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國生 劉 勇 武麗達 范春艷 王金枝 關 兵 史淑輝 佟 毅
(1.吉林中糧生化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012;2.玉米深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2;3.長春工業(yè)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賴氨酸是合成人和動物組織蛋白質的必需物質,是激素、體內酶、抗體等重要功能性物質的主要成分,人體和動物自身不能合成賴氨酸,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而植物中含有的賴氨酸很少,被稱為植物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1,2]。國內外市場對賴氨酸的需求都非常大,主要用于飼料生產,約占90%左右,食品添加劑和強化劑占5%左右,還有5%用于醫(yī)藥中間體方面[3]。由25~30個賴氨酸殘基聚合而成的ε-多聚賴氨酸是一種良好的食品防腐劑[4]。賴氨酸的市場需求迅速增長拉動了L-賴氨酸的生產,未來幾年,中國食品工業(yè)賴氨酸的市場需求平均年增長將在10%左右[5]。隨著用賴氨酸生產各種藥物的需求量的增加,中國賴氨酸需求量目前估計在8萬t/年左右[6]。賴氨酸的生產方法主要有提取法、化學合成法、酶法、微生物發(fā)酵法[6]。微生物發(fā)酵產生的賴氨酸均為L-型,而生物所能利用的賴氨酸也為L-型。因此,微生物發(fā)酵法是目前工業(yè)生產L-賴氨酸最主要的方法[7]。
玉米漿為生產玉米淀粉的副產物,含有大量的糖類、多肽、生長素、可溶性蛋白質、游離氨基酸等其他有機物,是微生物發(fā)酵氨基酸的良好氮源[8-10]。玉米漿中很多成分是發(fā)酵生產氨基酸的前體成分,在氨基酸發(fā)酵中提供氮源和生長因子,玉米中的生物素、限制性氨基酸對多種氨基酸發(fā)酵的影響都很大[11]。玉米漿價格低廉,來源豐富,利用玉米漿發(fā)酵氨基酸有利于提高玉米漿的生物價值,降低工業(yè)生產氨基酸的成本。
響應面法是工藝優(yōu)化常用的試驗設計方法[12-14]。Plackett-Burman確定出主次因素。最陡爬坡法能夠快速尋找各變量變化最優(yōu)區(qū)域。這3種試驗設計方法常用于微生物培養(yǎng)基的優(yōu)化[15-18]。本試驗擬運用 Design Experts 7.0分析軟件,將Plackett-Burma(PB)方法和響應面法應用于L-賴氨酸發(fā)酵培養(yǎng)基成分的優(yōu)化和發(fā)酵工藝關鍵參數的篩選,以期進一步提高L-賴氨酸產量,降低工業(yè)生產氨基酸的成本。
1.1.1 菌種
L-賴氨酸棒桿菌株(代號:ATCC14067):由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提供。
1.1.2 試驗試劑
KH2PO4、MgSO4·7H2O、蘇氨酸、CaCO3、NH4Cl、NaCl:分析純,北京化工廠。
1.1.3 試驗儀器
紫外分光光度計:UVMINI-1240型,日本島津株式會社;
恒溫搖床,SPX-150-Z型,中國上海躍進醫(yī)療器械廠。
1.1.4 培養(yǎng)基
種子培養(yǎng)基:葡萄糖20g/L,玉米漿20g/L,KH2PO40.01%,MgSO4·7H2O 0.01%,CaCO34%,pH 7.0~7.2,0.75kg/cm2滅菌20min。
發(fā)酵培養(yǎng)基:葡萄糖40g/L,玉米漿40g/L,KH2PO40.02%,NH4Cl 6%,NaCl 1.8%,蘇氨 酸 0.06%,CaCO36%,MgSO4·7H2O 0.02%,pH 7.0~7.2,0.75kg/cm2滅菌20min。
菌株經斜面活化后,取一環(huán)接入到含有40mL種子培養(yǎng)基的250mL三角瓶中,于30℃中以200r/min震蕩培養(yǎng)24h。取5mL培養(yǎng)后溶液接種到含有100mL發(fā)酵培養(yǎng)基的250mL三角瓶中,于30℃以200r/min震蕩培養(yǎng)48h。將發(fā)酵液于8 000r/min下離心10min,取上清液測定其中L-賴氨酸含量。每組相同發(fā)酵培養(yǎng)基平行試驗3次,含量取平均值。
采用茚三酮比色法[19]測定L-賴氨酸濃度,配制濃度為500μg/L的L-賴氨酸標準溶液,分別取0.1,0.2,0.3,0.4,0.5mL于干凈的具塞比色管中,加水至1.0mL,再加入1.0mL茚三酮試劑,搖勻后塞緊管塞,沸水浴5min后冷卻至室溫,每管再加入50%乙醇8.0mL,于530nm處測定OD值。以L-賴氨酸含量為橫坐標,OD值為縱坐標做標準曲線。得到線性回歸方程為Y=1.866x+0.018(R2=0.999 0)。以樣品代替標準溶液,通過方程計算其L-賴氨酸含量。
1.4.1 Plackett-Burman設計 本試驗選取8種培養(yǎng)基成分,選用N=8的Plackett-Burman設計。根據預試驗,設定每個因素的高水平約為低水平的2倍,試驗12次,響應值為L-賴氨酸含量。PB設計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Plackett-Burman設計因素水平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Plackett-Burman design
1.4.2 最陡爬坡試驗 根據PB設計的結果,由各因素效應值的大小確定變化的步長。正效應取高水平,負效應取低水平。按一定的梯度增加或者減少各因素的水平值,檢測發(fā)酵液中L-賴氨酸含量的變化,含量最高組的水平值即為響應面分析的中心組。
1.4.3 響應面分析方法 根據PB設計篩選出的3個顯著因素作為試驗因素,根據最陡爬坡試驗篩選出的濃度作為中心點,采用響應面中的Box-Behnken設計方法。
1.4.4 數據分析 采用Design Expert 7.0軟件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最優(yōu)組合。
采用Design Expert 7.0軟件對表2進行分析,得到各影響因子的偏回歸系數及其顯著性結果,見表3。在8個因素中,C、E、H因素即 NaCl、MgSO4·7H2O、玉米漿對L-賴氨酸的得率影響顯著(P<0.05),故將 NaCl、MgSO4·7H2O、玉米漿確定為主要影響因素,且NaCl、MgSO4·7H2O為正效應,玉米漿為負效應。故在下一步試驗中,應該在NaCl、MgSO4·7H2O的高水平基礎上增加其含量,在玉米漿的低水平基礎上減少其含量。對于影響不顯著的因素,正效應因素與負效應因素分別?。?水平和-1水平。
根據PB試驗結果中因素NaCl、MgSO4·7H2O、玉米漿效應的大小確定最陡爬坡試驗變化的方向和步長。由表4可知,5組試驗中,第4組的L-賴氨酸含量最高,故選擇第4組的水平為下一步響應面設計的中心點,即NaCl 2.6%、MgSO4·7H2O 0.05%、玉米漿19.5%。
Box-Behnken設計因素及水平取值見表5。
通過Design Expert 7.0軟件對表6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回歸方程為:
表2 Plackett-Burman試驗設計及結果Table 2 The Plackett-Burman design and results
表3 Plackett-Burman設計各因素的偏回歸系數及其顯著性Table 3 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actors in Plackett-Burman design
表4 最陡爬坡試驗設計及結果Table 4 Steepest ascent design and results
表5 Box-Behnken設計因素水平表Table 5 Factors and levels of Box-Behnken design
對此模型進行方差分析(表7)可知:擬合度R2=0.973 7,說明該試驗提取得率的試驗值與預測值之間有很好的擬合度;P<0.01說明該模型極其顯著;失擬量為2.22說明失擬量相對于純誤差不顯著;信噪比為12.603>4表明該模型有足夠的信噪比;該模型的F值為20.56,失擬項不顯著。綜上表明,該模型預測值與試驗值的差異很小可用于指導試驗。
在此模型中 A、B、AB、A2、B2均顯著,C、AC、BC、C2不顯著,同時各因素的均方值可以反映出各個因素對試驗指標的重要性。均方值越大表明其對試驗指標的影響越大。從表7的均方值可以看出影響賴氨酸得率因素的主次順序為:A>B>C,即NaCl>MgSO4·7H2O>玉米漿。
表6 Box-Behnken設計及結果Table 6 The Box-Behnken design and results
表7 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7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表7 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7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表示差異顯著,P<0.05;“**”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表示不顯著。
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r>F 顯著性模型 640.80 9 71.20 20.56 0.002 0 17.32 5 3.46失擬項 13.32 3 4.44 2.22 0.325 2 —純誤差 3.99 2 2.00總誤差**A 101.75 1 101.75 29.38 0.002 9 **B 41.72 1 41.72 12.05 0.017 8 *C 9.03 1 9.03 2.61 0.167 3 —AB 26.94 1 26.94 7.78 0.038 5 *AC 2.67 1 2.67 0.77 0.419 8 —BC 1.73 1 1.73 0.50 0.511 4 —A2 392.35 1 392.35 113.29 0.000 1 **B2 90.96 1 90.96 26.26 0.003 7 **C2 4.72 1 4.72 1.36 0.295 6 —殘差658.11 14
各因素交互作用對L-賴氨酸得率的相應曲面和等高線圖見圖1~3。由圖1~3可知,NaCl與MgSO4·7H2O的交互作用顯著。當玉米漿的含量一定時,隨著培養(yǎng)基中NaCl和MgSO4·7H2O含量的增加,L-賴氨酸的得率先逐漸增加后逐漸降低,在 NaCl和 MgSO4·7H2O分別為2.66%,0.04%時達到最大值,此時L-賴氨酸得率為101.32g/L。當MgSO4·7H2O含量一定時,玉米漿與NaCl的交互作用并不顯著;而當NaCl含量一定時,玉米漿與MgSO4·7H2O的交互作用也不顯著。顯示玉米漿的添加量對L-賴氨酸的得率影響不大,隨著玉米漿含量的增加,L-賴氨酸的得率均略微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都不大。
經過Design Experts 7.0軟件的響應面優(yōu)化設計,分析優(yōu)化得到的最佳條件為 NaCl 2.72%,MgSO4·7H2O 0.05%,玉米漿21.13g/L,在此條件下,L-賴氨酸的理論得率為104.75g/L。通過對此最優(yōu)模型進行3次驗證,結果分別為104.52,104.97,104.60g/L,平均值為104.70g/L,與模型的理論值基本符合,說明該模型能夠較好的預測實際發(fā)酵中L-賴氨酸的得率。
圖1 NaCl與MgSO4·7H2O交互影響L-賴氨酸得率的響應面圖和等高線圖Figure 1 Response surface plot and contour plot of effect of sodium chloride and magnesium sulfate on L-lysine yield
圖2 NaCl與玉米漿交互影響L-賴氨酸得率的響應面圖和等高線圖Figure 2 Response surface plot and contour plot of effect of sodium chloride and corn starch on L-lysine yield
圖3 MgSO4·7H2O與玉米漿交互影響L-賴氨酸得率的響應面圖和等高線圖Figure 3 Response surface plot and contour plot of effect of magnesium sulfate and corn starch on L-lysine yield
本試驗運用Design Experts 7.0分析軟件,先通過Plackett-Burman方法和響應面法確定了影響L-賴氨酸得率的主要因素為NaCl、MgSO4·7H2O和玉米漿,再通過爬坡試驗和Box-Behnken設計方法,確定3個主要因素物質的添加量分別為2.72%,0.05%和21.13g/L,理論 L-賴氨酸得率為104.75g/L。經3次驗證實驗,平均值為104.60g/L,與理論值相符。此實際值與優(yōu)化前的87.93g/L相比,提高了18.96%。因此,利用響應面分析方法優(yōu)化L-賴氨酸棒桿菌株產L-賴氨酸的方法是可行的,同其它微生物發(fā)酵方法相比,此種方法降低了葡萄糖的含量,可以充分利用玉米漿所含營養(yǎng)物質,降低生產成本,更適宜工業(yè)生產。
1 陳銀芳,張偉國.L-賴氨酸高產菌的選育及發(fā)酵培養(yǎng)基的優(yōu)化[J].生物技術,2009,19(4):36~40.
2 李倩,L-賴氨酸鹽酸結晶過程研究[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0.
3 玄恩鋒,賴氨酸的生產及發(fā)展前景分析[J].化工時刊,2001(2):47~48.
4 莫樹平,王惠惠,柏建玲,等.ε-聚賴氨酸復合防腐劑對常見致病菌和污染菌的抑制作用[J].食品與機械,2012,28(6):109~111.
5 王鈞成,王文風.L-賴氨酸發(fā)酵生產研究進展[J].發(fā)酵科技通訊,2010,39(4):39~43.
6 許朝陽,朱敏宜.賴氨酸的生產及發(fā)展建議[J].安徽化工,2003(5):14~15.
7 張軍華.微生物發(fā)酵法生產L-賴氨酸的研究進展[J].生物加工過程,2012,10(2):73~77.
8 龐巧蘭,李慶剛.玉米漿對青霉素發(fā)酵生產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06,37(8):528~530.
9 李文友,趙學明.玉米漿為有機氮源的L-乳酸發(fā)酵的研究[J].化工時刊,2006,20(9):61~63.
10 張樂,劉龍,李江華,等.玉米漿對丁二酸發(fā)酵的影響[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4,33(3):301~307.
11 左瑩,張萍,張惠.玉米漿在氨基酸發(fā)酵工業(yè)中的作用[J].中國釀造,2013,23(11):18~22.
12 宋慧,苗敬芝,唐仕榮.響應曲面優(yōu)化超濾分離花生粕活性肽的工藝[J].食品與機械,2011,27(6):83~86.
13 韓丹妮,謝定.響應面法優(yōu)化稻殼中木聚糖的提取工藝[J].食品與機械,2011,27(6):114~118.
14 唐華麗,熊漢國,王瑋.響應面法優(yōu)化葡萄籽多酚提取工藝[J].食品與機械,2012,28(6):147~149.
15 代志凱,張翠,阮征.試驗設計和優(yōu)化及其在發(fā)酵培養(yǎng)基優(yōu)化中的應用[J].微生物通報,2010,37(6):894~903.
16 鐘環(huán)宇,徐建軍,江波.利用響應面分析法優(yōu)化γ-氨基丁酸發(fā)酵培養(yǎng)基[J].無錫輕工大學學報,2004,23(3):19~22.
17 張建國,陳曉明,熊雙麗.響應面分析優(yōu)化ε-聚賴氨酸發(fā)酵培養(yǎng)基[J].食品與機械,2010,26(4):19~22.
18 于曉丹,馬霞,王可,等.利用響應面法優(yōu)化γ-聚谷氨酸發(fā)酵培養(yǎng)基[J].中國釀造,2010(11):132~135.
19 李桂玲,李歡慶,劉從彬.谷物中賴氨酸含量測定方法的探析[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7(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