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葭
民國京派花鳥畫風述略
◇ 倪葭
編者按:傳統(tǒng)的中國畫寫意花鳥、山水,到民國時期已達頂峰,尤其以齊白石、黃賓虹為代表,將筆墨的內(nèi)涵、意蘊發(fā)揮到了極致。與此同時,其他中國畫家并未放棄自己的追求,他們從全國各地匯聚京城,在筆墨上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或以大寫意求意趣,或以院體求精致,各領(lǐng)風騷,不失為當代畫家提供了良好的思考范本。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所珍藏的近現(xiàn)代名家佳作,可謂蔚為大觀,本刊特選取部分難得一見的精品,并配以相關(guān)文章解讀,以饗讀者。
民國時期舊京畫壇的花鳥畫有幾種風格:有一類較為工致,即有延續(xù)惲南田“常州畫派”風格的,如陶瑢,又有延續(xù)宋代院體的,如于非廠、溥僴等;另一種類畫風疏放、面貌多樣,有的融陳淳、徐渭、八大為一體,并與海派有異曲同工之妙,富于金石趣味,如陳半丁、齊白石、王云等;還有師法李鱓、華嵒等,如汪溶、顏伯龍等。
本文按照上述幾種風格分別介紹:“舊京畫壇,先以姜穎生、林畏廬兩人為巨擘。民國初,陶寶泉(瑢)〔1〕殊有畫名?!薄?〕姜筠、林紓以山水為主,陶瑢善花卉。
陶瑢(1872—1927),字寶如,號劍泉(鑒泉),取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別號見南山人,又慕惲南田之人品畫藝,改字叔子。武進(今江蘇常州)諸生。官河南臨穎知縣。辛亥革命后流寓京津,曾任財政部秘書。喜書、畫,研六法,凡山水、人物、花卉臨摹之作,無不逼肖。山水學(xué)王石谷,繪畫宗惲南田。在當時畫名顯赫,求畫者絡(luò)繹不絕,日本學(xué)者大村西崖來華時曾專訪求畫。
陶瑢 牡丹圖軸60.6cm×61.1cm 絹本設(shè)色 1916年 首都博物館藏款識:大富貴昌宜子孫吉。丙辰清和月下澣,擬甌香館法,寫賀仲謀吾侄續(xù)膠之喜,翦燭吮毫,不計工拙,用兆他日福應(yīng)云爾。鑒泉瑢。鈐印:劍泉(朱) 陶瑢之?。ㄖ彀紫嚅g)
溥僴等 花鳥扇面(局部)紙本設(shè)色款識:亮生三兄姻大人雅正。溥僴。鈐印:毅齋(朱) 溥僴印信(白)
絹本鏡心,沒骨牡丹。圖繪牡丹、秀竹、紅梅。畫面中所占面積最大的三色牡丹,以赭色繪牡丹木質(zhì)莖,綠色繪草本莖,深淺綠色繪牡丹葉片,濃墨勾葉筋。牡丹三個花頭,分別為二粉、一紫,花瓣近蕊處為粉紅或紫色,花瓣末端為白色。之間色彩過渡自然。梅花以赭墨寫枝干,深淺紅色畫花頭,石綠橫筆點苔,黃色畫花蕊。翠竹以深綠石綠撞色繪出。畫上隨題以惲格沒骨法畫出,但實是竹葉使用了墨綠與石綠的“撞粉法”。牡丹花頭使用了“撞水法”。因此牡丹花頭、竹葉粉色潤澤松化,利用厚薄不均的粉,產(chǎn)生的深淺變化的水漬,表現(xiàn)花、葉之凹凸?!白卜鄯ā睘榫映?、居廉的研究發(fā)明,“二居”將前世已有的“撞水法”與二人發(fā)明的“撞粉法”運用于沒骨法中。此畫可謂深得沒骨、撞水、撞色法的奧妙。雖自題以惲格法,實際還是參以了“二居”的新方法。
于非闇 臨黃筌竹鳩圖軸132.5cm×50.5cm 紙本設(shè)色 1938年 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藏款識:黃筌竹鳩圖。王若水臨黃筌竹雀圖結(jié)構(gòu)與此同,惟上一飛雀下著兩鶉為少異耳。王本未見,此本有徽宗御題,流傳有緒,因出康熙御墨乾隆庫紙臨之。戊寅閏月,非闇并記。鈐印:于照(白) 非闇(朱) 十金(朱) 大觀(朱)
溥僴(1901—1966),載瀛五子。號毅齋,精于花鳥,繪畫宗宋元,并參以西法。風格細膩典雅,設(shè)色“喜親手研制調(diào)和,且不用宿墨”〔3〕。
溥僴繪兩株牡丹,花頭以淡墨勾勒花瓣,濃墨提勒線條,重墨點蕊。沒骨法畫葉片,淡墨表葉背,重墨勾勒葉筋;濃墨表葉面,赭墨勾勒葉筋。
于照(1888—1959),字非廠,別署非闇,又號閑人。山東蓬萊人,久居北京。清貢生,為華北名記者。工書,擅瘦金體。畫花木禽魚,從宋人勾勒入手,雕青嵌綠,富麗絢爛。白描蘭、竹、水仙,尤為清逸。兼擅治印。解放后任北京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于藝術(shù)事業(yè)致力甚多。著《非闇漫墨》、《都門釣魚記》、《藝蘭記》、《豢鴿記》(有英譯本)、《中國畫顏料研究》、《我怎樣畫花鳥畫》。卒年七十二?!?〕
“于非闇的工筆花鳥畫初從明代陳洪綬雙勾著色入手,遠溯宋元。他對宋代院體花鳥花,特別是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研習頗深,刻意摹寫,幾達于形神兼?zhèn)渲?。”?〕
“于非闇先生在藝術(shù)上一貫主張師承古法,但同時又反對一味摹古、唯古法是從。他十分注重寫生,認為工筆畫不是有文必錄,而是要抓住物象的特征去重點表現(xiàn),舍去繁瑣的細節(jié),才能求得形神兼?zhèn)洹6@一切只有通過寫生才能得以實現(xiàn)。正是由于他重視寫生,因而狀物能力極強,使作品造型準確、生動傳神?!薄?〕
圖繪在修竹中鳩與雀,地面上一鳩一雀似在覓食,竹枝上一雀停駐休憩,地面覓食之雀仰頸,竹枝之雀俯首,二雀正在交流,天空中一鳩盤旋,也正要停駐在修竹處。坡石以中鋒重墨勾勒輪廓,淡墨長條皴表現(xiàn)質(zhì)感,細筆勾勒水口。翠竹以重墨勾勒竹干、葉片,蒼綠暈染竹葉正面,赭色暈染背面。畫中的鳩與雀,用淡墨細筆撕毛,眼、爪各色提勒。
齊白石(1863—1957),小名阿芝,字萍生,號白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因家貧,15歲學(xué)木工,做活時于主顧家中見《芥子園畫譜》,開始習畫。1889年,26歲拜蕭傳鑫為師學(xué)畫肖像。27歲時拜胡沁園、陳少蕃〔7〕為師,學(xué)詩畫。1899年,拜入王湘綺門下。1917年,為避兵亂,齊白石于55歲上,聽從友人樊樊山的建議,決意定居北京。因初到北京,沒有名氣,求畫者不多。齊白石在琉璃廠的南紙鋪掛了賣畫刻印的潤格。陳師曾見到齊白石刻的印章,到法源寺〔8〕訪他?!跋嗾勚?,即成莫逆?!薄?〕為勸齊白石自創(chuàng)風格,陳師曾題詩道:
曩于刻印知齊君,今復(fù)見畫如篆文。
束紙叢蠶寫行腳,腳底山川生亂云。
齊君印工而畫拙,皆有妙處難區(qū)分。
但恐世人不識畫,能似不能非所聞。
正如論書喜姿媚,無怪退之譏右軍。
畫吾自畫自今古,何必低首求同群?!?0〕
齊白石聽從陳師曾建議,自創(chuàng)紅花墨葉派。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齊白石的花果畫對于北方的影響,已經(jīng)等同于吳昌碩對于華東花果畫的支配力。齊白石沖破花果畫舊有的式,在筆墨、構(gòu)圖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有些構(gòu)圖,確令人神往”〔11〕。究其產(chǎn)生這種變革的原因,傅抱石評價“正是中國大動亂的時候,文化方向已受巨大搖動而漸趨轉(zhuǎn)變。人心的不安定,產(chǎn)生這種作風,自是必然的結(jié)果”〔12〕。
圖繪白菜,取白菜“清白”之意。上題“清白傳家,素貞女弟子清玩其味,齊璜”。鈐“白石翁”白文印。全畫富于生活氣息和天真童趣。作品以寫意為主,造型質(zhì)樸簡練,筆墨雄健渾厚,畫面富于感染力。
陳半丁(1876—1970),名年,字靜山,“吳昌碩因其為孿生子,為之更名為‘半丁’”〔13〕。浙江紹興人。早年家境貧寒,從學(xué)徒時期開始接觸繪畫,但苦于無良師指點。在滬時,陳半丁先后得到任伯年、吳昌碩等名家的指點。1906年隨金城來京。1915年入“宣南畫社”。1916年到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工作。1920年入中國畫學(xué)研究會,任評議。1923年任北京大學(xué)造型美術(shù)研究會中國畫導(dǎo)師。1927年任中國畫學(xué)研究會副會長、北平國立藝專教授。30年代成為北京畫壇的核心人物之一。北平淪陷時拒絕日偽政府的聘請。解放后陳半丁歷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畫研究會會長、北京畫院副院長等職。
圖繪湖石、水仙、紅梅。湖石以中側(cè)鋒互用,捻動筆管繪輪廓,淡墨皴擦結(jié)合表現(xiàn)石體堅凝的質(zhì)感,豎筆焦墨點苔。紅梅以沒骨法繪,湖石后的梅枝在進入畫面后轉(zhuǎn)為屈曲蜿蜒的“S”形升勢,從枝依主枝態(tài)勢生長。此梅枝以赭、墨色調(diào)和,側(cè)鋒入筆,行筆頓挫。這樣畫出的枝干色墨交融,即體現(xiàn)了梅枝的虬曲粗糙的質(zhì)感,又似乎帶有一定的光感。淺紅醉粉點厾花瓣,胭脂色提勒蕊、萼。雙勾畫水仙,蒼綠染葉片,鵝黃敷染花蕊。全圖以灰色、淺紅、蒼綠為主色調(diào),即清新雅致,又色彩豐富。全圖變金石派的古拙厚重為儒雅清癯。
齊白石 清白傳家圖軸紙本墨筆 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藏款識:清白傳家,素貞女弟子清玩其味,齊璜。鈐?。喊资蹋ò祝?/p>
顏伯龍 花鳥圖軸136.5cm×33.4cm 紙本設(shè)色 1928年 首都博物館藏款識:十日紅簾不上鉤,雨聲滴碎管弦樓。梨花已老春將去,愁白三公一夜頭。戊辰夏,伯龍子寫。鈐?。洪L白布衣(白)
陳半丁 梅花水仙圖軸91cm×41cm 紙本設(shè)色 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藏款識: 物值同時妬亦宜,梅花今見子離離。相逢洞口千紅里,素影當前君不知。半丁老人八十有二。鈐印:不須翁(白) 半丁八十以后作(朱) 我無為(朱) 截長補短(白)
王云(1888—1934),江西豐城人。字夢白,號破齋、罵齋、彡溪漁隱、彡道人。隨父流寓到浙江衢州〔14〕,于上海學(xué)商,旋棄去。學(xué)畫得黃山壽、任伯年、吳昌碩指授。來平后得以博覽宋元舊跡及近代名作,得金城推薦,任北京司法部錄事。陳師曾勸其改畫李鱓、華喦。入“中國畫學(xué)研究會”。任北平藝術(shù)??茖W(xué)校教授。為人率真有風骨,被姚華稱為“樹風骨,尚意氣,甘窮困不悔”的畫人。
作為親歷者,石谷風在《王夢白的啟蒙》一文中回憶王夢白“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畫壇上是位名震京師的大畫家,那時他的聲望比齊白石、陳師曾還高”〔15〕。惜其英年早逝,畫名漸湮。
王云喜畫猴,他筆下的猴多以濃淡墨干筆表現(xiàn)猿猴蓬松的皮毛,細筆勾勒猿猴的面部與手爪,顯示其靈動。此圖以老辣的線條、迅疾的用筆繪出古藤纏繞的老樹。畫面正中,一只母猴背負小猴在松枝上行進,盡顯母獸對幼兒的愛護之情。其余的猿猴或攀爬藤蔓,或蹲坐休憩,有動有靜。作品內(nèi)容豐富,繁而不亂。
顏伯龍(1898—1955),名云霖,字伯龍(以字行),號長白布衣。工花卉翎毛。
紙本鏡心,兼工帶寫,繪柳樹、月季及柳條上停駐的三只白頭翁。畫面上方柳枝粗壯,月季茂盛,柳條倒掛,葉片似碧綠絲絳。柳枝上三只姿態(tài)各異的白頭翁正在歇息。月季正值花期,蓓蕾如星,花朵嬌艷。全圖筆法松活,色彩嬌艷,翎毛刻畫細致。
汪溶(1896—1972),字慎生,號滿川村人,安徽歙縣人,生于浙江蘭溪。1913年赴上海謀生。1924年赴京。1934年起于京華美術(shù)??茖W(xué)校、輔仁大學(xué)美術(shù)系、北平師范大學(xué)工藝系任教。1954年后歷任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民族美術(shù)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中國畫院畫師、院委,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擅長寫意花鳥畫,師法華新羅。早年于京津、濟南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汪慎生畫輯》《汪慎生山水花鳥畫冊》等。
紙本立軸,繪水中蘆鴨。畫面中心偏下方,兩只悠閑的蘆鴨正在鳧水,河水清澈,水中擺動的鴨掌清晰可見,在平靜的水面攪起層層水波。蘆鴨身后是隨風飄蕩的蘆葦和空茫的水岸。圖中的蘆鴨以深淺墨寫就,蘆葦以濃墨畫出,幾筆濃淡墨橫掃表現(xiàn)風中蘆葦,蘆葦后方以淡赭色暈染出一片坡岸,渲染出夕陽余暉中蘆鴨晚渡的田園景致。上題“夕陽無限好,家鳧帶浪歸。蘆花風颯上,煙靄自依稀。慎生題并畫”。
此作尤為難得的是,詩堂上張伯英的題詩:“秋水芙蓉老,秋風霜葉紅。雙鳧溪上宿,無意慕春風。子才仁兄正,辛巳(1941)冬,伯英?!贝诵锌瑫诤媳北畡菖c行書之流暢。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少溥,譜名啟讓,別署云龍山民、榆莊老農(nóng),晚號東涯老人、老勺等。祖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徐州。清光緒年進士〔16〕。1911年辛亥革命時,加入第一軍任秘書。1912年,曾為國務(wù)院代理秘書長。在“三一八”慘案〔17〕后,目睹官場黑暗,毅然隱退,投身于教育與書學(xué)研究中,以賣字賣文為生。在京時與文化界名人,如齊白石〔18〕、林紓、容庚、黃賓虹、啟功等交往密切。張伯英書法從顏體入手,再學(xué)北碑,對《龍門二十品》用功頗深,書法自成一家,各體書兼擅,尤以楷書成就最高。
本文中部分作品正在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清華藏珍·翰墨丹青》中展出。
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
責任編輯:宋建華
注釋:
〔1〕陶瑢字寶如,號劍泉,此處“陶寶泉” 似為陶瑢字號之誤。
〔2〕轉(zhuǎn)引自蘇華:《姚華—舊京都的一代通人》,《書屋》1998年第3期,第42頁。
〔3〕朱浩云《清宗室后裔“四溥”的藝術(shù)及作品市場行情》,榮寶齋 2003年第5期,231頁。
〔4〕俞劍華《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大辭典》15頁。
〔5〕〔6〕馬繼革《于非闇書畫的分期與識別》《收藏家》1995年4期 53頁。
〔7〕胡自倬號沁園,又號漢槎。能寫漢隸,會畫工筆花鳥草蟲,詩文清麗。陳作塤,號少蕃,湘潭名士。兩位老師給純芝取名“璜”,號“瀕生”,別號“白石山人”。
〔8〕齊白石定居北京,初寄住與郭葆生家,后搬到西磚胡同法源寺廟內(nèi)。
〔9〕〔10〕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百年中國美術(shù)經(jīng)典》第五卷,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頁。
〔11〕〔12〕傅抱石《民國以來國畫之史的觀察》,《百年中國美術(shù)經(jīng)典》第一卷,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頁。
〔13〕普權(quán)師宗《“二樹草堂”堂主陳半丁》,《藝術(shù)生活》2001年第4期,第13頁。
〔14〕王云隨父流寓浙江衢州,所居近彡溪,因此自號彡溪漁隱、彡道人。
〔15〕石谷風《王夢白的啟蒙》,《親歷畫壇八十年—石谷風口述歷史》,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5頁。
〔16〕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清廷補行“庚子辛丑恩科”考試,張伯英與家叔張云生同赴金陵應(yīng)試,叔侄同科中舉,一時傳為佳話。
〔17〕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的國民軍與奉系軍閥作戰(zhàn)期間,日本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進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守軍死傷十余名。國民軍堅決還擊,將日艦驅(qū)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聯(lián)合英美等八國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國防設(shè)施的無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眾五千余人,由李大釗主持,在天安門集會抗議,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祺瑞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四十七人,傷二百余人。
〔18〕齊白石在張伯英逝后,寫詩感嘆:“寫作妙如神,前身有宿因??毡壬?,來者復(fù)何人?!?/p>
王云 猴圖軸
125cm×66.5cm 紙本墨筆 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藏
鈐?。和踉疲ò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