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飛
季羨林先生與泰山
□馬玉飛
公元2009年7月11日,“平生愛國,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燒成灰,我也是愛國的”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走了,舉國同悲,泰山嗚咽。然則泰山不頹!梁柱不摧!哲人不萎!將猶如泰山一樣“屹立東方,億萬斯年”,季老永遠活在泰安人民心中!
季羨林先生,山東臨清人,生于1911年,是一位學貫中西、古今貫通的世界級學術大師。他對泰山也情有獨鐘,用季老的話說:“我對不起山東父老,沒有為山東多做點工作,特別是泰山,我想一定要寫點東西來贊頌,報答家鄉(xiāng)父老,這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被谶@種赤誠之心,耄耋之年的季老抱病撰寫《泰山頌》,并多次修改潤色,傾注了許多辛勤和汗水?!短┥巾灐窞E觴于2005年4月2日為泰山的題詞:“巍巍泰山,群山之尊,吐納日月,呼吸風云,青青未了,養(yǎng)育黎民。世界之窗,中華之魂。加意護持,其以永存。”不久,溫家寶總理到解放軍總醫(yī)院去看望季老時,季老向總理匯報說,他正在“寫關于泰山的文章,名叫《泰山頌》”。“總的說來,就是希望泰山水更甜,祖國的花更美,更加政通人和”。并于次日在病房中寫成了《泰山頌》。季老講“這是未定稿,還需要修改”。此后,又對泰安的同志說:“我已經寫了兩稿《泰山頌》的初稿,總覺得不滿意,可能是年齡大的緣故。我一直追求和堅持寫詩稿和文學作品方面,不唯上,不唯書,要唯真,要唯實,要唯美的原則?!闭\哉斯言!讓我們共同欣賞一下季老多次修改過的《泰山頌》吧:“巍巍岱宗,眾山之巔。雄踞神州,上接九天。吞吐日月,呼吸云煙。陰陽變幻,氣象萬千。興云化雨,澤被禹甸。齊青未了,養(yǎng)育黎元。魯青未了,春滿人間。星換斗移,河清海晏。人和政通,上下相安。風起水涌,處處新顏。暮春三月,雜花滿山。十月深秋,層林盡染。伊甸桃園,誰諶比肩。登高望遠,壯思綿綿。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笨芍^唯真、唯實、唯美!2007年8月4日,溫總理再赴解放軍總醫(yī)院看望季老時,季老對泰山的認識又進一步深化,認為“泰山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精神”;泰山是“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梁”。溫總理十分認同季老的觀點,認為《泰山頌》寫得很好。文章感人,而且有氣勢。稱贊《泰山頌》就是“民族頌”,泰山精神就是“民族精神”。泰山人視《泰山頌》為至寶,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書寫,于2008年5月勒碑于岱廟石刻園,成為泰山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
其實,早在青年時代,季老就曾登臨泰山,關注泰山。“我是1934年第一次登泰山的,那時23歲,在省立濟南高中教書。當時,泰山非常幽靜,路上基本上沒有游人。斗母宮、經石峪、五大夫松,我現在還記得非常清楚。路上沒有感到怎么累,快活三里倒真是很快活。路很長,我覺得不爬十八盤就等于沒有登泰山,在下面看,泰山不算高,到了泰山頂上一看,其他山很小,泰山確是很高”。(《中華泰山·序》)顯然,這位青年,有著當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樣的遠大抱負。季老還曾回憶說:“泰山太了不起了。泰山的博大壯美和特有的文化內涵能激勵人生、啟迪人生,培養(yǎng)崇高的人生境界。我年輕時曾多次登泰山,感受她的博大胸懷來陶冶自己的情操,后來,對我的一生起了很大的激勵作用。至今一想起攀登泰山時的經歷,就讓人覺得興奮和激動。”
在季老看來,“在世界上沒有哪座山能和泰山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泰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東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舉足輕重。”能講“泰山還小嗎?高矣!大矣!”可以用“雄偉博大”四個字來形容?!霸谖覀儑鴥缺忍┥礁叩蒙蕉嗟煤埽墒且驗闅v史的淵源關系,任何山不管它有多高,像泰山這么多值得信念東西是沒有的?!薄疤┥皆谥袊牡匚唬瑲v史上、政治上、文學藝術上任何山也比不了?!彼凇吨腥A泰山》電視片中講解道:“不講別的,只提‘泰山’這兩個字,就很崇高。為什么叫‘泰山北斗’,不叫恒山北斗,‘泰山’,兩個字就很崇高”。泰山之“高”、之“大”,是指的精神層面。所以季老認為:“博大、雄偉,雄偉就是硬骨頭。幾千年來,我們的國家經過那么多磨難,還是巍然不動,泰山可以代表這種精神。至今,我們口中還常用‘穩(wěn)如泰山’等等的詞句?!边€有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明我們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將來一定要發(fā)展得非常高峻,非常輝煌?!薄皬拇碇腥A的意義上來講,任何山也比不了泰山。泰山、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我看不到泰山也非好漢?!庇眉纠稀短┥巾灐分械陌藗€字概括,泰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
自司馬遷以來,“究天人之際”是古今學者不懈的追求。季老在中西文化對比研究中發(fā)現,中西文化的重要差異不在形式上,而在根本的思維方式上?!拔鞣降乃季S方式是分析的,而東方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思維方式是綜合的”。所謂“綜合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季老曾深有感觸地說過:“若干年來,我有一個想法:人類從成為‘萬物之靈’后,最重要的任務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我稱之‘天人關系’;要了解自然,認識自然,要同自然交朋友,我稱之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宋代大哲學家張載的兩句話最能涵蓋:“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敝v得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敵人而是朋友。針對當今世界的環(huán)保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季老大聲疾呼:征服自然要不得!“只有東方文化能夠拯救人類。你要那樣征服自然界,征服下去,人類就沒法活下去?!?/p>
在季老看來,“泰山充分表現了‘天人合一’的精神。人們一登上泰山,就會感到天人渾然一體,人天相愛。泰山以‘青’歡迎了人,人以愛還給了泰山”?!疤┥骄G化,包括秦‘五大夫松’、漢柏、唐槐等2000多年來的古樹名木,直到現在的人工綠化。這些本身就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回過頭來,我們再細讀一下季老的《泰山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貫穿始終。因“興云化雨”而“澤被禹甸”,因“齊青未了”而“養(yǎng)育黎元”,因“人和政通”而“上下相安”,因此季老把泰山比作“伊甸桃源”,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典范,試問“誰堪比肩”!
責任編輯 曲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