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青 瓦
□董改正
現(xiàn)代建筑入畫很少,因為房無屋脊,頂無青瓦。
瓦蓋在椽子上,椽子架在梁上。大梁架好了,第二天就是蓋瓦,蓋了瓦才叫屋子。
一人梁上,一人地上,遞瓦是通過手拋,拋和接,如燕子翻飛,簡直就是雜技,絕不會失手。蓋瓦是個細致活,仰面瓦,一排成溝,連接處是覆瓦,一排如渠埂。蓋了瓦的房子,就如插了秧的水田,漂亮。
白墻青瓦,素樸如山姑。石頭圍個院子,院里栽樹,桃花紅,梨花白,絲瓜扁豆順著桿子爬。孩子鬧,雞犬叫,天藍云白,陽光下的瓦,就像粼粼波光,又像打開的書頁,日子就那么清淡又充實地過去。
喜歡看瓦縫里漏下的陽光,一個一個的小圓,慢慢地移動,正圓,扁圓,橢圓。圓圓的光柱,自屋頂直貫而下,許多塵埃在興奮地飛舞。就擔心著,這樣大的洞,下雨如何了得?待真下了雨,聽著叮咚噼啪的雨聲,看著瓦片雨花跳躍,雨水流淌,室內(nèi)卻是安好。那些個小洞到哪里去了呢?滿耳的雨聲里,天井滿了,癩蛤蟆出來了,咕咕地叫。門前的石板,一發(fā)地潤潔了。
青瓦也會老的,老了的青瓦就黑了,老了的白墻就斑駁了,老了的屋子里,人是滿的,日子是新鮮的。老祖母在老去,孩子們在長大,平凡的煙火里,每一天都有簡單的歡喜。五谷六畜,四時八節(jié),炊煙彌漫在青瓦上,把日子撫養(yǎng)長大。母親總有干不完的活,父親總有喝不完的酒,老祖母總有說不完的閑話,我們總有玩不完的名堂。便是一片斷瓦,入秋了,貓著腰,都可聽蟋蟀唱歌。
時間久了,覆瓦上就長了瓦松,矮矮的,只是徒具松的模樣。還有苔蘚,晴天明明灰土一般,久雨后就活了,還一直向上爬,爬得人心里都是濕的,爬得人耳里都是灰色的雨聲,那寂寥岑靜一直埋在我的心里。
喜歡冬夜,一家人坐在火桶里,小十條腿上共蓋條毛毯,聊天或是各干各的,母親納鞋底,父親和老祖母說話,弟妹吵嚷著要埋個紅薯進來,我常常發(fā)呆。若是小姨在,她總愛逗我,拿手在我眼前晃,或是戲謔:“我家阿源要做詩人的?!庇胸垉航?jīng)過屋頂,優(yōu)雅地踱步,若是兩只貓,就會弄動瓦片。黃鼠狼是急急地跑過,瓦就咯咯地響。有時候,啪啪的,像是黃豆掉在瓦上,我們都是一驚,然后掀掉毛毯,跳下火桶,跑到院子里,仰起臉,快樂地蹦跳:“下雪啦!下雪啦!”鄰居家的院子里,也是同樣的聲音。
雪后的屋頂,瓦青雪白,炊煙如云,若是木窗旁,紅梅綻放,實在是畫中了。我總是驚于這樣簡約的美好,那是我最早欣賞的國畫,待我看到早期吳冠中的作品,就把它當成紙上故鄉(xiāng)了。青瓦白墻,是中國的元素,恬淡安閑,有隱士的散淡,適合水墨,適合中國詩,中國人心里那淡淡的清泠。
常常遇到瓦玉并提的時候,生兒弄璋,生女弄瓦,雖然只是瓦形的紡錘,卻是輕賤著它;還有玉碎瓦全,都忘記了是青瓦它們撐起了我們的生活。青瓦實在是母性的,覆蓋,包容,構(gòu)筑著永遠素色的故鄉(xiāng)。
(選自《揚子晚報》2014年1月8日,有刪節(jié))
寫作借鑒
寫鄉(xiāng)情,本文啟示我們要將人、境、情、趣連接于一物,就能喚起人們的悠遠記憶,讓震撼直抵心靈深處。
1.一物串聯(lián)。記憶不怕“碎”,“碎片”有一物串聯(lián),就能成為閃光的金鏈。作者選取自己熟悉的青瓦為線索,使之成為鄉(xiāng)戀鄉(xiāng)情的發(fā)散點和聚匯點,釀造出醇厚的鄉(xiāng)野風味。
2.深化意趣。結(jié)尾兩節(jié),作者把青瓦“碎片”構(gòu)成之“畫”,上升為能凸顯中國元素之“畫”,由自然美上升為藝術(shù)美;結(jié)句更是揭示青瓦“覆蓋、包容”的“母性”特質(zhì),針對“男璋女瓦”“玉碎瓦全”等傳統(tǒng)說法亮出新見,為瓦“正名”。如此立意,為我們以批判審視的目光“拾記憶碎片,續(xù)鄉(xiāng)情血脈”提供了范本。
又聞聲聲杜鵑啼
□張馮楠
悠長的古道,靜謐的農(nóng)田,于淺淺的時光一隅,又傳來了婉轉(zhuǎn)動聽的杜鵑啼鳴……
記憶中與杜鵑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故鄉(xiāng)。當初夏的第一縷陽光灑滿河面,星星點點,折射出滿世界的翠綠時,一抬頭,便能望見鳥兒們于青枝蔓柯間追逐細碎的陽光,清脆、婉轉(zhuǎn),那是杜鵑鳥傳遞著夏日的心情,播種的驚喜。還記得杜鵑們高高地憩停在老屋的檐角,啄弄著稀疏的翼羽,時而低頭頷首,時而仰天高歌。農(nóng)人們圍坐在一起,討論著當年的農(nóng)事,籌劃著播種的事宜。
每日,它們迎著朝陽隨農(nóng)人下田,閑暇之時,也會棲息在鋤犁上靜靜仰望著天空,任細碎的陽光融入眼眸,愉悅地諦聽夏日的絮語。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溝里的水,潺潺地流著,空氣里四處飄散著新鮮怡人的苦艾氣息,一切是那么和諧、安謐。靜靜流淌著的,還有田地盡頭的那灣小河,說是小河,卻也環(huán)抱了整間老屋,每當夜深人靜時,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杜鵑都沉沉睡去之時,偶有一兩只流螢輕輕點過,在水面晃蕩著一兩個搖晃的水紋,老屋里的鼾聲悠長厚重,飄蕩在空中,飄忽不定地搖上小橋,小樹,蕩碎了杜鵑的清夢,小河的寧靜。
當我再次踏往回鄉(xiāng)的征程,我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昔日的迷人倩影仿佛也只能永遠地定格在過去,鑲嵌在懷念中,留我一人獨自垂淚翻看。還有那群杜鵑,數(shù)量少了,每一只的眼睛中都噙著淚,潤濕了我的回憶,打濕了我的夢。城市美了,卻驚擾了故鄉(xiāng),也割痛了我的心,生生地疼。我看見,那一方方田地上立起的是一棟棟樓房,老屋茍延殘喘地靜默著,無奈地望著“拆”字告示向隅而泣。傳入耳畔的,也只有轟隆隆的推土機,“布谷”的清脆婉轉(zhuǎn)似乎再也無法聽到。偶有幾聲啼叫劃過天空,我便會急急抬頭,尋覓昔日的倩影,有的也只是它們搬離老巢時的無奈一瞥,那啼聲,那模樣,刺痛了我的眼,我的心……
又聞聲聲杜鵑啼,只是不再傳播喜悅,徒留一份無地可去的失落感傷。昨晚,漫步于小區(qū)林蔭小道,我似乎又在樹下聽見杜鵑的清脆啼鳴,是耳朵的幻聽,還是昔日夏季在我回憶中的絮語?
亮點點評
作者以杜鵑為線索,在“悠長的古道,靜謐的農(nóng)田”中尋覓記憶碎片。青枝蔓柯間追逐的杜鵑,鳴聲清脆、婉轉(zhuǎn),“時而低頭頷首,時而仰天高歌”,還會“在鋤犁上靜靜仰望著天空”,如此描寫,給讀者聽覺和視覺的雙重美感;作者筆下的杜鵑周圍,還有不誤季節(jié)的農(nóng)人、驢、田溝、苦艾、小河、老屋、流螢、小橋……安謐、寧靜、和諧的鄉(xiāng)野氣息撲面而來,作者的喜悅思念之情感染讀者;但當作者調(diào)轉(zhuǎn)筆尖,讓讀者去看數(shù)量已經(jīng)減少的杜鵑“噙著淚”,布谷“搬離老巢時的無奈一瞥”時,讀者都會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陷入沉思:在城鎮(zhèn)化鏗鏘的腳步聲里,怎樣留住布谷清脆的歌唱、杜鵑婉轉(zhuǎn)的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