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
啄治術治療慢性咽炎、扁桃體炎的體會
王芳1
扁桃體啄治術是一種外治法,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一種手術方法。本法是在民間應用的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研制成現(xiàn)在的扁桃體啄治術。其主要方法是用扁桃體手術彎刀(鐮狀刀),在扁桃體上做雀啄樣動作而命名。本法操作簡單,不需麻醉,無痛苦,無副作用。筆者于2007年4月~2008年6月用扁桃體啄治術治療慢性咽炎、扁桃體炎256例,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均為我院耳鼻咽喉科門診患者,共256例,其中男142例,女114例;患者年齡最小7歲,最大76歲,平均33.2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0余年,平均5.8年。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耳鼻咽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主要癥狀有咽部異物堵塞感,伴有隱痛、灼熱、咽癢咳嗽、口臭等,局部檢查見:咽部黏膜暗紅,咽后壁淋巴濾泡明顯增生,雙側扁桃體慢性充血、腫大或不大,部分病人扁桃體上見膿栓附著。
1.2治療方法
參考汪冰等人的“啄治法”[2],操作方法為:病人取坐位,張口,用壓舌板壓住舌體前1/3,暴露好腭扁桃體,不用任何麻醉,用一次性扁桃體手術彎刀,在扁桃體隱窩口及周圍做點刺、挑割動作,每刀深度約2~3mm,每側4~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3口血為適度。每周1~2次,5次為1個療程,一般不超過2個療程。
1.3療效標準與結果
結果療效標準依據(jù)《中醫(yī)耳鼻咽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其中痊愈49例,占19.1%,顯效164例,占64.1%,有效31例,占12.1%,無效12例,占4.7%,總有效率為95.3%。
2討論
2.1啄治術的應用優(yōu)勢
慢性咽炎、扁桃體炎屬中醫(yī)“喉痹”、“乳蛾”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多因臟腑虛損、虛火上炎客于咽喉所致,日久邪熱壅阻咽喉脈絡,可使氣血結聚,出現(xiàn)咽部充血腫脹等癥,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由于又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因而給患者帶來很多不適??咕资俏麽t(yī)治療慢性咽炎的常規(guī),但是,臨床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這類病人應用傳統(tǒng)的西醫(yī)治療方案效果并不理想。慢性扁桃體炎尤以5~16歲兒童發(fā)病率最高,過去的治療方法多以手術摘除為主,但由于扁桃體是人體的免疫器官,具有體液免疫和局部免疫的功能,近20年來,隨著免疫學的發(fā)展,人們對慢性扁桃體炎是否采用手術摘除持非常謹慎的態(tài)度,考慮到將扁桃體全部摘除會降低免疫力,尤其對兒童、青少年增強免疫力不利,因而提出了新的非手術摘除療法,即啄治術。啄治術借鑒刀針破膿刺血經(jīng)驗及針灸療法,避免了烙法所致扁桃體隱窩口瘢痕阻塞、局部氣血瘀滯之弊端,直接在扁桃體上放血排膿,疏導瘀阻,使邪熱外泄,脈絡疏通,瘀血祛散。因既能治愈慢性扁桃體炎及慢性咽炎,又可保留扁桃體組織及其功能。本法是祖國醫(yī)學刺血療法和放膿療法的綜合使用,為古法新用,是針灸學、耳鼻咽喉科學、免疫學相結合的結晶。具有操作簡便、療效獨特的特點,值得應用和推廣。該療法所使用的刀具和壓舌板均為一次性用具,可避免醫(yī)源性感染的可能。
2.2啄治術的作用機制
中醫(yī)學認為血之與氣,并行脈中,周流全身,宜通不宜滯,氣血宣通則百病不生,氣血壅滯則諸癥蜂起?!肚Ы鸱健吩疲骸爸T病皆因血氣壅滯,不得宣通”。而宣通氣血之法,莫捷于放血。治療乳蛾、喉痹直接在扁桃體上放血,可使邪熱外泄,疏通咽喉脈絡中壅滯的氣血,使氣血壅滯祛散,從而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正如《針灸大成》所說:“人之氣血凝滯
而不通,猶水之凝滯而不通也。水之不通,決之使流于湖海,氣血不通,針之使周于經(jīng)脈”。扁桃體表面黏膜上皮覆蓋著復層扁平上皮,并向扁桃體內部凹陷,形成8~20個隱窩,窩口位置暴露,易受細菌感染和異物侵襲,小窩深細,多分支,面積廣,易積存脫落上皮、細菌及其代謝產(chǎn)物,慢性炎癥長期不愈的原因是扁桃體隱窩內分泌物排出困難,藥物療法只能促使部分分泌物吸收,而殘留在隱窩內的分泌物遇到新的感染機會,會“舊病復發(fā)”而使炎癥反復發(fā)作。若能開放隱窩口,消滅隱窩內病菌,使分泌物排出順利,就能減少或消除炎癥急性發(fā)作,啄治術就是通過多次的挑刺引流,使分泌物排出通暢,同時刺激機體產(chǎn)生防御反應,大量的白細胞、吞噬細胞向扁桃體周圍聚集,殺傷細菌或改變細菌生長環(huán)境,達到消除炎癥的目的,從根本上解決了炎癥反復發(fā)作問題。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耳鼻喉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6-94.
2汪冰.啄治法治療慢性扁桃體的臨床研究.山東中醫(yī)雜志,2005,2:85-87.
(收稿:2014-12-02)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6.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