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靜+徐洪業(yè)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爭奪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新趨勢。準確把握當下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爭奪的新形勢,對于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關鍵節(jié)點
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生成,需要在互聯網空間從話語主體開始,經過話語載體的傳播,影響話語客體的認知、判斷與評價,最終達到影響與控制網絡輿論走向的效果。其中,話語主體的傳播權、話語主題的設置權以及話語載體的使用權是三個至關重要的節(jié)點。
1、話語主體傳播權是前提
今天,由互聯網技術發(fā)展而導致的去中心化特征日益明顯,人人在互聯網上都擁有平等說話的權利,表面地實現了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平權化。事實上,盡管普通個人在互聯網空間都能享有相同的表達權,但由于享有的網絡資源不同,因而在傳播權上使得個人表達出來的“聲音”往往十分微弱,并不能夠形成對網絡輿論的影響力和控制力。要生成完整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表達權與傳播權都是權力鏈條中不可或缺的要素?;ヂ摼W拓寬了話語表達的渠道,賦予了普通個體以平等的“說話”或“表達”權,在這樣的情況下,話語主體享有的傳播權就成為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生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前提。就此而論,話語權優(yōu)勢仍然掌握在擁有網絡資源的大媒體手中。
2、話語主題設置權是樞紐
在互聯網空間,搶先對事件和意見進行發(fā)布十分重要,進行發(fā)布的主體可以通過不同表述賦予事件不同意義,并將自身的意見和態(tài)度附著其上,影響人們對于事件的判斷。2015年初,關于西方價值觀在高校傳播的討論,就衍生出“禁止西方價值觀進入課堂”等標題進行傳播,并被設置為“全盤否定西方價值觀”、“中國打算重搞閉關鎖國”等完全曲解其本意的議題。在既已設置成的混淆視聽的議程下,又衍生出“如何區(qū)分‘西方價值和‘中國價值”、“如何區(qū)分‘攻擊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和‘反思黨曾經走過的彎路、揭露黑暗現實”等繼續(xù)誘導輿論向著錯誤方向發(fā)展的質問,并引發(fā)互聯網輿論場上的尖銳爭議。從中不難判斷,擁有網絡話語主題設置權,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意義來影響輿論,左右人們“想什么”、“怎樣想”,是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實現的樞紐環(huán)節(jié)。
3、話語載體使用權是根本
互聯網帶來了話語運用的大眾化時代,但是,在技術發(fā)展拓寬互聯網話語渠道的表象下,掩蓋的是技術統治和網絡霸權導致的話語權的不平等和集中化。2013年的“棱鏡門”事件,揭露出美國通過把持互聯網渠道大談特談“互聯網自由”的虛偽性。通過隸屬于其商務部的ICANN公司,美國享有互聯網域名地址的分配權和尋址系統的管理權,不僅能借此實施對其他國家網絡系統的監(jiān)控,而且能對流入互聯網渠道的信息進行符合其利益和意志的二次加工,左右網絡輿論走向。同時,美國的不少大型跨國互聯網企業(yè)實現了在全球范圍的市場壟斷,例如微軟、英特爾等產品,幾乎每一個使用電腦接入互聯網的用戶都離不開對它們的依賴和使用,其所內嵌的價值觀也不免對用戶的思想觀念造成影響。在把控互聯網話語載體的情況下,美國無時無刻不實施著對中國的滲透,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在中國的互聯網輿論場上總有許多聲音“呲必中國、捧必美國”,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多次的網絡輿論熱點不免涉及“普世價值”與“中國特色”的論爭。
二、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爭奪的新特點
當前,對于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爭奪,呈現出三個新特點、新趨勢。
1、從“陣地爭奪”到“話題搶奪”
在互聯網普及應用的初期,新浪、搜狐、騰訊等大型互聯網企業(yè)把持了主要的網絡陣地,網絡陣地的擁有者享有話語權優(yōu)勢地位。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互聯網、移動平臺、大眾媒體、社交網絡等全方位集成,網絡信息傳播的開放性、交互性、實時性、整合性等全面增強?;ヂ摼W對人們思想觀念所造成的影響不再僅僅局限于通過掌握某一特定的陣地來實現,而更多的是通過爭奪議程設置的優(yōu)先權。在2015年5月2日發(fā)生的“徐純合事件”中,由于事發(fā)后近兩周慶安警方都沒有將事件始末完整公布,導致“上訪”、“警察槍殺百姓”、“老母幼女目睹一切”等概念先入為主地成為輿論主流,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反主流意識形態(tài)趁勢而起,利用事先“設置”好的“議程”不僅使當事警察遭到網絡暴力的圍攻,而且讓當地政府與官員受到極大困擾,使輿論朝著“仇官”、“仇政府”的方向發(fā)展。盡管5月14日慶安警方公布的監(jiān)控視頻和調查結果使輿情出現了大的逆轉,但仍然有不少人相信“槍殺訪民”的謠言,對政府不滿、人權拷問以及法律質疑的聲音仍不時出現。類似如2014年發(fā)生的昆明火車站暴徒砍人事件、巴州輪臺縣爆炸襲擊案件等,無一不顯示“話題搶奪”已經成為左右輿論走向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成為爭奪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重要新特點。
2、從“自在”狀態(tài)到“自為”狀態(tài)
在話語渠道打開閥門之初,由于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紛繁復雜、泥沙俱下,人們容易感到疑惑與迷失,因而形成的思想觀念及話語表達也極不穩(wěn)定,主要呈現出自發(fā)性和非理性的特點。但經過多年的發(fā)展與沉淀,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由原先不自覺的“自在”狀態(tài)轉變?yōu)榻裉煊幸庾R的“自為”狀態(tài)。值得高度警惕的是,某些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已經站到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面,企圖解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的正能量。近年來,對于諸如中國道路、國家政策,以及抗日戰(zhàn)爭史、中國革命史、領袖毛澤東、私有制與階級、中國特色與“普世價值”等問題的爭論從未停止,謠傳“劉胡蘭是小三”、“董存瑞炸碉堡是憑空捏造”、“雷鋒典型系虛構”等各種抹黑英雄、虛無歷史的現象此起彼伏,充分反映了互聯網空間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斗爭的嚴峻態(tài)勢。
3、從“完整敘事”到“碎片傳播”
當下的互聯網傳播突破了從前中心化傳播一對多、點對面的單向模式,話語傳播的交互性、分眾化日益明顯。在這樣一個階段,互聯網上的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為使話語在更廣泛的范圍傳播和產生影響,話語主體常常從完整敘事中抓取博人眼球的只言片語進行大肆渲染,解構和顛覆原有的內容和意義,使網絡傳播的內容趨于碎片化,“標題黨”就是其中一個明顯的表現形式。一些文章被部分網站惡意肢解成完全與原意不同的話題,“大V”、“公知”趁勢而為、瘋狂圍剿,在互聯網空間不斷制造一些話題事件,影響社會輿論。前不久,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梁柱所著的“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歷史清醒”一文,標題被篡改為“盲目追求真相不講立場就是歷史虛無主義”,一些網絡“大V”不經核實隨意轉載或發(fā)表評論,極大地誤導了輿論。可以說,對于“碎片傳播”方式的把握,已經成為爭奪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一個新聚焦點和新特點。
三、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爭奪的著力點
當下,要把握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根本還在于促進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的傳播,更好地回應和妥善解決我國發(fā)展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同時,還應該把握與中國互聯網發(fā)展一直相生相伴的“資本”和“技術”兩大要素,針對新特點提出新路徑。
1、把握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的一個根本
面對我國在30多年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西方話語霸權在我國互聯網領域滲透、泛濫等造成的挑戰(zhàn),要掌握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并贏得話語權優(yōu)勢,迫切需要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廣泛深入人心,以徹底的理論武裝人民群眾,使更多群眾掌握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理論成果和寶貴經驗,不斷深化干部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必然性的認識,并轉化為實踐的物質力量,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打下堅實基礎。
2、掌控資本與技術兩個要素
一是資本控制。在整個互聯網興起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資本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上,擁有強大資金支持的天涯、貓撲等網絡論壇和社區(qū),騰訊旗下的QQ、微信等即時通訊,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網易、新浪、搜狐等商業(yè)門戶網站,幾乎在所屬的領域內壟斷了互聯網市場;同時,資本的擴張性使得互聯網領域的一些跨國企業(yè)實現了在全球范圍的市場壟斷,例如微軟、英特爾,使用電腦連入國際互聯網的每一個用戶都幾乎離不開對于它們的依賴和使用?;ヂ摼W傳播的去中心化特征正由于大公司的壟斷而喪失,取而代之的是由資本壟斷所導致的話語壟斷。因此,掌握在互聯網領域的資本優(yōu)勢,爭取對互聯網企業(yè)的話語控制權,是爭奪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一個要素。
二是技術統治?;ヂ摼W的核心技術TCP/IP協議,自1978年被美國國防部確定以來,一直是互聯網唯一的、首要的標準,事實上就是技術統治在一個方面的體現。當今世界,美國擁有互聯網的關鍵資源,支撐世界互聯網運轉的13臺根服務器中,美國始終控制著1臺主根服務器和9臺副根服務器,從技術角度來看,如果一國域名的后綴從根服務器中被刪除或被封殺,那么該國的音訊便會從國際互聯網中無法尋蹤,而享有互聯網域名地址分配權的ICANN公司明面上是私營機構,實際上是由美國商務部投資設立并隸屬于商務部。因此,打破美國的技術統治,發(fā)展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是爭奪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又一要素。
3、鋪就三條具體路徑
一是爭得話語主體傳播權。當前,實現話語方式的時代轉換與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但話語方式的轉換與創(chuàng)新不能無原則地進行,割裂與原有話語的“一脈相承”性只會引起人們思想的更加混亂和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威的更加削弱。因此,應當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核心話語的前提下,對外在的表達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賦予其時代性和新的活力,使之符合時代潮流并引起廣大群眾的共鳴。
二是搶奪話語主題設置權。一方面,應該通過對網絡傳播渠道方方面面的把握,發(fā)揮好全媒體平臺的輿論整合功能,構建有利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輿論環(huán)境。另一方面,主流媒體應該提高對新近發(fā)生事件的敏感程度和報道效率,第一時間搶占議程設置的主動權,通過巧妙地運用傳播技巧,把主流意識形態(tài)轉化為社會大眾關心的公共議程;還可以通過培養(yǎng)意見領袖、網絡宣傳員等群體,支持主流媒體發(fā)聲,從而實現對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生成的樞紐環(huán)節(jié)的牢牢把握。
三是注重話語載體使用權。首先必須進行傳播方式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注重占領話語陣地,實現對互聯網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生成的根本環(huán)節(jié)的更好把握。其次,對待話語權爭奪的不同情況,應堅持統戰(zhàn)與斗爭相結合的原則。應該從融入群眾所在的網絡生態(tài)著手,關心群眾所關心的話題、解答群眾所疑惑的問題,貼近群眾的日常生活、關注群眾的實際訴求,將國家意志與個人意志更好地結合起來,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更具感召力和說服力。對待“異見分子”甚至敵對勢力,應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斷與之展開論辯、交鋒,有力地回應質疑、駁斥錯誤、解答疑問,從而正本清源,進一步提高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影響力、引導力和整合力。
(本文為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夢”對青年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引領研究[項目批準號:14BKS046]階段性成果;北京市教工委宣教處課題:2014年北京高校意識形態(tài)信息分析與工作策略研究[項目批準號:JGWXJCZX20140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市團市委青少年網絡文化發(fā)展中心)
責任編輯: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