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遂生
(中信中心醫(yī)院放射科 河南 洛陽 471003)
髖部是指人體的下肢和軀干相連的部位。該部位能協(xié)助軀干和下肢完成一系列的自主運動,是人體運動的中心[1]。該部位若發(fā)生病變,易使機體不能自由活動,例如行走、落坐等,且患者常伴有劇烈疼痛的癥狀。髖部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2]。為了分析CT三維重建成像技術在診斷髖部病變中的應用效果,我院對近些年收治的65例髖部病變患者進行X線檢查及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以分析CT三維重建成像技術在診斷髖部病變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近年來我院收治的65例髖部病變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收治這些患者的時間為2012年11月~2014年12月。在這65例髖部病變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39:26。這些患者的年齡介于23~65歲之間,他們年齡的均值為(42.25±4.14)歲。這些患者致傷的原因分別為:交通事故(28例)、從高處墜落(14例)、扭傷(19例)、其他原因(4例)。這些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劇烈疼痛(58例)、行走障礙(49例)。這些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他們均經(jīng)MRI檢查確診患有髖部病變。
1.2 檢查方法 對這65例髖部病變患者均進行X線檢查及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進行X線檢查的方法是:用X線機對這些患者的骨盆、髖臼及股骨頭進行正位、側(cè)位的攝片。進行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的方法是:使用美國通用公司生產(chǎn)的螺旋CT機對這些患者的髖部進行檢查。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體位,使其健側(cè)下肢完全伸直,并使其該側(cè)的髕骨向上。掃描的范圍是:患者髂骨翼上緣相應的平面至坐骨結節(jié),并對其髖臼及股骨頭也進行掃描。掃描的電壓為120千伏,電流為160毫安,層厚為3毫米,層距為3毫米,掃描的時間為1000毫秒,重建的間距為1~3毫米。掃描結束后,將這些患者的掃描數(shù)據(jù)均傳輸至工作站,使用MIP(最大密度投影技術)、SSD(三維表面遮蓋法重建技術)、MPRv(多層面重建技術)對其CT圖像進行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任意軸面或角度的重建,以達到最佳的顯示效果。檢查結束后,由我院放射科至少3名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醫(yī)師對這些患者的CT圖像進行閱片。
1.3 研究方法 將MRI檢查的結果作為診斷標準,將進行X線檢查和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的結果與進行MRI檢查的結果進行比較,觀察用這兩種檢查方法診斷髖部病變的準確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這些患者進行X線檢查及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的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檢查結果的比較屬于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結果用百分比(%)表示。當P<0.05時,表示檢查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檢查結束后,用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對這65例髖部病變患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用X線檢查對這些患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用X線檢查及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對這56例髖部病變患者進行診斷結果的比較(n,%)
髖部病變是骨科臨床上一類常見的疾病。此病患者若沒有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下肢的運動功能極易出現(xiàn)障礙。患者一旦罹患此病,其生活和工作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3]。因此,對髖部病變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能為其贏得更多的治療時間,進而改善其預后。研究發(fā)現(xiàn),髖部病變患者出現(xiàn)骨質(zhì)疏松的幾率較高。這說明,骨質(zhì)疏松是引起髖關節(jié)病變的危險因素。另外,骨質(zhì)疏松會引起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髖部病變患者一旦出現(xiàn)骨折,其骨愈合的速度也會受到影響。目前,臨床上對此病患者進行診斷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X線檢查、CT二維成像檢查、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4]。本研究對65例髖部病變患者分別進行X線檢查及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5]。用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對此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患者病變的具體部位及其病變部位的結構,從而全面、直觀地觀察到其骨折的情況,降低其漏診率或誤診率。同時,在對此病患者的CT圖像進行三維重建的過程中,還可以對其病變部位進行任意軸面或角度的重建,從而使其病變部位及骨折部位的圖像更加清晰、直觀,有利于臨床醫(yī)生更全面地了解其病情,進而做出正確的診斷[6]。此外,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尤其適用于對髖部骨折、復雜的髖部移位及髖部脫位的診斷和分類,對術前評估此病患者的傷情及為其選擇手術入路的方式、復位及內(nèi)固定的方式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檢查結束后,用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對這56例髖部病變患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明顯高于用X線檢查對這些患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用CT三維重建成像檢查診斷髖部病變,可明顯提高此病的檢出率,清晰地顯示出此病患者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
[1]陳雁西,梅炯,畢剛等.PFNA治療股骨轉(zhuǎn)子間伴或不伴外側(cè)壁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7):614-620.
[2]何建華,應碧偉.16層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髖關節(jié)損傷中的應用[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29):78-79,封3.
[3]龔偉華,曾一鳴,唐堅等.髖部骨折的發(fā)生與股骨近端三維幾何解剖形態(tài)的相關性研究[J].醫(yī)用生物力學,2013,28(1):109-114.
[4]余清文,張里程,毛志等.CT三維重建與X射線片應用于轉(zhuǎn)子間骨折分型的可靠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22):4075-4079.
[5]趙黎,李海,張勁松等.骨性髖臼指數(shù)的三維測量與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15):1233-1236.
[6]馮衛(wèi).三種股骨近端髓內(nèi)固定系統(tǒng)(PFNA、PFNA-Ⅱ、InterTa n)與中國人股骨近端形態(tài)學匹配性研究及其固定股骨轉(zhuǎn)子間骨折的有限元分析[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