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功能動作篩查的應用研究

      2016-01-18 08:36:09錚,尹
      山東體育科技 2015年6期

      扆 錚,尹 軍

      (首都體育學院 體能訓練教研室, 北京 100191)

      ?

      功能動作篩查的應用研究

      扆錚,尹軍

      (首都體育學院 體能訓練教研室, 北京100191)

      摘要:功能動作篩查是通過7個基本動作和3個疼痛篩查動作,對人體基本動作模式的完成情況進行確認、分級和排序,進而對受試者的運動損傷風險進行預防的評估體系;應按照“評分排序原則”和“動作排序原則”對篩查分數(shù)進行排序以確定糾正治療的順序;功能動作篩查的糾正策略應遵循著“評估”-“靈活性糾正練習”-“靜態(tài)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動態(tài)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力量練習”的流程逐一進行。

      關鍵詞:功能動作篩查體系;篩查流程;排序標準;糾正策略

      在競技體育領域,運動員會接受3種不同類型的評估、健康評估;身體素質評估和專項技戰(zhàn)術評估。健康評估是通過醫(yī)學檢測方法手段對運動員的心血管等系統(tǒng)進行檢查,以評估其身體機能是否能夠滿足競技訓練的需要。很難想象一個患有嚴重心臟病的人能夠經(jīng)受住競技體育的高強度訓練,因此,健康評估是運動員進入競技體育的最低門檻;身體素質評估是對運動員力量,速度,靈敏,柔韌,耐力和協(xié)調等方面能力的測試和分析;專項技戰(zhàn)術評估是對運動員所從事競技項目的技術和戰(zhàn)術水平進行評價和分析。即:在競技訓練過程中,人們往往遵循著“健康評估→身體素質評估→專項技戰(zhàn)術評估”的流程來衡量運動員的體能水平和技戰(zhàn)術素養(yǎng)。三種評估體系本身是科學的,但在邏輯順序上缺少了第四種類型的評估體系——基本動作模式評估。上述4種評估類型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下例進行分析:采用縱跳摸高的測試方法來評估某位順利通過健康評估運動員的下肢垂直爆發(fā)力,盡管他的測試成績位居全隊之首,但是他每次跳起落地后總是出現(xiàn)雙膝關節(jié)內扣的現(xiàn)象。從身體素質評估的角度出發(fā),該運動員下肢垂直爆發(fā)力水平高于隊友,教練員和運動員皆大歡喜,沒有人會關注膝關節(jié)內扣的問題。然而,“雙膝關節(jié)內扣”這一現(xiàn)象卻傳遞出兩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即:運動員臀肌力量薄弱或是踝關節(jié)靈活性差。雖然該運動員的測試數(shù)值高于隊友,但他卻可能是隊里面最容易受傷的瓷娃娃。如果在身體素質評估前,首先對該運動員進行基本動作模式評估,那么他的雙膝關節(jié)內扣問題將一覽無遺。該案例說明:現(xiàn)有的“健康評估→身體素質評估→專項技戰(zhàn)術評估”流程不足以對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做出全面而又客觀的評估。整個流程中缺少了針對運動員基本動作模式完成情況的評估。各種運動技能是以功能動作篩查中的基本動作模式為基礎而構建的,基本動作模式完成的質量越差,機體潛在的運動損傷風險也就越高[1]。因此,一個科學的評估流程應是:健康評估→基本動作模式評估→身體素質評估→專項技戰(zhàn)術評估。

      功能動作篩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xiàn)MS)是進行基本動作模式評估最理想的工具。自2011年國家體育總局和全球知名公司AP(現(xiàn)更名為EXOS)合作以來,功能動作篩查這一舶來品也隨之在國內風靡一時,以至于在沒有深刻理解FMS是什么的前提下,“FMS應用培訓班”、“嬰幼兒動作模式培訓課程”等市場經(jīng)濟產(chǎn)物已經(jīng)層出不窮,殊不知FMS的本土化并不是簡單的移植、復制和借鑒,而是基于實踐,對國際共享的訓練理念進行思考、歸納和徹悟,最終構建出本土的話語系統(tǒng)和理論框架。筆者基于和EXOS公司外教一起備戰(zhàn)里約奧運會的機會,在了解FMS操作流程的基礎上,重點對外教所采用的糾正方法進行了歸類整理,分別從界定,篩查流程,排序標準和糾正策略4個方面對功能動作篩查進行研究,以解決FMS“是什么”和“怎么用”的問題,進而為后續(xù)研究奠定實踐和理論基礎。

      1功能動作篩查的界定

      功能動作篩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xiàn)MS)是對運動員基本動作模式進行評估的理想工具。它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矯形專家Gray Cook和訓練專家Lee Burton等人[2]設計的一個基于基本動作模式來預測運動損傷風險的篩查體系。2001年Gray Cook在《高水平運動訓練》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功能動作篩查”的概念,即:通過7個基本動作和3個疼痛篩查動作,對人體基本動作模式的完成情況進行確認、分級和排序,進而對受試者的運動損傷風險進行預防的評估體系[3][4]。進入21世紀以來,功能動作篩查在體育[5]、消防[6]、軍隊[7]和大眾健身領域[8]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涉及的體育項目涵蓋足球[9]、籃球[10]、橄欖球[11]、田徑[12]、高爾夫[13]和皮劃艇激流回旋[14]等,這無一不展示出FMS的實用價值[15],[4],[16],[17],[15]。

      2功能動作篩查的流程

      功能動作篩查包含7個基本動作和3個疼痛篩查動作,關于它的具體操作流程,請參考相關研究[4],這里不再一一贅述(表1)。

      表1 功能動作篩查

      3功能動作篩查的排序標準

      功能動作篩查的結果可以決定運動員的3個去向:第一,出現(xiàn)疼痛的運動員應尋求醫(y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幫助;第二,沒有疼痛但存在有動作功能障礙的運動員需要進行糾正練習,且體能訓練過程中應規(guī)避那些和問題動作模式相關的訓練手段;第三,既沒有疼痛,也沒有動作功能障礙的運動員可以直接進行體能和專項技能方面的訓練。第一種篩查結果需要醫(yī)生的介入,這里不做探討;第三種篩查結果是最理想的結果;本研究關注的是第二種篩查結果,即:對于那些篩查過程中沒有疼痛,但有動作功能障礙的運動員來說,應如何進行糾正性練習?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涉及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排序標準,即:如何根據(jù)篩查分數(shù)進行排序以確定糾正的先后順序;第二,糾正策略,即:基于什么樣的指導原則對存在功能障礙的動作模式進行糾正。

      按照“評分排序原則”和“動作排序原則”對運動員的篩查分數(shù)進行排序[1],以確定存在功能障礙動作模式的糾正順序。

      功能動作篩查的評分排序原則包含以下三點:1)首先解決0分動作,其次解決1分動作;2)如果在多個基本動作模式中均出現(xiàn)0分,按照0-3(即:一側得分為0,一側得分為3,下同),0-2,0-1和0-0的順序進行排序(見表2)。排序靠前的動作模式應優(yōu)先給予解決,如在0分動作中,得分為0-3的動作模式應優(yōu)先糾正;3)如果在多個動作模式篩查中均出現(xiàn)1分,則按照1-3,1-2,1-1進行排序;一般而言,2分意味著通過篩查,但需進一步分析運動員是左右兩側均為2分,即2-2,還是左右兩側為2-3或3-2,雖然上述兩種情況最終得分均為2分,但應根據(jù)運動員所從事運動項目的不同而給予區(qū)別對待。例如,對于羽毛球,網(wǎng)球等持拍項目運動員而言,他們在肩關節(jié)靈活性測試中表現(xiàn)出2-3的得分是允許的,因為持拍項目運動員存在有優(yōu)勢手臂的現(xiàn)象;但對于體操運動員而言,如果他們在肩關節(jié)靈活性測試中出現(xiàn)2-3的分數(shù),這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因為體操運動員通常需要雙側手臂支撐完成鞍馬,吊環(huán)等動作。2-3的分數(shù)意味著運動員在肩關節(jié)靈活性上存在有不對稱現(xiàn)象,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完成高難技術動作過程中出現(xiàn)運動損傷的風險。所以,體操運動員的這種不對稱現(xiàn)象需要進行糾正練習予以解決。對于左右兩側均為2-2得分的動作模式而言,雖然沒有達到3分的完美結果,但這樣的分數(shù)意味著運動員可以接受體能和技戰(zhàn)術方面的訓練,而不用規(guī)避任何的訓練手段。研究表明,如果運動員的FMS≤14,那么他的運動損傷風險將從15%激增至50%[1]。因此,對于功能動作篩查而言,14分是一個分水嶺,高于14分,說明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風險較低;低于(或等于)14分,則意味著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風險將顯著性提高,需要對存在功能障礙的動作模式進行糾正性練習[18]。

      表2 功能動作篩查-評分排序原則

      在實踐中,僅按照“評分排序原則”有時并不能實現(xiàn)對功能障礙動作模式進行排序的目的,如:某運動員在“仰臥主動直膝抬腿”和“肩關節(jié)靈活性”篩查中得分均為0-3,按照上述“評分排序原則”就無法確定應首先解決哪個動作模式的問題。此時,應在“評分排序原則”的基礎上按照“動作排序原則”進行排序[1]。從表3可知,首先解決“仰臥主動直膝抬腿”的問題,然后解決“肩關節(jié)靈活性”的問題。在功能動作篩查的7個基本動作模式中,“仰臥主動直膝抬腿”排在第一位,而“深蹲”動作模式排在最后一位,其中,“仰臥主動直膝抬腿”和“肩關節(jié)靈活性”側重于對關節(jié)靈活性的篩查;“旋轉穩(wěn)定性”和“軀干穩(wěn)定性俯撐”側重于對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篩查;“前后分腿蹲”,“跨欄步”和“深蹲”則是在關節(jié)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基礎上對全身動作的一種綜合篩查[1]。事實上,“動作排序原則”中蘊含著這樣一層涵義:首先解決關節(jié)的靈活性問題;其次解決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問題;最后解決人體綜合動作模式的問題[1][19][20],三者之間是漸進關系。按照“評分排序原則”和“動作排序原則”,評估人員可以將運動員存在有功能障礙的動作模式進行排序以便于后續(xù)的糾正性練習。

      表3 功能動作篩查-動作排序原則

      4功能動作篩查的糾正策略

      任何動作的完成都需要關節(jié)的參與,而肌肉是關節(jié)運動的動力來源。功能動作篩查正是建立在一個以肌肉為塔基,關節(jié)為塔中,動作為塔尖的篩查系統(tǒng)(見圖1)。只有在肌肉和關節(jié)功能正常的前提下,人體才能呈現(xiàn)出正確的動作模式。簡言之,任何動作的表現(xiàn)無不遵循著這樣的順序:肌肉發(fā)力,然后關節(jié)運動,最后呈現(xiàn)出動作。同理,當運動員的動作模式出現(xiàn)問題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關節(jié)的問題,而關節(jié)的問題進一步又可以追蹤至肌肉方面的問題。

      圖1 功能動作篩查系統(tǒng)

      肌肉力量和柔韌性是解決肌肉問題的兩個要點。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工作時克服或對抗阻力的能力[21];柔韌性是指肌肉和韌帶等軟組織被拉長的程度,它是決定關節(jié)靈活性的重要因素。

      關節(jié)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是解決關節(jié)問題的兩個要點。關節(jié)靈活性是關節(jié)在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幅度(Range of Motion,ROM)[22]。關節(jié)的靈活性好說明參與關節(jié)運動的肌肉柔韌性好,但某塊肌肉的柔韌性好則并不代表關節(jié)的靈活性好,因為關節(jié)的靈活性是由眾多肌肉,韌帶,關節(jié)囊,筋膜等軟組織共同決定的。關節(jié)穩(wěn)定性是指關節(jié)在動作過程中能否保持在正常解剖位置而不出現(xiàn)相對移動的能力[22]。關節(jié)穩(wěn)定性和肌肉力量有關,良好的肌肉力量是提高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重要途徑。

      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同時包含在人體的每一個關節(jié)中,從運動功能的角度分析,踝關節(jié)以靈活性為主,膝關節(jié)以穩(wěn)定性為主,髖關節(jié)以靈活性為主,肩關節(jié)以靈活性為主[23]。脊柱運動一般是幾個節(jié)段的聯(lián)合動作,稱之為偶聯(lián)運動[24]。從椎骨承擔體重多少的角度分析,腰椎部位承擔了比胸椎更多的體重,所以,腰椎部位關節(jié)以穩(wěn)定性為主,胸椎部位以靈活性為主[25]。雖然腰椎部位的運動幅度遠比胸椎部位的運動幅度大,但從人體動作模式發(fā)展的視角分析,腰椎關節(jié)往往扮演著穩(wěn)定性的角色而不是靈活性,這也說明了為什么“仰臥兩頭起”之類造成腰椎關節(jié)前后屈伸運動的練習是導致運動員罹患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原因[26]。通過上述分析,人體各主要關節(jié)在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上的排序就一目了然了:踝關節(jié)以靈活性為主,膝關節(jié)以穩(wěn)定性為主,髖關節(jié)以靈活性為主,腰椎部位以穩(wěn)定性為主,胸椎以靈活性為主,肩關節(jié)以靈活性為主。

      基本動作模式中的功能障礙是由關節(jié)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造成的;而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問題則需要通過肌肉力量和柔韌性來解決。因此,解決基本動作模式中的功能障礙應以下述策略為指導:“評估”-“靈活性糾正練習”-“靜態(tài)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動態(tài)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力量練習”。

      通過“評估”可以確定導致運動員出現(xiàn)功能障礙的原因是關節(jié)靈活性造成的還是關節(jié)穩(wěn)定性造成的,比如,在“軀干穩(wěn)定性俯撐”動作中,通過托馬斯測試可以檢測髖關節(jié)的靈活程度。如果運動員的關節(jié)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同時存在問題,首先要解決關節(jié)靈活性問題,其次解決關節(jié)穩(wěn)定性問題。

      關節(jié)靈活性糾正方法是采用松解扳機點和靜態(tài)拉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Travell等人于1942年首次提出“扳機點”的概念以來,扳機點常用于描述肌肉痛性損害。多數(shù)學者采用的定義是:在骨骼肌纖維中可觸及的緊張性索條上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點[27][28]。肌筋膜扳機點是骨骼肌纖維中一個敏感的可以捫及的緊張性條索,該癥狀的產(chǎn)生是因為有肌肉本身或其它組織的損害、積累性勞損或長期姿勢不良所引起的長時間的肌肉緊張、職業(yè)性疾病或情感壓抑[29]。在競技體育的高強度訓練過程中,運動員的肌肉組織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tài),加上某些非對稱性的運動項目以及機體存在的非均衡性發(fā)展等情況很容易造成扳機點的出現(xiàn)。扳機點不僅會降低關節(jié)的靈活性,也會抑制肌肉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傳輸速度,降低血流量和肌肉收縮速度,同時也會對機體的協(xié)調性和爆發(fā)力產(chǎn)生不利影響[30][31]。傳統(tǒng)的解決辦法是采用靜力性拉伸,但這就如同向兩端同時拉伸一根打著死結的繩索一樣,靜力性拉伸只會讓這個死結變得越來越緊??茖W的做法是:訓練前通過手法,泡沫軸滾動,或棒球等方式對扳機點部位進行松解,此外,這種外源性的機械性刺激通過高爾基腱器官的信號傳輸,能夠使大腦釋放出放松被刺激部位肌肉的信號,即:自生抑制[32]。當肌肉扳機點得到松解,且肌肉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下再進行靜力性拉伸,這對關節(jié)靈活性的提高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節(jié)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分為靜態(tài)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和動態(tài)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首先進行關節(jié)靜態(tài)穩(wěn)定性練習,然后進行關節(jié)動態(tài)穩(wěn)定性練習。靜態(tài)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是通過靜力性練習來提高關節(jié)的靜態(tài)穩(wěn)定性,如“軀干穩(wěn)定性俯撐”動作模式中,可以選擇平板支撐作為靜態(tài)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手段。動態(tài)穩(wěn)定性糾正練習是通過動態(tài)練習的形式提高關節(jié)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同樣以“軀干穩(wěn)定性俯撐”動作模式為例,可以讓運動員雙膝著地進行俯臥撐動作練習,之后可以借助于外力進行標準的“軀干穩(wěn)定性俯撐”動作練習,最后進行完整的“軀干穩(wěn)定性俯撐”動作。

      在物理治療中,力量練習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動員的基本動作模式存在有功能障礙,那么力量練習只會進一步加劇該動作模式的功能障礙程度;反之,如果運動員的基本動作模式是正確的,那么力量練習就會強化該正確動作模式。所以,功能動作糾正策略中的力量練習正是借助于外在負荷的刺激進一步強化正確動作模式。上例“軀干穩(wěn)定性俯撐”動作練習中,只有當運動員能夠在自身體重下成功完成該動作模式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負重“軀干穩(wěn)定性俯撐”練習以強化該動作模式。

      5結束語

      在競技運動訓練領域,運動員的各種運動技能是以功能動作篩查中的基本動作模式為基礎而構建的,基本動作模式的完成情況最終會決定運動員能夠在職業(yè)道路上走多遠飛多高。作為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動作篩查體系,正以其獨特的篩查流程、嚴謹?shù)脑u分標準和科學的糾正策略解決運動員的基本動作模式問題。雖然功能動作篩查糾正策略的流程化和標準化建設任重而道遠,但隨著功能動作篩查體系在國家隊的逐步推廣和應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領域的研究定會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蓬勃景象,功能動作篩查理論亦會從競技體育領域走向大眾健身領域!

      參考文獻:

      [1] Cook G, Burton L, BARBARA J, et al.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 Part 1[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 2014, 3(9): 396-409.

      [2]孫莉莉.美國功能動作測試FMS概述[J].體育科研, 2011, 32(5): 29-32.

      [3]克雷·庫克,著.張英波,梁林,趙洪波,譯.動作-功能動作訓練體系[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10: 3-248.

      [4]扆錚,尹軍.對"功能動作訓練"之"功能動作篩查"的審視與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3, 29 (3): 62-70.

      [5]Krackow M S. An Analysis of Player Position Group, Height, Weight, and Relative Body Weigh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cores on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M].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2001.

      [6]Peate W F, G Bates K Lunda, et al. Core strength: A New Model for Injury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J]. Occupational Med Toxicology, 2007, 2 (3): 1-9.

      [7] O'connor F G, P A Deuster, J Davis, et al.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Predicting Injuries in Officer Candidates [J]. J. Med, 2011, 43 (12): 2224-2230.

      [8] BHK F, M Koehle. Normative Data for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in Adults Middle Aged [J]. J Strength Cond Res, 2013, 27 (2): 458-462.

      [9] Frohm A, A Heijne, J Kowalski, et al. A Nine test Screening Battery for Athletes: A Reliability Study (J).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2, 22 (3): 306-315.

      [10] An H M, C G Miller, M Mcelveen, et al. The Effect of Kinesiotape, Ron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TM Scores [J]. Inte J Exe Sci, 2012, 5(3): 196-204.

      [11] Kiesel K, P J Plisky, P Kersey. Functional Movement Test Score as a Predictor of During a Professional Football Time loss Team's[J]. Med Sci Sports Preseason Exe, 2008, 40 (5):S234.

      [12] Appel B M. The Capability of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to Predict Injury in Division Male and Femal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M]. Utah: Utah State University, 2012.

      [13] Parchmann C, J Mcbrid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J]. J Strength Cond Res, 2011, 25 (12): 3378-3384.

      [14]LI Y., U Hartmann. C. Glasgow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in Elite Canoe-Slalomists [M]. UK: Sci, Educ Med Sport, 2012.

      [15]黎涌明,資薇,陳小平.功能性動作測試(FMS)應用現(xiàn)狀 [J].中國體育科技, 2013,49(6):105-111.

      [16]張磊.FMS功能測試對人體基本動作模式的篩查方法評述 [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 2014, 43(5): 643-651.

      [17]朱海明, 尹軍, 木志友, 等.功能性動作篩查在特警隊員身體訓練中的應用研究 [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3, 36(9): 140-144.

      [18]K. Kiesel, P. Plisky, M. Voight. Can Serious Injury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be Predictive by a Preseason FMS [J]. NAJSPT-8(2007):147-158.

      [19] Cook G, Burton L, Barbara J, et al.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 Part 2[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14, 3(9): 549-563.

      [20] Cook, G. 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 [M]. Aptos: On Target. 2010.

      [2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 191.

      [22]David Joyce, Daniel Lewindon. High-performance Training for Sports [M]. USA: Premier Print Group, 2014.

      [23]Mark Verstegen, Pete Williams. Core Performance: The Revolutionary Workout Program to Transform Your Body and Your Life [M]. USA: Rodale Press, 1988.

      [24]勵建安.脊柱運動的解剖和生物力學基礎 [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05):54-56.

      [25]Michael Boyle. Advanced in Functional Training: Training Techniques for Coaches, Personal Trainers and Athletes [M]. Santa Cruz: On Target Publications. 2010.

      [26]Shirley Sahrman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ovement Impairment Syndromes [M]. USA: Elsevier Science Health Science div. 2001.

      [27]Travell J G. Myofaxcial trigger points: clinical view. In: Bonlca JJ, Albefessard D. Advances in pain research and therapy [M]. New York: Raven Press, 1976. 919-926.

      [28] 王巖松,姚猛.肌筋膜扳機點的研究進展[J].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學報,2001,35(3): 230-231.

      [29] Rosen N B. The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J]. Phs Med Rehail Clin North Am, 1993, 4:41-63.

      [30] Bonci, A. S., S. Oswald. Barrier Trigger Points and Muscle Performance [J].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Journal, 1993, 15(6):39-42.

      [31] Robertson, M. Self-Myofascial Release: Purpose, Methods and Techniques[EB/OL].http://www.Robertson Training Systems.com, 2008.

      [32] Sharman, M., Cresswell, A., Riek, S.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Stretching [J]. Sports Medicine, 2006, 36: 929-939.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System: screening process, sort criteria, corrective strategies

      YI Zheng, YIN Jun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andTraining,CapitalUniversityof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s,Beijing100191,China)

      Abstract: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 includes 7 basic movements and 3 cleaning movements. FMS can find the problems on subjects' functional movements, then rank all the dysfunctional movements and correct them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s of "score sorting" and "movement sorting" should be used to rank the dysfunctional movements in order to find the right way to make corrective strategies.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people to draw up a corrective plan is evaluation-mobility exercises-static exercises-dynamic exercises-strength, and all the steps should be implemented one by one.

      Key words: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System; screening process; sort criteria; corrective strategies

      作者簡介:扆錚(1986-),男,河南南陽人,博士,研究方向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理論與方法。

      基金項目:科研基地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平臺-中國優(yōu)勢項目運動員身體運動功能診斷與評價(編號:PXM2015014206000064)。

      收稿日期:2015-09-18

      中圖分類號:G80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15)06-0075-05

      长汀县| 富蕴县| 嵊泗县| 平顶山市| 宽甸| 治县。| 洛扎县| 荔波县| 沙洋县| 嘉兴市| 尚义县| 易门县| 五大连池市| 丰都县| 莱芜市| 宣恩县| 怀集县| 庄河市| 康平县| 武定县| 涡阳县| 府谷县| 西林县| 武强县| 乌鲁木齐县| 盘锦市| 大邑县| 宝山区| 濮阳市| 望江县| 滨海县| 宁河县| 青铜峡市| 轮台县| 喜德县| 遵义市| 来安县| 沾益县| 绍兴市| 汉阴县| 阜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