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皇后
“胖紙”不會飛
生活在東南亞的鼯猴,長得像個外星人:在它的腿和尾巴之間,有皮膜相連,如果身體展開,鼯猴就像一只方形的大風箏,可以滑翔100米左右。它屬于皮翼目,與靈長目——人類和猴子——還有些親緣關(guān)系。
雖然我們的親戚身負“輕功”,但人類并沒有進化出飛行功能。為什么呢?這個問題有一個讓人害臊的答案:人類太胖了!
讓我們來看看動物界那些會飛的“胖紙”是如何艱難飛翔的:疣鼻天鵝的體重可以達到10千克,它的起飛非常辛苦,必須在水面上像氣墊船一樣狂奔助跑;非洲的灰頸鷺鴇是最大的飛鳥,體重18千克左右,它幾乎只在地上走,遇到危險才會勉強飛一下——飛行的動物對體重比模特兒還要敏感。
為什么越重飛起來越吃力?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借用一下哆啦A夢的放大燈,看看東西變大的時候會發(fā)生什么。
假設有一塊長1cm,高1cm,寬1cm的糖,它的每一個面都是正方形,面積是1cm×1cm=1cm2,體積是1cm×1cm×1cm=1cm3。
放大10倍以后,它的長、寬、高都是10cm。然而,它的體積既不是10cm3,也不是100cm3,而是10cm×10cm×10cm=1000cm3。這塊超級大糖相當于原來的一千塊糖,夠吃一個月了!
如果我們放大一個動物,它的表皮面積變大的速度,比身高要快;體積和體重變大的速度,比表皮面積要快。放大越多,這個差距越明顯。比如,把一只身長1.2米的天鵝放大到12米,它的體重會是10噸,比霸王龍還要重!
流動的空氣是動物飛行和滑翔的動力來源。翅膀的面積越大,得到的氣流越多,上升的浮力就越大,這沒錯。但是,對一只被放大到恐龍體型、體重是原來1000倍的天鵝來說,靠只比原來翅膀增加100倍的面積(整個表皮面積的一部分)獲得的這點升力,簡直是杯水車薪。
如果把翅膀做得足夠大,胖一點的動物也是可以飛起來的。地球上出現(xiàn)過的最大的飛行動物,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風神翼龍。科學家推測,它的體重在80千克到200千克之間。它的翅膀舒展開來,寬度可達12米,宛如一架飛機。
當人類擁有一雙足夠大的翅膀,飛上天就成為了可能。到那時,天使紛紛失業(yè),上帝愁眉不展。人人背著一副“屏風”,一會兒路人甲的翅膀把上帝的花瓶碰掉了,一會兒路人乙的翅膀把天堂的大門卡住了,上帝還真是不容易呢。
“聰明”的煩惱
如果大翅膀不好用,那么把身體縮小呢?還記得剛剛那個糖塊和天鵝的“放大燈原則”嗎?那個原則反過來也成立:體重減少的速度,要比表皮面積減少的速度快。小鳥甚至更小的動物,只要有一點點大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飛翔”。
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老師就寫過一篇小矮人的故事——《微紀元》。文章中說到,只有細菌大小的人的生活是很幸福的。例如,他們從多高的地方跳下都不怕,因為微型人在墜落時,身體表面接觸到一點點空氣的阻力,就能把他們微小的重量托起來。順便說一句,世界上會飛的動物比不會飛的動物多——絕大多數(shù)會飛的動物是昆蟲,而昆蟲的特征就是翅膀。
縮???雖然沒有發(fā)明縮小燈,但我們確實可以把動物變成迷你型——馴養(yǎng)的生物體型發(fā)生巨大變化的例子并不少。吉娃娃是最小的狗,它的體重還不到它的祖先大灰狼的二十分之一。
但是,觀察它的腦袋,你會發(fā)現(xiàn)一件怪事:狼的頭骨是長形,腦頂是平平的,而吉娃娃的頭骨幾乎是球形的,腦頂是圓溜溜的,相比它的小鼻子小嘴,它的腦袋顯得特別大,簡直像外星人。
搭建一個足夠聰明的腦,需要一定數(shù)量的細胞,而細胞是不能隨隨便便縮小的。
細胞是一個精致的小機器,通過它的表面,氧氣和許多別的東西進進出出。這也限制了細胞的大小——如果細胞太大,里面的“餡兒”過于龐大,表皮太少,它們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而“憋死”;如果細胞太小,又裝不下精致復雜的“零件”。大灰狼體積大,吉娃娃體積小,并不是因為狼的細胞比吉娃娃大,而是因為狼的細胞多。
電腦的性能依賴里面的元件,腦子的性能依賴腦細胞。因此,大腦要正常運轉(zhuǎn),必須得保持一定的個頭。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重30噸,因為它的元件(電子管)體積太大。要保持“汪星人”的智力,吉娃娃不能把大腦縮得太小,相比嬌小的身體,它的腦袋就顯得異常碩大了。
如果有吉娃娃一樣的微型人,他們要么保留大腦袋,變成“大頭釘”(普通人的大腦重1200克1400克,和吉娃娃整個身體的重量差不多),飛不起來;要么縮小大腦,降低體重,成為笨蛋——但這樣的話,即使他們會飛,也無法體驗飛行的快感了。
不過,還是有兩點要說明白:
第一,上面說的都是基于科學理論的合理想象,事實上人類不能靠縮小身體來飛行,任何動物都不能,《哆啦A夢》里的野比大雄不算。
第二,以吉娃娃為例,是想說明“大腦無法縮小”這個問題會成為飛行的累贅,并不是要說明“狗無法飛行”。在邏輯上,吉娃娃這么輕的動物,已經(jīng)在“可以飛”的體重范疇內(nè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