痛苦、篩選信息,希望盡可能地讓孩子一路坦順,避免磨難,結(jié)果導致孩子缺少學習挫折之后如何修正自己的機會,成年后的道路因此顯得更加艱難。
一些父母在孩子漸漸長大后,意識到其性格“軟弱、退縮”的部分,才開始刻意制造機會,比如送其去夏令營磨練等,希望孩子能馬上變得堅強,有勇氣面對挫折,結(jié)果卻往往不理想。
其實,磨難不用刻意營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當他對某件事、某個事物、某個人等產(chǎn)生恐懼心理時,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培養(yǎng)其直面的意識了。家長和孩子都一起真實面對,分享和學習承受它的過程就行。
的確,直面和接受傷痛需要很大勇氣,甚至連拿出這份勇氣都需要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但正因如此,我們何不將這份勇氣提前獻給孩子,讓他知道,不要羨慕別人的幸運,不用懊惱自己的遭遇,遇到什么,就穩(wěn)穩(wěn)地接住,全力承受。選擇堅強,但不用逞強,要有直面的態(tài)度和尋求幫助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