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逖航梁潔玲
?
針灸治療變應性鼻炎進展
蒙逖航1梁潔玲2
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機體接觸變應原后主要由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有:鼻癢、打噴嚏、流清水樣涕、鼻塞、嗅覺減退等等,可伴有眼癢、結(jié)膜充血等眼部癥狀。AR多數(shù)情況下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可以導致或并發(fā)鼻竇炎、咽炎、中耳炎、氣管和支氣管炎,并可影響患者睡眠、發(fā)音功能、面部發(fā)育,更是引起支氣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發(fā)作的危險因素[1]。AR是影響兒童身心健康、學習成績和生活質(zhì)量的主要鼻部疾病。近年來,多項變應性鼻炎患者的精神心理研究顯示,部分AR患者存在嚴重的精神心理障礙[2]。
變應性鼻炎全球平均患病率高達10%~25%左右,而且有進一步增高的趨勢[2]。雖然許多研究在不斷深入,但至今對變應性疾病的許多方面仍然知之甚少,幾十年來對變應性疾病的治療沒有根本的突破。變應性鼻炎的治療至今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由于文化的差異、理論體系的不同等多種原因,無論是我國《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09年版)[3]或歐洲2010版《變應性鼻炎及其對哮喘的影響》(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 (ARIA)guidelines:2010 revision.)[4]均沒有把針灸作為治療AR的推薦手段。然而,國內(nèi)外數(shù)十年的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針灸對AR是有肯定的療效的?,F(xiàn)就近年來針灸治療AR的進展作一綜述。
長期以來針灸治療疾病均依據(jù)中醫(yī)傳統(tǒng)的經(jīng)絡理論等選穴,并進行辨證施治。北京市耳鼻咽喉研究所的李新吾等[5,6]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針刺蝶腭神經(jīng)節(jié)對變應性鼻炎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蝶腭神經(jīng)節(jié)左右各一,位于顏面兩側(cè)深部一恰似鐮刀形的裂縫中,此處稱為翼腭裂。裂縫前方為上頜骨的后外側(cè)緣,后方為蝶骨翼突,內(nèi)側(cè)面為腭骨垂直部,裂縫的中央偏上最寬處為3mm左右,稱翼腭窩。膨大成球的蝶腭神經(jīng)節(jié)正好就處在此窩內(nèi)。窩的內(nèi)上方與蝶骨聯(lián)合,并形成一小孔,稱蝶腭孔,通向鼻腔。該治療方法為采用針身直徑0.35mm,針身長度55mm不銹鋼毫針,在顴骨弓的下沿刺入,針尖刺至同側(cè)蝶腭神經(jīng)節(jié)后將毫針退出。每次針刺一側(cè)蝶腭神經(jīng)節(jié),每周1次,連續(xù)治療數(shù)次。對變應性鼻炎的2年期遠期療效達70.4%[5]。在中醫(yī)傳統(tǒng)針灸理論里并無蝶腭神經(jīng)節(jié)一穴,針刺蝶腭神經(jīng)節(jié)對變應性鼻炎的治療效應無法用傳統(tǒng)針灸理論解釋。當然,當代醫(yī)學理論也不能完全解釋此現(xiàn)象。據(jù)推測針刺蝶腭神經(jīng)節(jié)治療變應性鼻炎可能是因為針刺改變了鼻部交感、副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而起治療作用[6]。李月梅等[7]認為針刺蝶腭神經(jīng)節(jié)為主治療AR可能是通過調(diào)節(jié)鼻神經(jīng)肽類物質(zhì),控制鼻神經(jīng)源炎而發(fā)揮其治療作用的。
據(jù)文獻記載中醫(yī)針灸治療鼻炎常用腧穴有:印堂、太陽、合谷、風池、曲池、足三里、迎香、上星、列缺等等[8]。統(tǒng)計晚近幾年針灸治療AR文獻,其經(jīng)穴使用頻率最高的前10位是:迎香、印堂、合谷、風池、肺俞、足三里、上星、大椎、鼻通和百會[9]。而胡引等[10]統(tǒng)計古醫(yī)籍治療變應性鼻炎常用穴使用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迎香、上星、風府、曲差、百會、囟會、風門、通天等;現(xiàn)代臨床治療變應性鼻炎常用穴使用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迎香、足三里、印堂、肺俞、合谷、上星、大椎、風池、鼻通、腎俞、脾俞、百會等。
針刺治療常用毫針和電針;針刺和灸法常合用,或者針刺配合其他治療,如拔火罐、局部超短波、弱激光治療等;穴位藥物貼敷也很常用。
3.1針刺治療
1廣西梧州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543001)
2廣西梧州市人民醫(yī)院針灸科
劉芳琴[11]采用毫針針刺通天、百會、鼻通、迎香、合谷、足三里、肺俞、腎俞等穴,每隔5min行針提插捻轉(zhuǎn)1次,均留針30min,1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共治療變應性鼻炎60例,隨訪2年,顯效51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5.0%。崔林華等[12]采用電針刺激雙側(cè)迎香穴,使用疏密波,施以患者可忍受的稍強刺激,留針25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3天后進行下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共完成治療164例AR患者,顯效130例,有效23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93.3%
李鴻霞[13]取風池、迎香、曲池、合谷、列缺為主穴,先用平補平瀉法,再將迎香、風池連接電針儀,選擇疏密波進行電針治療。每天針刺1次,每次30min,10次為1個療程,結(jié)果痊愈26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6%。趙輝等[14]將61例變應性鼻炎采用針刺配合超短波治療,取穴上星、印堂、攢竹、迎香、風池、合谷、足三里,雙側(cè)取穴,常規(guī)針刺得氣后施捻轉(zhuǎn)補法1min,留針30min,15min行針1次,有效率達93.4%。張翠紅等[15]采用針灸配合走罐法,毫針刺雙側(cè)三陰交、足三里、合谷、手三里、巨髎、迎香、印堂、上星等穴。得氣后于雙側(cè)足三里穴針柄上端插入1.5cm艾條并點燃。針灸后囑患者俯臥暴露背部,在背部膀胱經(jīng)、督脈循行線皮膚上以閃火法將罐吸拔其上,以每秒15~30cm的速度推拉火罐。共治療50例AR患者,結(jié)果顯效27例,有效2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0%。
李曉梅[16]用梅花針刺血拔罐法,取印堂、迎香、曲池、列缺等穴和膀胱經(jīng)背俞穴從大杼起止于腎俞。而后選適當穴位拔火罐10min左右。并取足三里(雙側(cè))或三陰交(雙側(cè))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治療85例,痊愈36例,好轉(zhuǎn)4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4%。
3.2艾灸治療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jīng)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①間接灸法。間接灸是指用藥物或者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安楊等[17]取白術(shù)、黃芪、防風、白芥子,按1:2:1:0.5的比例稱取15g,以姜汁、醋調(diào)成糊狀,制成直徑2cm、厚0.5cm的藥餅,置上星穴點燃直徑1.0cm的艾炷,每穴每次灸5壯,每日治療1次,每周6次,連續(xù)治療4周。共治療32例,顯效16例,好轉(zhuǎn)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4.38%。②溫針灸法。溫針灸是指針刺與艾灸結(jié)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證?,斠琅瑺枴つ纠幔?8]治療68例,取迎香、印堂、合谷、足三里為主穴,用補法針刺,進針得氣后針柄上套1寸艾炷溫針灸,行2~3壯,每日針灸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治愈5例,顯效26例,有效3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59%。③穴位貼敷。目前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是三伏貼和三九灸。周曉平等[19]將入選病例隨機分為天灸組和中藥組,各40例。天灸組用中藥白芥子、細辛、元胡按等比例加工調(diào)配,貼敷于百勞、風門、肺俞、足三里,保留2~4小時。三伏天各貼1次,共貼3次。中藥組服用中藥,以玉屏風散加減,每日1劑,共服30劑。結(jié)果天灸組總有效率為87.5%,中藥組總有效率為67.5%,天灸組療效優(yōu)于中藥組。陳紹輝等[20]取大椎、風門、肺俞、腎俞、膏肓、志室為主穴,伴慢性咽炎加百勞、天突;伴哮喘加天突、定喘。于“三九”首日將硬幣大小調(diào)配中藥(含延胡索、白芥子、細辛、甘遂、麻黃等)貼敷于腧穴上,每次選6~7穴,除大椎外均取雙側(cè),每次貼2~6小時,共貼3次。通過治療前、后生活質(zhì)量量表評分進行療效對比,結(jié)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說明三九灸能提高AR患者生活質(zhì)量。
在我國針灸用于疾病的防治已經(jīng)有很悠久的歷史了?!秲?nèi)經(jīng)》“以微針通其經(jīng)脈,調(diào)其氣血”,“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千金方》“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AR屬中醫(yī)學“鼻鼽”、“鼽嚏”的范疇?!端貑枴の迮K別論》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中醫(yī)認為AR病因主要是稟賦異常,肺脾腎虛損以及風寒、異氣侵襲所致。針灸治療疾病是通過恰當?shù)碾蜓ㄅ湮榧按叹姆椒?,激發(fā)經(jīng)絡功能,瀉其有余,補其不足,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絕大多數(shù)研究均報告了針灸對AR有肯定的治療作用。然而,大多數(shù)文獻對針刺治療的報告均不符合《針刺臨床試驗干預措施報告的標準(STRICTA)》[21,22],并且在對療效的報道上各家不一,相差較大。同時,很少有文獻報告針灸治療AR的療效是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來評估的。而對AR治療后的療效評定目前我國和國際上均推薦采用VAS來對治療前后的總體癥狀和鼻部分類癥狀分別進行臨床療效評定[3,4]。這些報告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①研究對象納入、排除標準欠清楚。許多的研究報告對AR的診斷僅憑癥狀、體征作出,缺乏變應原檢查陽性依據(jù)。②針灸干預措施描述不全面:針刺的穴位、進針的數(shù)量、進針的方向、深度、誘發(fā)的反應(得氣或提插反應)、針刺激的方式(電針或手法)、留針時間、針的類型(標準規(guī)格、長度和制造商或材料)等項目未報告或報告不充分。③針灸醫(yī)師從業(yè)經(jīng)驗報告不充分。④輔助干預措施描述不完全。⑤一些治療措施的細節(jié)過于個體化、主觀化。這雖然符合中醫(yī)“辨證施治”、“因人施治”的原則,但卻難以交流和推廣。⑥療效評定欠標準。雖然絕大部分的針灸研究均報告了肯定的療效,但因以上問題的存在,我們無法通過科學的方法確信其結(jié)果的可靠性,過于個性化、主觀化的治療方法也難于推廣和普及。
另外,如果從當代醫(yī)學的角度看,針灸治療AR是通過何種機制產(chǎn)生治療作用我們?nèi)匀凰欢唷R葬槾痰裆窠?jīng)節(jié)為例,若針刺影響了鼻部的交感、副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其是通過什么機制調(diào)節(jié)鼻部兩種神經(jīng)纖維的興奮性?針刺通過什么機制控制了鼻黏膜的炎癥反應?目前我們還不了解。
總之,針灸治療AR具有療效肯定、安全、方便、價廉等優(yōu)點,但如何將針灸治療AR的技術(shù)規(guī)范化、標準化,以方便交流和推廣,同時進一步提高針灸治療AR的療效,我們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1王德云.應重視對變應性鼻炎的研究.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3):163-165.
2錫琳,張羅.變應性鼻炎患者的心理人格測試.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7(8):702-704.
3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委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鼻科學組.變應性鼻炎的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44(12):977-978.
4Brozek JL,Bousquet J,Baena-Cagnani CE,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guidelines:2010 revision.Allergy Clin Immunol,2010,126:466-476.
5李新吾,田平忠.治療鼻炎新法“針刺蝶腭神經(jīng)節(jié)”的初步總結(jié).北京中醫(yī),1990,9(4):36-38.
6李新吾.針刺蝶腭神經(jīng)節(jié)—“治鼻3”穴位治療鼻部疾病的機制分析及有關(guān)針刺方法的介紹.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5(5):193-196.
7李月梅,莊禮興,賴新生,等.電針對常年性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漿血管活性腸肽和P物質(zhì)的影響.針刺研究,2007,32(2):136-138.
8干祖望,干千,徐軒,等.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9:168-184.
9王鵬,趙吉平,石志紅,等.2006~2010年變應性鼻炎針灸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2,20(6):478-480.
10胡引,呂凱露.古今針灸治療變應性鼻炎取穴思路分析.甘肅中醫(yī),2011,24(6):51-52.
11劉芳琴.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60例.中國民間療法. 2009,17(7):13.
12崔林華,邢瀟,劉素梅.電針刺激雙側(cè)迎香穴治療變應性鼻炎170例臨床觀察.河北中醫(yī),2013,35(4):560-562.
13李鴻霞.電針配合神闕灸治療過敏性鼻炎37例.湖北中醫(yī)雜志,2010,32(2):68.
14趙輝,譚樂成,王艷.針刺配合超短波治療過敏性鼻炎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7,23(3):20-21.
15張翠紅,洪玨,馬曉芃.針灸配合走罐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觀察.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1):835-837.
16李曉梅.梅花針刺血拔罐與穴位注射治療過敏性鼻炎.遼寧中醫(yī)雜志,2005,32(5):457-458.
17安楊,王俊杰,張焱.隔藥餅灸治療變應性鼻炎32例.陜西中醫(yī),2010,31(2):214-216.
18瑪依努爾·木拉提.溫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68例療效觀察.新疆中醫(yī)藥,2011,19(1):24-25.
19周曉平,何錦添,黃存軍,等.三伏天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14,30(3):46-48.
20陳紹輝,陳俊琦,周靖程,等.三九灸對過敏性鼻炎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上海針灸雜志,2010,29(9):598-600.
21劉雪梅,張鳴明,劉慧林.利用CONSORT和STRICTA提高針刺對照試驗報告的質(zhì)量.中國針灸,2003,23 (12):699-701.
22Hugh MacPherson,Douglas G.Altman,et al.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2010,3(3):140-155.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6.01.024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6.01.023
蒙逖航,副主任醫(yī)師.Email:th0066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