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華
(遼寧省建平縣鐵南街道辦事處,遼寧建平 122400)
設施溫室草莓是遼寧中部地區(qū)盤錦市、西部地區(qū)朝陽市的主要設施溫室栽培品種,近年來,發(fā)展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設施溫室草莓栽培中,又以草莓花果期管理尤其重要。因為設施草莓花果期恰逢于遼西北半干旱地區(qū)冬季的氣溫低、光照寡時期,而草莓又屬于喜光性較強、對營養(yǎng)水平要求高的高投入高產出的經濟作物,因此,此時對草莓生產經營者的管理水平和檔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施草莓花果期管理不嚴格,草莓的產量、品質、效益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指導草莓生產經營戶強化設施草莓花期管理,是果樹科技工作者一項重要任務。
設施溫室草莓栽培中,每年的12月份即可進入花果期,此時栽培的早熟品種12月中旬即可采摘第一茬果,對于中晚熟品種來講,正值第一次花和第二次花的開花盛期。此時期設施草莓的溫室內溫度控制是否適宜至關重要。設施溫室草莓花期溫度白天要控制在22~24℃,進入夜間要控制在8~10℃,當草莓進入結果期后,白天溫度要嚴格控制在24~25℃之間,夜間溫度控制在10~12℃,夜間溫室內的溫度如若超過13℃,草莓的腋花芽即可產生退化,導致雌雄蕊發(fā)育受阻。當設施溫室草莓室內的溫度達到或超過30℃時,就要及時進行開口并進行放風,緩慢降低棚內溫度,放風時間總體要控制在50~60min即可。
良好的光照是設施溫室草莓必須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草莓的喜光性比較強,屬于長日照植物,每天要保證光照時間10~12h。但是,與之相矛盾的是,遼西北半干旱地區(qū)冬季的光照時間大大縮短,自然條件下的日光難以滿足草莓對光照的要求,此時人工補光極其重要,人工補光的主要方法:于設施溫室內安裝日光燈增加3~5h光照,每100m2設置100~150W白熾燈一盞即可。陰雪、大霧等嚴重光照不足的天氣,要延時到6~8h為宜。
除了溫度和光照進行合理滿足外,設施溫室草莓的室內濕度控制也極其重要。草莓的須根系較多,并且草莓根系分布比較淺,大多分布在距地表20cm的淺土層內,對干旱和濕澇的抗性均較差,所以要密切注意設施溫室內的濕度。設施溫室草莓的花果期土壤的水分含量要最好保持在68%~70%,空氣相對濕度58%~60%以下為最宜。設施溫室內的土壤濕度指標在草莓植株上表現(xiàn)非常清楚,每當清晨打開棉被草簾等,草莓葉片有露水,表明草莓植株不缺水,如若沒有露水存于草莓葉片上,說明草莓根際土壤濕度不夠。為了實現(xiàn)土壤補水,又不增加棚內的濕度,小水勤澆是應掌握的原則。實踐證明,采用膜下滴灌技術,既能保證草莓的水分供給,又嚴格控制了棚內空氣濕度,是一項一舉兩得的新型管理技術。
設施溫室草莓花芽發(fā)育后,對營養(yǎng)的要求量增大,充足的營養(yǎng)供應,是保證草莓豐產的基礎條件。實踐證明,于設施溫室草莓開花前后進行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效果極好。噴施的時期是,花前一次,花盛期一次,花后期一次。
草莓花開放的先后,形成的果實質量大不一樣,首先開放的低級次花結果碩大、含糖量高、市場價位好,以后隨著草莓花朵級次的逐漸增加,開花后形成果實多為小果或無效果。實現(xiàn)優(yōu)質花果的主要技術是,于草莓花蕾分離至一級或二級序花開放時,根據(jù)限定的產量進行留果,疏除以后未開的多級次的花蕾。設施溫室草莓花后果實進入膨大之前,要進行墊果提高質量。草莓坐果后果實下垂后極易接觸土壤表面,果實極其容易接觸泥土,加劇病蟲危害,大大降低了草莓果實品質,因此墊果十分必要。墊果的方法可以結合地膜覆蓋,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草莓結果以后,即可按產量要求進行疏果,原則是第一花序保留10~15個花,第二個以下花序保留6~7個花;第一花序上的果實保留7~8個,第二花序及其以下保留4~6個果實即可。
草莓葡萄莖是設施溫室草莓植株的一個生長器官,匍匐莖消耗草莓植株營養(yǎng),導致草莓植株郁閉,降低草莓通風透光條件。所以及時摘除草莓的匍匐莖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效果是減少植株消耗,改善光照條件,大大促進草莓植株的花芽分化,可以大幅度提高草莓的單位面積的產量、品質、效益。
在設施草莓栽培管理中,進行植株噴施赤霉素是十分必要的,當對設施草莓進行扣棚升溫后,可于草莓初蕾期噴施10~20mg/kg赤霉素,每株用量約5ml,可促進開花結果。間隔7~10周,按長勢再行噴施2~3次。值得一提的是,赤霉素可與一般農藥混用,并具有相互增效的效果。但是,不要與堿性物質混用,但可與酸性、中性化肥、農藥混用,與尿素混用還有較強的增產效果。
[1]周宇,等.赤霉素在落葉果樹生產上的應用[J],中國農業(yè)科技導報,2006(08):2.
[2]杜紀格,等.設施草莓栽培果期管理技術研究[J].農業(yè)科技通訊,2009(06):15.
[3]倪瑋,等.大棚草莓水肥一體化栽培關鍵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3(05):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