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登泰 (四川省瀘縣潮河畜牧獸醫(yī)站 646108)
豬蛔蟲病的診斷與治療
熊登泰 (四川省瀘縣潮河畜牧獸醫(yī)站 646108)
豬蛔蟲病是一種豬常見的寄生蟲疾病,蛔蟲病的發(fā)生不一定造成養(yǎng)豬業(yè)的高死亡率,但是與豬只競爭營養(yǎng),導致豬營養(yǎng)不良、生長緩慢,寄生蟲在豬體內移行還會導致組織器官出現(xiàn)異常,文中通過發(fā)病特點、癥狀及剖檢變化、診斷、治療措施等方面介紹豬蛔蟲病的診治。
豬;蛔蟲;診斷;治療
寄生蟲性疾病在養(yǎng)豬生產中往往被忽視,人們往往重視病毒性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寄生蟲疾病對大型養(yǎng)豬場的危害不容忽視,其導致的飼料效率降低、生長速度減緩都會降低豬場的經濟效益,現(xiàn)就豬蛔蟲病的診斷與治療措施介紹如下。
豬蛔蟲病的病原是豬蛔蟲,主要寄生于豬的小腸,新鮮蟲體為淡紅色或淡黃色,體表光滑,形似蚯蚓,蟲體呈中間稍粗、兩端較細的圓柱形。雄蟲長15~25cm,尾端向腹面彎曲,形似魚鉤。雌蟲長30~40cm,蟲體較直,尾端稍鈍[1]。
雌蟲在豬小腸中產卵,蟲卵隨糞便排出,在適宜的外界環(huán)境下,經11~12d發(fā)育成含有感染性卵,這種蟲卵隨同飼料或飲水被豬吞食后,在小腸中孵出幼蟲,并進入腸壁的血管,隨血流被帶到肝臟,再繼續(xù)沿腔靜脈、右心室和肺動脈而移行至肺臟。幼蟲由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在這里度過一定的發(fā)育階段,此后再沿支氣管、氣管上行,后隨咳嗽等動作而再被吞咽,經食道而至小腸發(fā)育。從感染時起到再次回到小腸發(fā)育為成蟲,共需2~2.5個月。
豬蛔蟲病在國內外均廣泛發(fā)生,感染率較高,尤其是飼養(yǎng)管理較差的農村小型養(yǎng)豬場,以生長階段的豬最易感染,影響仔豬的生長發(fā)育,嚴重的甚至發(fā)生死亡。
豬蛔蟲病的臨床癥狀和豬只的年齡大小,豬體質的好壞、感染數(shù)量以及蛔蟲發(fā)育階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成年豬抵抗力較強,故一般無明顯癥狀。對仔豬危害嚴重,一般在感染早期,即幼蟲移行的階段期間,會導致移行部位的炎癥,如出現(xiàn)肺炎,輕微的咳嗽,食欲減退,嚴重的病豬,表現(xiàn)精神沉郁、食欲時好時壞,有異嗜癖,有的經1~2周好轉,或逐漸虛弱而死亡。病豬營養(yǎng)不良,消瘦,貧血,被毛粗亂逆立,生長發(fā)育受阻,有的變?yōu)榻┴i[2]。
如果成蟲大量寄生小腸時,常導致腸道堵塞,表現(xiàn)劇烈的腹痛,食欲廢絕,嚴重的造成腸壁破裂,若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可迅速死亡。有時蛔蟲可進入膽管,造成膽管堵塞,引起黃疸等癥狀。
如果幼蟲移行至肝臟時,引起肝組織出血、變性和壞死,形成云霧狀的蛔蟲斑。當大量成蟲存在于豬小腸時,能分泌大量毒素,被豬吸收后作用于中樞神經和血管,可引起一系列神經癥狀,嚴重的可導致死亡[3]。
發(fā)病初期,小腸黏膜出血,輕度水腫,漿液性滲出,肝臟出現(xiàn)出血點,有時出現(xiàn)肝臟局灶性壞死,有時在肝組織中發(fā)現(xiàn)暗紅色的幼蟲移行后的蟲道。肺表面有大量出血點和暗紅色斑點,肺組織水腫,肺泡內充滿水腫液。肝表面有許多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紋,小腸中可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不等的蟲體。寄生數(shù)量少時,腸道無明顯的變化。寄生數(shù)量多時,可見有卡他性腸炎,腸黏膜散在出血點或者出血斑,甚至可見潰瘍病灶。腸破裂的可見腹膜炎,腸和腸系膜以及腹膜粘連。血液檢查可發(fā)現(xiàn)嗜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
本病癥狀與剖檢變化可初步診斷本病,確診要進行實驗室檢查,如常用的飽和食鹽水漂浮法檢查蟲卵。正常的受精卵為短橢圓形,黃褐色,卵殼內有1個受精的卵細胞,兩端有半月形空隙,卵殼表面有起伏不平的蛋白質膜,通常比較整齊。有時糞便中可見到未受精卵,偏長,蛋白質膜常不整齊,卵殼內充滿顆粒,兩端無空隙。
飽和食鹽水的配制方法,先將380g的食用鹽溶解于1L熱水中,冷卻至室溫備用。取10g糞便加飽和鹽水100ml,混合均勻,通過60目銅篩過濾,濾液收集于三角瓶或燒杯中,靜置沉淀20~40min,則蟲卵上浮于水面,用直徑5~10mm的鐵絲圈,與液面平等以蘸取表面的液膜,抖落于載玻片上,蓋上蓋破片于顯微鏡下檢查。也可以采取肺組織和肝組織用貝爾曼法檢查蛔蟲的幼蟲。
科學處理豬場的糞便,最好經常清糞,然后經過堆積發(fā)酵或沼氣發(fā)酵處理。
豬場要進行預防性的驅蟲,種豬配種前要進行驅蟲,仔豬轉入新圈時驅蟲1次,成年豬最好每年春秋兩季各驅蟲1次,仔豬斷奶前進行驅蟲,育肥豬2~3月齡時再驅蟲1次,引進種豬時,先隔離一段時間,無異常后進行驅蟲和必要的防疫后混群飼養(yǎng)。
豬舍的地面、墻壁、用具使用50~75℃的熱水沖洗,對污染的場地用熱的20%生石灰水或者2~5%熱堿水 (60℃以上)可殺滅蛔蟲卵。驅蟲使用的藥物一般為左旋咪唑:用量7~8mg/kg體重,1次內服或肌注。丙硫咪唑每千克體重10~20mg,混在飼料中喂服。阿維菌素,每千克體重0.3mg,皮下注射或口服。
現(xiàn)在使用較多的藥物是伊維菌素,此藥為廣譜、高效、低毒的抗生素類抗寄生蟲藥,不僅對腸道線蟲有良好的驅殺作用,還對豬虱、蜱和螨蟲等寄生蟲有效。第1次注射后,輕者過7d再用1次,一般選擇在大腿內側皮薄而皮下較疏松處皮膚進行注射。注射前皮膚剪毛消毒,1只手提起皮膚呈三角形,另1只持注射器,沿三角形基部刺入皮下,進針2~3cm,抽動活塞,不見回血,將針頭輕輕撥動,如感十分輕便,證明針頭在皮下,可注藥。注完藥液后迅速拔出針頭,局部以碘酊或酒精棉球壓迫針孔。也可使用阿維菌素拌料飼喂。
[1]汲方嶸.豬蛔蟲病的癥狀與防治[J].農技服務,2011(4):500.
[2]徐磊.豬蛔蟲病[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12(11):91-82.
[3]薛金海.家豬常見病害及其防治措施[J].當代畜牧,2013(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