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初,MERS疫情在韓國首爾爆發(fā)。起初,由于韓國政府的反應緩慢遭遇了民眾的備類不滿,當病情在逐漸被控制住的過程中,又由于民眾的過度反應引起了不小的“恐慌”。當大部分記者都把視線聚焦在緊張的醫(yī)院和病房中時,法新社駐首爾的首席攝影師EdJones卻試圖把鏡頭對準街頭大眾,當街道上的人群漸漸稀少,他拍下行色匆匆的“面具人”,向大眾展示了一個被MERS籠罩下的首爾街頭。
6月10日這天,Ed與往常的拍攝工作有所不同。他在幾天前得知,法新社作為被政府邀請的媒體之一,要配合政府的報道去拍攝MERS隔離病房,無論如何,這對于攝影師來說都是件興奮的事情。畢竟,這可不是誰都能去的地方。Ed準備好了自己平時都不常用到的全套拍攝裝備:“一定可以拍到一些不同尋常的照片”。期待這次的拍攝同時他也不免有些緊張,畢竟截至明9日,韓國已有95人受到感染,7人喪生。
隔離病房上演—場秀
呼吸著消毒液味道的空氣,Ed與另外幾家媒體記者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一同來到首爾醫(yī)療中心的隔離病房。這時卻得知,他們這次的拍攝只能在病房外隔著玻璃參觀。頓時,Ed預感到這是顆粒無收的一天,就像他平時的某次失敗的掃街,因為遇不到一道光、一個眼神以及一個討巧的元素,即便最后走斷了腿卻只能得到一堆爛片。之后發(fā)生的事情的確如此。當Ed打開相機的電源鍵準備設(shè)置拍攝參數(shù)時,帶領(lǐng)他們進入隔離病房的工作人員卻搖身一變,邀請來幾位當?shù)氐恼?,一同編排并在鏡頭前演出了一場公關(guān)大戲。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拍攝結(jié)束后,公關(guān)團隊要求攝影師不能發(fā)布任何一張有政客出現(xiàn)的照片。對于Ed來說,這天應該是白拍了,沒想到期待中的拍攝,僅僅就是在隔離病房的玻璃前度過了無聊的一分一秒。
這場秀讓Ed感到索然無味,不由得聯(lián)想起明6日那天收到的一條由韓國國民安全處發(fā)送的短信,短信中寫道:“1勤洗手;2咳嗽打噴嚏時堵住口鼻;3避免接觸發(fā)熱以及出現(xiàn)呼吸道癥狀的人群?!痹谶@個MERS突襲的初夏,預防短信來得太晚,作用杯水車薪。
所有人都無聊透了
對于這樣的“馬后炮”短信,韓國民眾的反應十分冷淡。他們認為政府沒有在疫情擴散早期發(fā)布消息,現(xiàn)在發(fā)布預防措施沒有任何意義。截至明4日上午,韓國已經(jīng)有822所學校關(guān)閉了。不少高考招生咨詢會也改為在網(wǎng)上舉行。很多小區(qū)里的婦女會、樓長會都取消了。大媽大爺們已經(jīng)不能愉快地玩耍了,平時的聚眾閑聊都改成網(wǎng)聊。更夸張還有,一位51歲的韓國大媽因被隔離在家感到十分無聊,耐不住寂寞便約了十幾個人去打高爾夫,明2日凌晨跟包括丈夫在內(nèi)的50人,乘大巴前往全羅北道的某高爾夫球場。事后警察通過GPS定位找到他們,并遣送回首爾。
相比較隔離病房的作秀來說,Ed更喜歡去記錄鏡頭前真實的民眾反應。作為一個新聞攝影師,他懂得利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捕獲更廣泛的拍攝主體來反映事件本身。在MERS來襲的明初他就已經(jīng)暗自盤算好了自己的拍攝計劃。
街拍首爾“面具人”
每天,Ed都帶著相機穿梭在年輕人多、人流量大的地方,商業(yè)區(qū)、公園、旅游景點以及學生宿舍是他的必拍之地。他會在每天的不同時間去往這些地方?!半m然地點是一樣的,可當你遇到一束不一樣的光線或是不一樣的人的時候,一切又都是新的。”同時,他對那些戴著口罩的逛街的情侶很感興趣,他們互相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會用一些親密的動作來與對方溝通?!翱赡苡袝r候我像個偷窺狂,不過好在大家都戴著口罩所以他們大部分在我拍攝時不會太反感我的鏡頭。另外,我只關(guān)心我的相機是否足夠小而輕便,那樣我就可以整天帶著它快速捕捉到感興趣的畫面,不管對我還是對被拍者來說,都不會有很大的壓力。”從六月的第二天開始,他便帶著自己的D810和小巧的35mmF2在首爾街頭拍攝那些戴著口罩的路人。在各類人群中,他鎖定了年輕人群。在這些被口罩遮擋的年輕的面孔之下,他看到活力時尚與小心謹慎交織在一起的矛盾,這種讓人覺得有些“無聊”的細節(jié),卻比急救病房更讓他感興趣,“還有什么能比這些鏡頭中戴著口罩的時尚青年,更能反映韓國被MERS籠罩下的真實狀態(tài)?他們在時尚潮流面前大膽出位,面對疾病卻異常保守謹慎?!边@便是Ed選擇他們作為拍攝對象的原因。
好在MERS在一個月內(nèi)就基本在韓國被控制住了,似乎這場突襲的疫情并沒有想象中的如此恐怖。Ed短暫的拍攝就此結(jié)束,又立刻開始投入下一個事件的報道計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