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蕊
①踏上海島,世界更安靜了。沿著石子鋪成的小路往前走,看到爬墻虎掩映著的綠房子,房前有一大片花圃,這就是我成長的故園。那一年我13歲,坐在花間的小石凳上,捧著一本《紅樓夢》,從午后讀到黃昏。
②記不清是從何時起,到了周末,我坐在園子里,享受靜靜流淌的閱讀時光。
③園中讀的自然是閑書,好在母親從不認為閑書是“無用的書”。母親年輕時家里窮,沒上過幾年學,這成了她的一樁憾事,也因此讓她認為讀書是第一等好事。每每看到我讀書,她的目光里就隱隱地閃著光,恍若看到希望。
④那個年代,課外書不多,偶爾買回一本,我便視作珍寶。這本《紅樓夢》是我一個好朋友父親從外地買回來的,看到它我眼前猛地一亮,跟好朋友商量了許久,她才勉強答應(yīng)借給我看一周。
⑤我正看得起勁,聽見母親隔窗喊道:“該吃飯了?!蔽艺酒鹕硎嬲故嬲寡?,遠遠地看到我的好朋友朝我家過來,趕緊把拿著書的手背到身后。
⑥“說好的,我來取書了?!彼叩轿腋安⒂猜曊f道,果然是來催我還書的。
⑦我剛想開口說話,喉嚨里像伸出一只手,把到嘴邊的話摁了回去。沉默片刻后,我突然結(jié)結(jié)巴巴地說:“書……不小心丟了。”她呆住了,臉上露出比哭還要難看的神情。
⑧“當心蜜蜂?!被艁y中我隨手一指,她扭身看去,我趁機把書藏在花葉間。隨即跑上前去,把她拖進屋,我拿出一堆零食,說:“送給你,算我向你道歉?!?/p>
⑨哄走了她,我正暗自得意,身后傳來一聲低吼:“把書拿出來。”母親的目光緊緊盯著我。
⑩“竊書不為偷?!蔽覟樽约恨q駁。
11母親瞪大眼睛喝道:“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學會做人,你怎么連這都不懂呢?”第一次見母親生這么大的氣,我很羞愧,將頭低了下去。
12我把書還給了好朋友,后來搬家的時候,她又送給我留作紀念,我一直珍藏至今,這本《紅樓夢》開啟了我的閱讀之門。
13上高中的時候,離家很遠,我只好住校。繁重的學習讓我喘不過氣來,但我還是抽空閱讀,尤其愛讀詩歌。每一首小詩,都如清晨的露珠般清澈美好,滴落在我的心間,讓煩躁的心變得很寧靜。
14上班以后,變得很忙碌,但在空閑時,我尤愛讀散文,那忙碌的生活似乎也放慢了腳步。除了讀書,我還嘗試寫作。最初的幾年間,稿件采用的少,被退回的居多。多麗絲·萊辛的話提醒了我:作家不會出自沒有書的房子里。
15我淘來很多新書,塞滿兩個書柜。隨后的很多年間,一杯茶一卷書,伴我度過寧靜的孤獨時光?!皶矶嗲樗乒嗜耍炕钁n樂每相親?!碧热裟奶鞗]讀書,我便會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好似白活了一天。
16夜深人靜,再次提起筆,心里多了份坦然。那些順著筆尖淌出的文字,灑落在紙頁間,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將稿子一篇篇寄出。意外的是,投出的稿件相繼發(fā)表了。
17又是一個晚上,月光透過窗欞,灑入書房。我坐在桌前,捧起一本書,開啟心靈的旅行。從青澀到成熟,讀書讓我經(jīng)歷一次次的蛻變。那些細碎的讀書時光,彌漫在心靈深處,寂靜生香。
(選自《知識窗》)
閱讀練習
1.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自然環(huán)境有何相同特點和作用?
2.文中兩處寫到母親的“目光”,試揣摩母親當時的心理有何不同。
A.每每看到我讀書,她的目光里就隱隱地閃著光,恍若看到希望。
B.母親的目光緊緊盯著我。
3.如果把“母親瞪大眼睛喝道:‘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學會做人,你怎么連這都不懂呢?”改為“母親喝道:‘快把書還回去!”好不好?為什么?
參考答案:
《童年讀書》
1.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我”童年時體能不佳,膽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樹下井的游戲。
2.“我”為同學家拉磨換來了閱讀《封神演義》一下午的權(quán)利,這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3.我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餓肚子,但還是擋不住書的誘惑,一頭鉆到草垛;身上被螞蟻、蚊蟲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我”總是能把“我”二哥費盡心機藏起來的書找到;幾十只馬蜂蜇到臉上,奇痛難挨,但顧不上痛等。
4.句中“我就像被磁鐵吸引的鐵屑一樣”“像一只喝水的鵝”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書對“我”的吸引力,也描寫出“我”不由自主地偷看二哥的書的窘態(tài),體現(xiàn)了童年時的“我”的確迷戀讀書。
《誰能潤譯我們的生命》
1.“如蟻附膻”“蠶吞桑葉”“蜂兒采蜜”運用比喻手法,把“我”讀書時如饑似渴的情態(tài)刻畫得生動形象、淋漓盡致。
2.神態(tài)描寫,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母親在燈火下讀書美麗的樣子,體現(xiàn)出母親的入迷(癡迷,快樂,對“我”的巨大影響)。
3.因為沒有買到朝思暮想的《大地》而感到失落。表達了“我”對書的鐘愛之情。
4.①閱讀,是一種多功能的活動,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浸潤活動。②閱讀所能帶來的腦力沖擊,大得超乎想象。③閱讀帶來的大快樂,是任何其他的活動都難以相比的。
《湮沒在歲月中的讀書時光》
1.安靜。渲染了一種安靜的讀書氛圍;強調(diào)了安靜的環(huán)境對讀書的作用;烘托了“我”讀書時的安靜狀態(tài)。
2.A處母親的心理:欣慰、滿足;B處母親的心理:生氣、責備。
3.不好。原句運用了神態(tài)描寫和問句形式突出強調(diào)了母親的生氣和責備;原句委婉但更具力量,強調(diào)了讀書的重要性;引起作者關(guān)于讀書的思考。
(山東省萊陽市柏林莊中心初級中學劉曄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