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藍穎春
今年是我國首次成功測定珠穆朗瑪峰高度40周年。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給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6位老隊員、老黨員的回信中,對他們參加珠峰測量的突出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信中這樣寫道:
40年前,國測一大隊的同志同軍測、登山隊員一起,勇闖生命禁區(qū),克服艱難險阻,成功實現了中國人對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確測量。你們是這項光榮任務的親歷者、參與者,黨和人民沒有忘記同志們建立的功勛。你們年事已高,但仍然心系黨和人民事業(yè),充分體現了老共產黨員的情懷。
幾十年來,國測一大隊以及全國測繪戰(zhàn)線一代代測繪隊員不畏困苦、不怕犧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著祖國的壯美河山,為祖國發(fā)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貢獻,事跡感人至深。
忠于黨、忠于人民、無私奉獻,是共產黨人的優(yōu)秀品質。黨的事業(yè),人民的事業(yè),是靠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奉獻而不斷鑄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全國廣大共產黨員要始終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團結帶領億萬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
近日,國土資源部舉行了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隊先進事跡報告會,號召國土資源系統向國測一大隊學習。學習他們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的艱苦奮斗精神。
測繪是技術密集型工作,科技創(chuàng)新至關重要。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暨國家測繪局精密工程測量院、陜西省第一測繪工程院),作為我國測繪戰(zhàn)線上的一支尖兵,建隊以來,先后完成和參與完成了全國大地測量控制網布測、中蒙、中蘇、中尼邊境聯測、京、津、唐、張地震水準會戰(zhàn)、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南極中山站建站和第21次南極科考測量,以及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廣東等一大批市場測繪項目,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測繪保障。
大地測量野外作業(yè)的特點是點多、線長、面廣,高度流動分散。50多年來,國測一大隊曾38次去新疆,25次到內蒙,28次進西藏。足跡遍及除臺灣省以外的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在廣袤神奇的土地上灑下了測繪隊員的鮮血和汗水,在渺無人煙的地方,留下了測繪隊員們第一個足跡。憑著隊員們的堅強意志,全隊測量行程500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1200多圈。
1954年建隊至1965年,是國測一大隊艱苦創(chuàng)業(yè)時期。當時,由于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測繪資料殘缺不全,不少內地省份,特別是邊緣省區(qū),幾乎一片空白。國民經濟建設測繪先行,按照國家的部署,十余年間,大隊先后投入約1000多名作業(yè)人員,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甘肅河西走廊的祁連山地區(qū),新疆的石油農墾開發(fā)區(qū),東北的大慶地區(qū)以及云、貴、川等地,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大地控制測量,為這些地區(qū)1∶10萬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測制提供了基礎測量控制。在完成常規(guī)大地測量任務的同時,大隊還在1959年和1960年完成了中蘇、中蒙邊界一等三角鎖的布設、聯測。
1966年前后,是國測一大隊歷史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大隊曾多次參與我國科考事業(yè),充分發(fā)揮了測繪在科學考察中的重要作用。1966年和1968年,大隊先后兩次派出24名工程技術人員,組成測繪專題組,參與珠穆朗瑪峰科考活動。歷史上第一次把水準點引到海拔6120米高度,把三角點布測到海拔6640米高度,把天文點引到海拔6350米高度,在世界測繪史上,記下了創(chuàng)記錄的一頁。
1975年,大隊再次進軍珠峰,派出8名作業(yè)人員,參與珠峰高程測定任務。這次,他們把重力點測到了7050米的高度。之后,連續(xù)3天,對登頂隊員豎立在峰頂的紅色金屬覘標進行交會觀測,準確地測出了珠峰海拔8848.13米,這一測量結果一經公布,立即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確認,成為珠峰高程最具權威的數據。
2005年,時隔30年,國家測繪局再次組織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國測一大隊再次領命承擔此次重任,并采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測量技術,利用GPS測量、重力場的理論和方法、高空氣象探候、峰頂冰雪層雷達探測等現代測量技術手段,結合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電磁波測距、高程導線測量等經典測量方法,精確測定珠峰海拔8848.13米。這一測量結果,得到世界公認,成為權威數據。建隊50多年,國測一大隊先后5次承擔了珠峰高程測量,充分的展示了中國的測繪實力。
測繪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y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帶動了測繪高新技術的飛躍,進入90年代,傳統測繪技術向數字化測繪技術發(fā)展,常規(guī)測量手段已經逐步向電子化、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轉變。1992年,在當時技術條件還不成熟的條件下,國測一隊積極引進GPS全球定位技術、數字化測量技術,并且在精密工程測量領域采用微大地測量等技術革新,用高附加值產品取得效益。
十幾年來,大隊采用GPS技術為“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數據基礎框架采集的數據,接近全國總面積的一半,在大地原點建成了國家永久性的GPS跟蹤站,為國家基礎性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并且為全國十幾個省、市布測了高等級測量控制網。
尤其是在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中,國測一大隊第一次將現代大地測量技術(如GPS聯測、雷達雪深探測)與經典大地測量技術(如水準、重力、三角高程、激光測距、高程導線、高空探候)等多種大地測量技術,完美地集中展現在珠峰地區(qū);第一次在珠峰地區(qū)布測大規(guī)模、高精度的GPS和水準測量觀測點,并實測了加密重力,對精確測定該地區(qū)高程起算面,將發(fā)揮重要作用;第一次將測距反射棱鏡、GPS和覘標集成一體,順利實施珠峰高程交會和峰頂GPS測量;第一次獲得了珠峰峰頂長時間(35分鐘)、高質量(1秒采樣率、雙頻GPS接收機、無間斷)的GPS觀測數據,為珠峰高程的確定,奠定了基礎。
同時,大隊還積極鼓勵技術革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如:大地測量內外業(yè)軟件集成;地理信息工程部的PDA掌上電腦水準測量電子手簿研制;三、四等及等外水準記錄軟件;中國公路網GPS測繪工程檢查軟件開發(fā);基線測量外業(yè)記錄和處理軟件包;大地原點地下水沉降的研究;相對重力測量外業(yè)記簿軟件的開發(fā);獨立坐標系建立技術指南;調整生產結構,改進生產流程等等。
通過這些工作,極大地提高了國測一大隊測繪技術水平,使大隊的儀器裝備、測繪理論值、測繪水平和技術水平均領先于國內測繪行業(y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高原缺氧、冰雪嚴寒、高溫酷暑、沙漠干渴、洪水猛獸、車禍疾患,哪一個不構成對生命的威脅!國測一大隊幾十年南征北戰(zhàn),把測繪點布設到了2萬公里之外的南極、海拔7790米的珠峰營地。最熱的測區(qū)溫度高達攝氏59度,最冷的地點溫度在攝氏零下40度以下。面對高山缺氧、冰雪嚴寒、高溫酷暑、沙漠干渴、雪崩雷擊、洪水猛獸、車禍疾患等種種威脅,大隊一次次地向極限發(fā)起挑戰(zhàn),付出的不僅有青春,還有汗水、鮮血,甚至是屬于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
為了所奮斗的事業(yè),幾十年中大隊曾經有46名職工在工作崗位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犧牲的職工中,近30人犧牲在大西北的荒山野嶺。墜崖、墜江、落入雪窟死亡的有11人;遭遇雷擊、斷水、凍餓致死的有6人;因疾病來不及救治死亡的有11人;遇車禍和其它事故的6人;慘遭土匪、逃犯殺害的2人。他們大多英年早逝,有的死得很壯烈,有的死得很平淡。他們把生命獻給了祖國的測繪事業(yè),他們沒有一個人被追認為烈士,有的甚至連一塊墓碑也沒有。
特殊的野外工作環(huán)境,培育、造就出了無數的先進模范人物。他們之中,有上世紀50年代全國英模王永吉;上世紀80年代的全國先進工作者劉永諾和新時期的全國先進工作者段同林、岳建利……他們用生命與熱血、忠誠與奉獻、才智與專業(yè),丈量了一個又一個未知數,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