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華
(湖南省邵陽市中心醫(yī)院,湖南 邵陽 422000)
?
低位直腸癌患者腹腔鏡與開腹根治術術后近期效果的比較
張四華
(湖南省邵陽市中心醫(yī)院,湖南 邵陽 422000)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低位直腸癌采取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低位直腸癌的患者一共有74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對照組對患者采取傳統(tǒng)開腹手術,研究組對患者采取腹腔鏡手術,對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手術效果給予分析研究。結果 研究組患者各項臨床觀察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手術以后的IEF-5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要比對照組低(P<0.05)。結論 低位直腸癌采取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可以使患者相關癥狀得到顯著改善,使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明顯減少,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根治術;低位直腸癌
直腸癌在胃腸道當中屬于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是大腸癌最為常見的一個部分,根據(jù)相關臨床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證實,占總體的65%。大部分基因患者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占總體的15%,其中以男性居多,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男女之比為2.3∶1。直腸癌屬于一種生活方式疾病,當前,其已經(jīng)在癌癥排行榜當中排在第2位,因此,飲食與生活方式是造成直腸癌的主要因素。低位直腸癌指的是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腸。目前,對其主要采取傳統(tǒng)開腹手術或者腹腔鏡手術治療,但是在臨床當中選擇哪一種手術方式效果更佳明顯仍然存在一定爭議[1]。本文筆者選取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低位直腸癌的患者一共有74例,對當中37例患者采取腹腔鏡根治術,對其手術效果給予分析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8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低位直腸癌的患者一共有74例,74例患者通過臨床表現(xiàn)以及實驗室檢查,均符合低位直腸癌的臨床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7例。當中,研究組男性26例,女性11例。年齡在24~55歲,平均年齡為(32.1±2.3)歲;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齡在26~58歲,平均年齡為(34.5±3.7)歲。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之間的相關資料差異不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給予對比。
1.2 臨床手術方法
1.2.1 研究組方法:在手術之前3~5 d采取半流質(zhì)飲食,服用腸道抑制細菌藥物,以及采取胃管和導尿管的檢查。對其采取全麻,采取高截石體位,在臍部下緣作為切口,長度大約在1 cm,將患者皮膚切開,建立一個二氧化碳氣腹,其氣腹壓力為12~14 mm Hg,采取超聲刀將已狀結腸系膜給予分離,將膜下血管給予解剖,將血管根部淋巴組織和血管附近脂肪徹底清除,將乙狀結腸和系膜給予提起,將直腸間隙給予分離,在手術當中要盡量保護患者肛門括約肌功能,對卵巢血管、盆腔神經(jīng)、盆腔神經(jīng)叢、雙側輸尿管以及精索血管給予保護,之后將直腸前部給予分離,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為其選擇臨床手術方式,其中包含經(jīng)腹會陰切除和低位前切除[3]。
1.2.2 對照組方法:對照組對患者采取腹腔鏡根治術,在臨床手術之前不用建立一個二氧化碳氣腹,在臍部上方2 cm一直到恥骨聯(lián)合部位作為切口,逐層進入腹腔,在臨床手術當中解剖程度和淋巴清掃和上述方法相同[4]。
1.3 臨床觀察指標:對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切口程度、手術平均時間、手術當中出血量、住院天數(shù)、手術以后進食時間給予詳細記錄,同時給予手術之前和以后的IEF-5評分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給予詳細記錄,并給予對比分析。
1.4 臨床統(tǒng)計學處理:采取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各項觀察指標情況對比。研究組:切口長度(6.22±3.22)cm;術中出血量(51.24±12.64)mL;手術時間(142.45±25.65)min;進食時間(2.82±1.24)d;住院天數(shù)(8.31± 1.54)d。對照組:切口長度(17.13±4.23)cm;術中出血量(116.23 ±24.21)mL;手術時間(131.61±0.45)min;進食時間(10.52± 2.54)d;住院天數(shù)(13.64±4.21)d。研究組患者臨床各項觀察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研究組與對照組臨床治療前后的IEF-5評分情況對比。研究組:手術之前(9.72±0.24)min;術后3個月(9.43±0.55)min;術后6個月(0.38±0.51)min。對照組:手術之前(9.44±0.35)min;術后3個月(5.94±0.31)min;術后6個月(8.83±0.53)min。研究組患者手術以后的IEF-5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 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情況對比。研究組:切口感染1例(2.7%);肺部感染2例(5.41%);吻合口瘺0例(0%);腸梗阻1例(2.7%);發(fā)生率10.81%。對照組:切口感染2例(5.41%);肺部感染4例(10.81%);吻合口瘺2例(5.41%);腸梗阻3例(8.11%);發(fā)生率29.73%。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要比對照組低(P<0.05)。
直腸癌在臨床當中屬于一種常見疾病,其發(fā)病率非常高。當前,對其主要采取手術切除治療。根據(jù)相關報道表明,對低位直腸癌采取腹腔鏡根治術的治療效果明顯要比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尤其是近期效果更加明顯[5]。
因為直腸處于結腸的末段,盆腔的深部、膀胱前列腺或者子宮陰道后壁的后方、兩側與盆壁相鄰以及遠端與肛門相延續(xù),這一個特殊部位造成直腸癌采取手術無法徹底切除,同時不能保留肛門,因此,手術治療直腸癌一直是相關臨床人員熱烈討論的話題。低位直腸癌解剖位置相對比較深,傳統(tǒng)開腹手術是治療這種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是極易損傷血管和其組織,患者手術以后極易引發(fā)各種各樣的并發(fā)癥,以及預后不良。
在20世紀90年代初,腹腔鏡作為一種全新的醫(yī)學技術被應用于直腸癌的臨床治療當中,并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被眾多基層醫(yī)院廣泛應用。當前,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益完善,其已成為治療直腸癌的主要方法,尤其是治療低位直腸癌效果更佳顯著。根據(jù)相關實踐研究結果顯示,在腹腔鏡之下,臨床醫(yī)師能夠更加清楚的解剖切除直腸系膜,可以準確的將盆腔筋膜臟壁兩層之間結締組織給予解剖,和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根治術可以使手術當中出血量明顯減少,進而使住院天數(shù)進一步縮短[6]。
臨床腹腔鏡根治術可以克服盆腔狹窄,手術視野不清的缺點,其治療低位直腸癌的效果已經(jīng)得到相關臨床研究人員的一致認可,可是因為其臨床操作的特殊性,在臨床手術以后仍然有可能出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低位直腸癌采取腹腔鏡根治術屬于學習曲線相對比較長的一個手術方式,所以,臨床醫(yī)師要具備相關臨床手術經(jīng)驗。除此之外,還要為臨床醫(yī)師配備最為先進的手術器械,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各項臨床觀察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手術以后的IEF-5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要比對照組低(P<0.05),和上述相關報道結果基本相同[7]。
總之,低位直腸癌采取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可以使患者相關癥狀得到顯著改善,使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概率明顯減少,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 楊家新,劉祥堯,彭延春,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9 (16):46-47.
[2] 司海波.結直腸癌腹腔鏡與開腹根治術術后近期效果比較[J].大連:大連醫(yī)科大學,2011.
[3] 甘志明,羅翼,汪曉東,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低位E超 低位直腸癌的近期療效評價[J].西部醫(yī)學,2011,17(6):1188-1190.
[4] 陳加明,楊留才,蔡云輝.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近期和遠期療效對比分析[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1,15(5):296-298.
[5] 吳澤宇,盧曉裕,杜嘉林,等.低位直腸癌腹腔鏡與開腹根治術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2,9(9):1450-1452.
[6] 陸青松,張學利,章勇,等.經(jīng)腹腔鏡與開腹行男性中低位直腸癌根治術對性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2,9(3):257-258.
[7] 梁輝,管蔚,陳國玉.不同年齡直腸癌患者行腹腔鏡與行開腹根治術的比較[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2(10):789-792.
中圖分類號:R735.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6-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