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華
從2014年國際頂級期刊論文看世界大氣科學領域華人學者的高影響研究活動
李婧華
2014年華人科學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和PNAS上分別發(fā)表了12篇、4篇和10篇論文。
為了考量2014年華人作者在大氣科學領域的研究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上的顯示度,選取Nature、Science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這3種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統(tǒng)計了2014年華人作者的發(fā)文情況,對華人作者本人情況、所屬機構和研究領域等進行了分析。
本文所說的華人作者包括了中國大陸學者、在其他國家/地區(qū)工作和學習的中國人以及具有其他國家國籍的華裔學者。本文以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為線索,統(tǒng)計了華人科學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和PNAS上發(fā)表的大氣科學領域論文。無法從姓氏上甄別的華人作者,本文未進行統(tǒng)計。
2014年華人科學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和PNAS上分別發(fā)表了12篇、4篇和10篇論文,總計發(fā)表了26篇大氣科學相關研究論文。表1給出了這些論文的詳細信息,其中按研究領域劃分為氣候及氣候變化(11篇)、大氣化學(8篇)、古氣候(3篇)、海洋學(3篇)和碳循環(huán)(1篇)。26篇論文的華人作者,按照所屬機構可劃分為中國大陸機構(6人次)、國外機構(12人次)和雙責任機構(指作者機構為兩個,且其中一個是大陸機構,8人次),分別占23.1%、46.1%和30.8%。在國際合作方面,有24篇論文是由多國研究者共同完成,國內(nèi)合作僅2篇。
根據(jù)2014年在3種期刊上發(fā)表論文的26名華人作者責任機構的國別分布,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作者主要來自美國和中國,此外,雙責任機構的華人作者共8名,中美機構的共6位,中澳機構和中瑞機構各1位。有14篇論文華人作者的責任機構為(含)中國大陸機構,其中高校11篇(北京大學7篇,中國海洋大學3篇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1篇),中科院2篇(地環(huán)所和寒旱所各1篇),國家氣候中心1篇,“本土”作者和雙責任機構作者產(chǎn)出分別為6篇和8篇。
根據(jù)華人作者的國外機構屬性分布,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作者主要來自大學(15篇)和研究機構(5篇),而且涉及的高校均為美國大學,可以看出,美國高校仍是大氣科學領域人才輸出和引入的重要機構。另外5篇的華裔作者是來自歐洲(德國、瑞士和挪威)和澳大利亞的科研機構。
一項杰出的科研成果,往往是多個機構共同完成的。Nature、Science和PNAS雜志上發(fā)表大氣科學的華人第一作者論文,絕大部分是國際合作論文。26篇華人第一作者的大氣科學相關學科文章中,有14篇論文的華人作者責任機構是(含)中國機構,其中8位華人作者具有中國和海外2個責任機構,且多數(shù)是中美兩國的高校。
此外,有11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在讀博士或博士后,其中,有5篇論文是國內(nèi)高校的在讀博士或博士后為第一作者完成,另外6篇是國外高校在讀博士或博士后為第一作者完成。趙磊博士在Nature上發(fā)表了關于城市熱島效應的論文,他所在的耶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環(huán)境中心是兩校于2 0 11年聯(lián)合創(chuàng)辦,該中心主要的科研內(nèi)容是與中國大氣環(huán)境相關的污染和資源問題,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李旭輝是該中心的主任。李旭輝教授本科和碩士畢業(yè)于南京氣象學院,1992年獲得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土壤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耶魯大學森林環(huán)境學院全球變化事務主任,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他長期從事森林氣象學、邊界層氣象學及微氣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碳通量微氣象觀測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北京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郭松博士在PNAS上發(fā)文揭示北京霾形成機制,合作者有大氣化學和氣溶膠研究領域著名的“千人計劃”學者張人一教授。張人一教授1983年在南京氣象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93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大氣化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德州農(nóng)工大學大氣化學和大氣環(huán)境中心主任,是美國氣象學會大氣化學委員會主席。
優(yōu)秀海外學者不僅是我國科研領域的中堅力量,更為科研領域后備人才培養(yǎng)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些高影響力論文的產(chǎn)出,表明我國對海外華人科技領軍人物的引進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們國家應繼續(xù)提供優(yōu)惠條件,吸引優(yōu)秀海外人才“落戶”,推動我國大氣科學領域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成就。同時,還應在大氣科學研究領域持續(xù)增加投入,鼓勵科學研究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逐步提高我國在大氣科學領域的科研水平。
表1 2014年Nature、Science和PNAS發(fā)表的華人第一作者大氣科學論文及相關信息統(tǒng)計
(作者單位: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