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ken
有心人不難發(fā)現(xiàn),災難發(fā)生后,人們一開始往往會沉浸在悲傷中,為受災地區(qū)和人民祈福;而幾天過后,塵囂之下的諸多疑問又開始漸漸浮出水面:質(zhì)疑災后應急響應的速度、關注相關責任人是否收到了應有的懲罰、擔心類似的事故是否還會再次發(fā)生……
這種變化是個例還是共性?或者說,災難之后的情感變化是否有什么心理規(guī)律可循呢?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凱文·奧克斯納,于今年3月發(fā)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時間推移或者空間距離拉遠,我們的悲傷情緒會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逐漸滋生的焦慮情緒。災難發(fā)生幾天后,我們變得沒那么傷心了,甚至開始表現(xiàn)出“冷漠”,這種變化也符合我們平日的觀察。
研究者對美國歷史上第二嚴重的校園槍擊案——2012年發(fā)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紐敦鎮(zhèn)桑迪·胡克小學的槍擊案進行了縱向研究。奧克斯納和他的助手打算從網(wǎng)民們的推特賬戶上找點證據(jù),通過逐條分析推文中情感詞匯的使用比例,來評估人們的情感變化。
研究共收集了推特上三個時間段內(nèi)(總時間跨度六個月),所有與槍擊案有關的推文。結果正如我們想的那樣,隨著時間推移每條推文中表達悲傷的詞匯量不斷下降,而表達焦慮的詞匯以及質(zhì)問事件原因的詞匯量不斷攀升。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們不再“多愁善感”,開始理性地看待前因后果。
與時間效應相似的是,離事件發(fā)生地點越遠的人,對事件多么慘痛并不是很感冒,他們反而表現(xiàn)出焦慮之情,更希望得到真相,這頗有一點兒“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味道。進一步的分析還發(fā)現(xiàn),焦慮詞匯和質(zhì)問原因的詞匯之間存在高度相關,奧克斯納認為可能正是人們一方面在關注原因,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及時了解真相,所以才引起了焦慮情緒。
那么,時間或空間是如何發(fā)生作用的呢?奧克斯納認為近十幾年興起的“解釋水平理論”能對此做出闡釋。解釋水平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會用不同的水平來感知事物,高解釋水平下,人們會以抽象和總體的方式去感知;而在低解釋水平下,人們會從具體和局部的方面入手去感知事物。而我們離事物的心理距離,也即時間、空間或社會關系的遠近就決定了我們大腦用什么水平。
具體來說,心理距離越遠我們越可能用抽象水平,而近的話則用具體水平。比方說我們游玩廬山,如果站在離廬山很遠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廬山全貌。但如果你離它很近或置身其中的話,可能就會“不識廬山真面目”了。
依照解釋水平理論,如果災難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段時間,或者離我們距離很遠的話,大腦就會動用高解釋水平去理解這個災難,因此我們才不會拘泥于情感,而將注意力放在原因上。而原因這個東西,你不去細想還好,一旦深究的話往往就會開始很多擔憂,進而導致焦慮情緒的產(chǎn)生。
這次的研究認為,其實災難過后感動和呼喚真相是并存的,只不過開始時感動要多一些,之后呼喚真相會占據(jù)優(yōu)勢。在研究中,奧克斯納還表示如果能弄清人們在災后情緒變化的模式,那么這將對災后心理恢復工作大有裨益,因為這樣就可以根據(jù)人們在不同時間點的主流情緒,采取有針對性的康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