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常+畢少華
臺灣科技以及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研究經費的大量投入,另一方面則得益于臺當局對島內人力資源開發(fā)的重視及在不同的經濟發(fā)展階段,采取合理的科技人才培育政策。
重視發(fā)展高等教育
由于日本殖民時代有意忽視對臺灣本地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真正具有大學學歷的臺灣籍學者和技術人員寥寥無幾,因此在上世紀50年代,能夠在島內各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任職、從教的幾乎全部是來自大陸各地的知識分子。以臺灣大學為例,1950年該校專職教員中95%來自大陸,本地培養(yǎng)的教師數(shù)量不及5%。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臺當局推行進口替代政策,以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yè)為主,大量需要基礎性產業(yè)的技術型人才。在科技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主要采取發(fā)展教育的方式。
大專院校是培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臺灣教育管理部門在努力發(fā)展各級初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的同時,也積極發(fā)展高等教育,一方面改制升級島內原有的4所大專院校(臺灣大學及3個獨立學院),另一方面利用一些隨國民黨當局到臺灣的原大陸高校師生,在島內相繼“復?!敝亟ù箨懨拼髮W,如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等,使臺灣高等教育規(guī)模得以不斷擴大。到1955年,臺灣島內的大專院校已達15所,學生數(shù)量達到17,997人,比日本投降時增加了8倍,高校內附設的研究所也從最初的3個增加到13個。
直到1959年以后,臺當局才開始關注學術研究工作及對專業(yè)科技人員的培養(yǎng),成立“長科會”,發(fā)布實施《“國家”長期發(fā)展計劃綱領》,設立“發(fā)展科學??睢?,支持科學教育與人才培育,充實科研設備,添造“學人住宅”,設立研究人員職位,如“國立研究講座教授”、“國家客座教授”等,資助其開展部分學術研究,還規(guī)定凡研習自然科學、基礎醫(yī)學或工程基本科學的研究生,畢業(yè)后可以緩服兵役,以安定島內學者生活,培養(yǎng)學術研究風氣。
即便如此,由于??钣邢?,在當時能獲得補助(分甲、乙兩種,每月分別為新臺幣1600元和800元)的研究人員數(shù)量很少,每年不過四、五百人;當選“國立研究講座教授”、“國家客座教授”(每月可獲得研究費新臺幣3000元)的每年不到30人;另外每年遴選20余名科技人員赴海外進修(以返臺服務為條件)。
60年代后期,隨著島內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出口導向政策帶來了工業(yè)部門的蓬勃發(fā)展,帶動了就業(yè)量的快速擴充。1968年,臺當局制訂“十二年科學發(fā)展計劃”,將“推行科學教育與培養(yǎng)科學人才”列為一個分項計劃來執(zhí)行,除在組織、人事、政策、經費及重點安排等方面進行總體部署外,還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例如撥款14.2萬美元和634萬元新臺幣,用于充實中等學校的儀器、標本等設備和增建試驗室;辦理中學教師的在職進修、獎助攻讀碩士學位或選送部分教師去外國進修;研究教材與教學方法的改進;隨之,又積極充實大學理工學院的科學儀器設備,選送教師赴海外或在島內進修,增設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系科及研究所等。
為提高民眾受教育水平,臺當局從1968年起,開始將小學至初中教育(臺灣稱“國民教育”)自6年延長至9年。即前6年為“國民小學”(簡稱“國小”)教育,后3年為“國民中學”(簡稱“國中”)教育。學生均免交學費,按學區(qū)就近入學;所開課程兼顧就業(yè)與升學需要,加強職業(yè)課及技藝訓練。
“長科會”在1967年10月成立“科學教育委員會”,負責檢查島內大、中、小學各基本科學課程的內容及水準,調查外國出版的各級學??茖W課程新教材,聘請專家編譯或編寫島內各級學校科學教科書,擬訂各級學??茖W課程的實驗課及實驗儀器標準,并策劃關于教學儀器的制作事宜,同時會同“臺灣省教育廳”制訂教師進修辦法,并會同“教育部”制定教師進修,在大學選修課程,由“教育部”給予碩士學位辦法;同時還主辦科學刊物,介紹科學新知,為教師解答新教材所引起的各項問題及大專院校聯(lián)考科學試題問題。
“長科會”改組為職權更大的“國科會”后,重新擬定臺灣科技發(fā)展方向,制定新的研究輔助費的方法,從改善各級學??茖W教育、設備及人才培育著手,發(fā)展基礎與應用科學研究,增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第二年(即1969年),獲得“國科會”提供“研究補助費”的研究人員數(shù)量增加至881人,其中甲種(教授、副教授、研究員級)458人,乙種(講師及助理研究員級)313人,丙種(助教、助理員級)110人。此外,還嘗試設立“研究教授”、“研究副教授”職位方式,共有172人獲得此“殊榮”,但只實行一年便告停止。
為解決海外學者回臺灣就業(yè)難的問題,提高師資水準及改進教學研究,“國科會”特在大專院校和6個研究中心設立“客座教授”、“客座副教授”名額,當年共延聘137人。另外還舉辦暑期科學研討會,邀請海外學者來臺灣短期講學,教授數(shù)學、化學、工程、物理等課程,參加研討者456人。
為培育島內科技人才,“國科會”當年共資助137名科技人員赴島內外大學或研究機構進修,其中80%由“國科會”根據(jù)其科技發(fā)展計劃及島內經濟建設需要,指定進修學科,其余20%可自由申請。
為使大學畢業(yè)生能在島內深造,并安定其生活,使之能專心從事研究工作,特在臺灣各大學研究所及6個研究中心設立“研究生獎學金”(博士生每月1600元新臺幣,碩士生每月1000元),當年共補助200名博士生和430名碩士生。
原“長科會”下設的“科學教育委員會”改組成“科學教育審議委員會”,后又改稱“科學教育咨議委員會”,推動“十二年科學發(fā)展計劃”中的“科學教育與科學人才培育計劃”的實施,特成立“推動小組”,下設小學科學教育、中學科學教育、??坡殬I(yè)科學教育、大學及硏究所科學教育、社會科學教育、科學人才培育及科學資料及儀器中心共7個推動小組,定期開會討論、協(xié)商相關問題。
為島內經濟建設提供大量技術性人才
進入70年代,以發(fā)展重化工業(yè)為主的第二次進口替代政策和出口導向政策,推動了臺灣重化工業(yè)及機械、信息、電子等策略性工業(yè)的發(fā)展,使工業(yè)產品出口結構得以在石油危機、保護主義抬頭及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削弱的情況下,逐漸由勞動密集的消費型轉向技術密集的生產型,產業(yè)結構也隨之調整,使得技術型專業(y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因此,如何進一步提升勞動力的質與量成為島內各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