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斌
(福建省武平縣林業(yè)局巖前林業(yè)工作站,福建 武平 364300)
闊葉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技術的探討
葉春斌
(福建省武平縣林業(yè)局巖前林業(yè)工作站,福建 武平 364300)
摘要:指出了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是采伐跡地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投資少、生長快、樹種多、種質基因破壞少、適應性較強、成活率較高等一系列優(yōu)點。通過野外調查,分析了同一年度杉木人工林及闊葉樹人促次生林,結果表明:在同一立地條件下,闊葉樹次生林的喬、灌木樹種種類數(shù)量、蓄積量、胸徑、樹高等各項指標均高于杉木人工林,而每畝投資卻低于杉木人工林。闡述了闊葉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合理補植、科學撫育等主要措施。
關鍵詞:闊葉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措施
收稿日期:2015-07-30
作者簡介:葉春斌(1972—),男,福建武平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培育與管理等領域工作。
中圖分類號:S8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編號:1674-9944(2015)09-0064-02
1引言
長期以來,由于天然闊葉樹林被大量砍伐,又偏重于種植針葉樹種或經濟林種,使天然闊葉樹林越來越少,樹種結構單調,林分質量下降,森林永續(xù)利用的持續(xù)性遭受嚴重破壞,地力有益能量持續(xù)衰退,水土流失加劇,環(huán)境污染嚴重。為此,如何保護和發(fā)展闊葉林,增加闊葉樹種種群,防止闊葉樹種種質資源繼續(xù)枯竭是當前以至今后人類必須關注的重大課題。由于闊葉樹種對立地條件要求比較嚴格,有些闊葉樹的人工培育技術目前仍不能解決,導致許多珍稀樹種瀕臨滅絕。如果單純依靠天然更新必然會出現(xiàn)林相參差不齊,高矮懸殊,多節(jié)、分叉多而干形彎曲,大小懸殊而蓄積量低,浪費了土地,嚴重的會被雜草、灌木、藤本等無用之物所吞滅,形成無材之地的半荒山狀態(tài),因此如何營造低耗、高產、優(yōu)質、多品種的闊葉樹林帶是林業(yè)技術人員當前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是采伐跡地更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具有投資少、生長快、樹種多、種質基因破壞少、適應性較強、成活率較高等一系列優(yōu)點,采取這種方法,既可以解決造林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可以解決部分樹種培育難的問題,而且使原生植被及基因種源不受破壞,能保持樹種結構的多樣性和生態(tài)效益的穩(wěn)定性。
2杉木人工林及闊葉樹人促次生林效果分析
據楊蓉(2011)對人工促進萌芽更新闊葉次生林與人工營造杉木林樣地調查中發(fā)現(xiàn)人工促進萌芽更新闊葉次生林各項生長指標均比杉木人工林高。據筆者在武平縣下壩鄉(xiāng)采伐跡地上進行的闊葉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試驗表明,在同一立地條件下,闊葉樹次生林的喬、灌木樹種種類數(shù)量、蓄積量、胸徑、樹高等各項指標均高于杉木人工林,而每畝投資卻低于杉木人工林,總投資反而節(jié)省10%,具體見表1。
由表1可知,93畝闊葉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次生林現(xiàn)存喬灌木 34種。目的樹種以米櫧、閩粵栲、南酸棗、木荷、楓香為主,約60%以上均能培育大徑材品種。杉木人工林經3年撫育現(xiàn)存11種,只有杉木、擬赤楊、木荷3種能培育成大徑材。其它均為小喬大、灌木,難成大材。
表1 杉木人工林與闊葉樹人促次生林生長及投資調查
3闊葉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主要措施
調查是實現(xiàn)目的的關鍵,不論是采伐跡地,疏林地,荒山荒地立地類型,均應調查地面植被,含草本、藤本、灌木等,及原生種群的代表樹種,按不同坡度,分別記錄,制定發(fā)展計劃,提出實施方案。調查面不應低于30%,調查要準確區(qū)分落葉與常綠喬木的實生苗比率,這對今后培育目的樹種,改良土壤,合理補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通過調查確定更新方案以后,一定要實施嚴格的封山育林。封山面積每塊不宜過大。一般100畝左右。面積過大,不利于調查,更不利于管護、補植。天然更新地點最好選擇在人煙較少的溪河、山溝、山垇兩邊,以利減少人畜破壞,增加陰濕度。封山時間長短視原植被歷史情況而定,采伐跡地一般2~3年,荒山荒地適當移植后再封山,疏林地一般3~4年為封山期。封閉期間應采取有效措施,嚴禁人畜入內,以免損害地面植被,以保證種苗發(fā)芽和幼樹的正常生長。
補植是提高林木產量的有效方法,對林中空地或郁閉度低于0.5以下的林地均必須及時進行人工補植,補植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盡可能就地移植,以適應適地適樹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盡可能選擇周邊林地內密集度較大的健壯喬木樹苗。帶土移植栽培。②補植或移植時一定要考慮適應本地段的落葉與常綠喬木的合理搭配,這也是闊葉林人促更新能否高產的關鍵,前期半山腰以上常綠喬木多一點,以增加林地陰濕度。③補植或移植時一定要掌握好季節(jié)性及大氣濕度的適應性,通常于春分前后,以利提高其成活率。④補植時要按不同地形、地類,不同坡度,補上相適應的樹種,如:木荷、楊梅、青岡種上坡,樟楠、栲、櫟種中坡,木蘭、南酸棗種下坡。如盲目套種,上中下坡不分,會達不到滿意的效果。⑤整治山梯,絕大部分闊葉林樹種適宜生于陰坡又濕潤的地方。為提高林地表面濕度、防止地表肥方因雨水而流失,建議30°以上的山坡,按原地形情況整治山梯。梯寬不宜過大,30 cm左右為宜,外高內低,以利蓄水。梯道視坡度大小而定,通常一米距離為宜。⑥為擴大原基因品種,可就近移植部分珍稀樹種,如:銀杏、南方紅豆杉、閩楠、香樟、建柏、花櫚木、喜樹、以利提高其經濟價值及觀賞價值,但必須做到適地適樹,精心愛護。⑦及時清除林地內雜草、灌木、藤本等無用而有害,有礙林木生長的植物,這項工序通常安排每年春秋二季進行。
封閉期已過,必須及時進行衛(wèi)生撫育。初期,每年進行二次,以春末中秋為宜。具體要求:①每畝保留幼樹不少于400株,做多不超過500株(含目的樹種及過渡性幼樹)。保留株數(shù)視坡度大小而變,通常是上坡多,下坡少;上坡常綠多,下坡落葉多。目的是涵養(yǎng)水源,保證林下足夠的陰濕度。郁閉度超過0.8以上時,保留株數(shù)應相應減少,以滿足幼樹生長發(fā)育時所需光照。②確定目的的樹種每畝保存數(shù)以200株為宜;3年后逐步減少至160株左右;5年后最多保存120株。在二、三次撫育過程中應及時清除不易培養(yǎng)大經材的非目的性樹種,如:冬青、桃金娘、杜鵑、山蒼子、山胡椒等。③合理間伐:經過嚴格封山育林后,一般情況下雜草叢生,幼樹高低不齊,落葉樹種搶先出頭,個頭高;常綠樹種稍低,密集與稀疏極不均勻。這是闊葉樹人促更新的普遍規(guī)律,所以工程技術人員在撫育間伐時必須跟班作業(yè),棄留物種要精心指導,否則將前功盡棄。4年后應開始整枝,并合理間伐,過渡性樹種應分階段間伐,間伐株數(shù)視郁閉度而定,10年內間伐3~4次,間伐后郁閉度不得低于0.8,后期間伐以伐除彎曲、病腐木為主。
4闊葉樹人工促進天然措施應用建議
闊葉林天然更新主要存在問題是:天然地力肥力不足,林相不整齊,非目的性樹種多,雜草、灌木、藤本先搶占陣地,林中空地大小不一,喬木主干彎曲分叉多,蓄積量不高、產量低。因此,一定要采取人工促進。
實踐證明,采取闊葉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只要措施得當,方法準確,完全可以達到高產、優(yōu)質、高效的目的。對一些荒地坡度大、土層薄、無肥力,但有草芒生長,巖石裸露地,采取人工促進、部分移植、因地制宜、科學管理、方法妥當仍可以達到培養(yǎng)森林之目的。
人工促進的首要任務是解決地力肥力問題,短期內適當施肥,增加成本投入是暫時的,長期則是不可取的。唯一方法要人為創(chuàng)造天然肥力,采用落葉與常綠樹種合理比例。既解決夏日光照過強,幼種承曬不了,又可解決肥力有不足的問題。前期落葉占60%,常綠占40%;中期落葉與常綠各占一半,自然解決上述三大問題。因此,適當、合理的落葉與常綠樹種比例是提高人促成功的主要因素。
下列情況不適宜開展闊葉林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①通過2~3年封閉后原生植被70%以上均長芭芒、蘆葦、芒箕骨等草木植被的。②封閉后天然生長喬木種苗,每畝不足20株的。③方圓百畝之內均無母樹或落葉喬木的。④土層厚度不足5 cm,百年之內又均無生長過闊葉樹地帶。⑤海拔高度超800 m以上的巖石裸露地段。
參考文獻:
[1] 楊蓉.淺談闊葉次生林的人工促進天然更新[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1(36):77~80.
「2」 繆連金.闊葉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83~84.
「3」 蘇玉梅.永安市人工促進天然闊葉林更新效果分析[J].林業(yè)勘察設計,2009(2):95~99.
「4」 廖土發(fā),周炳金.人工促進萌芽更新發(fā)展常綠闊葉林[J].江西林業(yè)科技,2009(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