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lián)合國外空委科技小組委員會第53屆會議在維也納召開
聯(lián)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科技小組委員會第53屆會議(The Fifty-third Sess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ubcommittee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Peaceful Uses of Outer Space)于2016年2月15—26日在維也納聯(lián)合國總部舉行。本次會議圍繞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xù)性(Long-Term Sustainability of Outer Space Activities),以1)一般性觀點交流;2)特別陳述;3)專題報告;4)LTS工作組會議四種方式穿插交替進行。會議的主要目的是期望形成LTS工作組的最終草案,提交給外空委大會通過成為外空活動準則,為長達5年的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xù)性會議畫上句號。
來自聯(lián)合國外空委69個成員國、36個觀察員國和相關國際組織的官員和專家500多人出席了本次會議。中國政府派出了由國家航天局系統(tǒng)工程一司余琦副司長任團長、由分別來自外交部、工信部、民政部、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工程中心和探月中心、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管理辦公室、中國空間法學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國代表團會前做了精心準備,在會上及時發(fā)聲,有力支撐政府立場和主張,在聯(lián)合國舞臺上展示了中國航天的成就和實力,維護了國家利益和尊嚴,宣傳了中國是負責任的航天大國的國際形象,圓滿完成了本次參會任務。
本次會議上,各主要航天國家代表團團長報告了各自外空活動有關情況。在全體會議上,NASA空間碎片計劃首席專家J-C. Liu做了題為“US Debris Environment, Operations, and Modeling Updates”的報告。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共進行了83次發(fā)射,將超過200個航天器送入軌道;發(fā)生了6次在軌爆炸解體事件(其中2次是美國衛(wèi)星);實施了26次在軌機動規(guī)避(其中國際空間站4次);再入大氣層的物體450個;截止到2015年底,地球軌道碎片重量達到了7000噸,上升趨勢明顯。IADC現(xiàn)任主席、英國航天局空間碎片首席專家Richard Crowther代表IADC做了題為“An Overview of IADC Annual Activities”的報告,介紹了IADC的職責和功能,匯報了2014年—2015年IADC活動和2016年3月底將在英國舉辦的第34屆IADC會議籌備情況。特別是在會上發(fā)表了IADC聲明,指出近五年來質量小于10kg的微小衛(wèi)星數(shù)量急劇上升,在未來200年數(shù)量將超過9萬個,微小衛(wèi)星星座數(shù)量的日益上升對空間交通安全帶來了很大隱患,對現(xiàn)有的空間碎片減緩指南和實施形成新的挑戰(zhàn)。ESA空間碎片首席專家Holger Krag做了題為“Space Debris Mitigation at ESA in 2015”的報告,指出了ESA分別對任務后的Integral衛(wèi)星、Cluster-II衛(wèi)星和S/C-1(Rumba)衛(wèi)星進行了4次在軌操作,使其原來的任務后在軌時間由200年縮短為20年;介紹了ESA的空間碎片減緩和再入風險分析軟件;報告了ESA的空間碎片清除計劃(Clean Space)實施情況。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龔自正研究員(注:本刊主編)做了題為“Chinese Practices on Satellites Post-mission Disposals Toward Spac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的報告,介紹了中國對運載火箭鈍化、衛(wèi)星鈍化和離軌等空間碎片減緩的研究,重點介紹了自2006年以來中國11顆衛(wèi)星任務后鈍化和離軌實施情況,以及中國建立的有關空間碎片減緩的標準等,用數(shù)據(jù)和事實說明中國對空間碎片減緩所做出的貢獻。
由于美俄代表激烈交鋒,LTS工作組提交給外空委大會的草案因最終不能磋商一致達成共識而流產(chǎn)。
(龔自正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