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
葛元承這首詩并不出名,卻寫出了宋人的幾件日常雅事——明窗小字,烹茶聽雨,在一炷煙里參禪悟道,消解塵緣,人間清曠之樂不過于此。
宋代士人禪悅風氣鼎盛,且喜于在細事微物顯其才技。精神借助藝術進入生活,藝術通過精神而表達出一種生活理趣與生命情趣的內在體味。焚香這一鼻觀法門融合著“閑物適情”的宋代美學,是古人萬物靜觀皆自得,心充體逸則樂生的一種悠曠心境。
鄙生曾與大家分享了“庭前柏子香”的做法,9月柏樹攏翠,經過45天的炮制窖藏,柏子香正可清焚。如果您手上也有炮制的柏子,那就可以來嘗試另外一款簡潔卻古樸非常的和香——禪悅香。
在佛教中,對“香”的理解已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象征”和“供養(yǎng)”。據《賢愚經》卷六載:佛陀當年住在祗園時,有長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準備禮請佛陀。他手持香爐,遙望祗園,梵香禮敬。香煙裊裊,飄往祗園,徐徐降落在佛陀頭頂上,形成一頂“香云蓋”。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根據這個傳說,“香”是弟子把信心通達于佛的媒介,故經上稱“香為佛使”。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緣起。
禪宗宗門中靜坐稱為“坐香”,按照燃香時間的長短來計時;禮佛人稱香客,香板為法器,念誦經書前都要先唱誦《爐香贊》,可見淵源之深。我們在宋元禪宗清規(guī)文獻中,又可發(fā)現許多以香表禮的文字,佛教重要節(jié)日,如浴佛、佛涅槃、祖忌等,都有一整套香禮伴隨,如《入眾須知》就記有“浴佛”“成道”“涅槃”等佛教節(jié)日時的儀式程序:“第一晚報眾,來早具威儀,次早升堂。下大殿點茶湯,出班拈香,嘆佛(隨件改)宣疏,知客過手爐,住持跪接,侍者跪進香。次舉經回向,散?!狈鹗禄顒訋缀蹼x不開香事,香的運用不僅僅規(guī)劃出活動的程序,煙霧繚繞中更升騰出天人一體的神圣感。
由于香能祛除一切臭氣、不凈,使人身心舒暢,產生美妙的感受,因此常被用來作為供養(yǎng)佛菩薩、本尊的圣品,如《蘇悉地經》中,就把香列為五種供養(yǎng)之一,而《大日經》也將之列為六種供養(yǎng)之一。香代表清凈義,能清凈一切染垢穢,及燥熱煩惱;而以香供佛,則代表生除滅一切生死煩惱,得到清凈自在。
在佛經中常常有關于香的描述:如《諸經要義》《集諸經禮懺儀》《六祖壇經·懺悔品》等,即以香比喻五分法身,稱為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廣大。有鬻香長者。名優(yōu)缽羅華……善男子。我善別知一切諸香。亦知調合一切香法。所謂一切香。一切末香。亦知如是一切香王所出之處……善男子。人間有香。名曰象藏。因龍闘生。若燒一丸。即起大香云。彌覆王都。于七日中。雨細香雨……眾生嗅者。七日七夜。歡喜充滿。身心快樂。無有諸病。”(《華嚴經》)
——“善男子。阿那婆達多池邊(阿那婆達多池,唐代稱為無熱惱池,意為清涼地)出沈水香。名蓮華藏。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以燒之。香氣普熏閻浮提界。眾生聞者。離一切罪。戒品清凈?!保ā度A嚴經》)
——“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保ā毒S摩詰經》)
僧家用香不僅僅出現在佛經中,種種傳奇志怪記事中也廣有記載,內容光怪陸離,“托諷喻以紓牢愁,談禍福以寓懲勸”中顯示出老百姓樸素而稍顯迷信的因果觀。《仙佛奇蹤》中便有兩則:南北朝的杯渡和尚至廣陵,曾示現神通,寓村舍李家,合境聞有異香。而唐代的鳥窠禪師更為傳奇,其母朱氏夢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焉。
《剪勝野聞》中說“太祖高皇帝欲戮僧三千余人。吳僧永隆請焚身以救免,帝允之。令武士衛(wèi)其龕;隆書偈一首,取香一瓣,書:‘風調雨順四字。語中侍曰:‘煩語階下,遇旱以此香祈雨,必驗。乃秉炬自焚,骸骨不倒,遇香逼人,群鶴舞于龕頂上。乃宥僧眾。時大旱,上命以所遺香至天禧寺禱雨。夜降大雨,上嘉曰:‘此真永隆雨。上制詩美之。永隆,蘇州尹山寺僧也?!?/p>
除此外也有種種名僧典故:曹務光見趙州(趙州從諗禪師),以斗盆燒乳頭香十斛,曰:“財易得,佛難求?!保ā杜f相禪學錄》)
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