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杰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淺談文化因素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的運用
王慧杰**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并學習漢語,世界上掀起了一陣“漢語熱”,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起來。然而對外漢語漢字教學被公認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因此,對外漢語漢字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然而,文化與語言密切相關,文化教學貫穿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始終,并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又有很多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深感興趣,希望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當我們認識到了漢字教學這個重難點,文化教學這個關鍵點,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就能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發(fā)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漢字所特有的結構特點、組合規(guī)律以及字義系統即漢字中的文化因素為漢字教學提供了很大可發(fā)展的平臺。本文以漢字與文化的關系為起點,論證了漢字文化教學的可行性,以教學原則為出發(fā)點,以實際教學方法為落腳點,使得漢字教學中融入文化因素更加適合學生,更有利于促進對外漢語漢字教學,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有利于推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發(fā)展,有利于提高國際影響力。
對外漢語教學;漢字文化因素;對外漢語漢字教學
(一)對外漢語漢字教學
1.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任務
在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漢字一直被認為是重點與難點,因為其具有數量繁多,結構復雜,信息量大的特點。這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掌握了較強的聽說能力,而讀寫能力卻較弱。我國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任務是以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的構成特點及其規(guī)律為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生獲得認讀和書寫漢字的技能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漢字學習水平。進而促進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均衡發(fā)展。
2.我國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現狀
從近些年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整體看來,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語輕文”的現象,即過多地重視學生的口語水平、交際能力,而漢字的書寫和閱讀成為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雖然目前理論界意識到對外漢語漢字教學應當重視文化本身的特點,將漢字教學與文化因素相結合。然而對于在實際教學中怎樣將文化因素融入到漢字教學、怎樣通過漢字教學更好的傳播中華文化知識,同時又不影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學習的問題,目前仍然缺乏具體的科學可行的教學方法。
(二)漢字中的文化因素
漢字不僅僅是簡單的記錄語言的書寫工具,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得以長傳并繼續(xù)發(fā)展的承載性工具,它記載著我國歷史發(fā)展的全部過程,與漢語、中華文化有著緊密聯系,建立了一套系統、科學、完整的文字體系。
漢字中所帶有的文化因素基本上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來分析。漢字展現的民族意識,審美情趣等都是宏觀意義上的漢字文化因素;漢字個體所攜帶的、通過字形結構所展現出的構字法就屬于微觀層面的漢字文化因素。利用文化因素進行漢字教學之前必須弄清楚跟漢字有關的哪些文化因素應該或者說可以在教學中運用。
1.漢字字形中所攜帶的構字文化信息,即漢字構字法。這是從微觀的角度分析的漢字文化因素,漢字的構字法是漢字文化因素的根源,漢字字形是以構字法為基本規(guī)律發(fā)展的。漢字獨有的“六書”造字法是教師進行漢字分析的最佳工具,充分展現了漢字“因形構義”的特點,無論是直接以形象的圖畫構成的象形字、以指示性符號表現抽象含義的指事字、以兩個或兩個以上表意部件描述新含義的會意字還是通過不同部件分別指示字音和字義的形聲字,都通過鮮明的構造表明漢字的文化信息。在教學中多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字形,有助于學生構建漢字構字系統,對漢字學習起到基礎的作用,這也是結合漢字的文化因素進行教學的最主要手段。
2.漢字蘊含的漢民族傳統思維方式和文化內涵。這是漢字蘊含的宏觀文化信息,包括漢民族歷史文化信息和傳統意識觀念。例如,我們知道漢民族經歷了漫長而發(fā)達的農耕時期,漢民族的歷史、文化、思想都與農業(yè)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農耕文明的影響也烙印在漢字里。作為伴隨著漢民族進入文明的早期馴養(yǎng)畜類“羊"受到漢民族的重視與崇拜,產生了“吉羊”思維,在很多漢字里都有體現,如“祥”字,又如“美”字解釋說“羊大為美”。
(三)利用文化因素進行漢字教學的意義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曾說過:“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闭Z言與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不可分割,語言存在于文化之中,如果不以中華文化背景為依托,學生就不能深入理解語言,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引入文化教學有助于加強漢字教學趣味性、科學性、有效性;有利于促進漢字教學和文化教學的共同發(fā)展。例如通過講解一些由簡單圖畫組成的象形字和不成字的部件等,展示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從而有助于學生掌握書寫漢字的規(guī)律,理解漢字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因素,促進對漢字的運用。把文化因素和語言教學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水平,提高漢字教學效率,增強學習積極性,從而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使得漢字的魅力得以更好地展示。推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發(fā)展。
(一)適度適量
漢字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博大精深,教師應當適當地選擇與漢字教學有直接關系的又易于理解的文化,然后用簡單明了的語言來講解,從而幫助學生將漢字識記與文化學習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把握適度適量的原則,不要因過多的講解增加學生學習負擔。
(二)言必有據
教師在講解漢字所蘊含的文化時應當本著言必有據的原則,切勿生
搬硬套、不懂裝懂誤導學生。這一原則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漢字文化素養(yǎng),教師要以嚴謹的態(tài)度分析漢字文化內涵和引用漢字相關文化典故等。
(三)因材施教
在對外漢字教學中,關于文化內容所講解的重點和方式方法,要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則,面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習水平、不同地區(qū)的學生要進行不同的安排。面對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應側重講與漢字相關的比較容易的通俗文化常識,而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則可以講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文化知識和文學作品等。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加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特別是對于那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要區(qū)別對待,例如來自日韓兩國的學生屬于漢字文化圈,容易接受和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對于老師講解的漢字文化他們可能一點就通,而歐美非等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生相對就在理解漢字中文化因素方面有困難,教師對于他們應當特別關注并予以講解。
(四)樂學樂教
從教學的發(fā)展歷程來看,老師在課堂中占主導地位,一直以來的漢字教學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被動的聽,沒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到課堂活動中來。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爆F代的教育理論也普遍持有相同的觀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比傳授現成的知識更重要?!闭n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漢字的學習。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設計一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如拆字游戲、猜謎游戲、對對聯等,通過字謎、對聯活動來對自己新學到的漢字加深印象,而且讓課堂充滿活力,在快樂的氛圍中樂學樂教。教師還可以講述一些漢字典故、趣聞等讓學生理解漢字、啟發(fā)學生思考漢字。
(一)從部首偏旁入手
漢字中很多不同的漢字都是來自同一偏旁部首,如:“晚、曬、晴、明”等屬于“日”這一字根;“吐、叫、吸、呼”屬于“口”這一字根;“峽、峰、嶼、嶺”都屬于“山”這一字根;“奶、姨、媽、姐”等字是屬于“女”這一字根;具有字形字義歸類作用的偏旁,是構成合體字的基本要素之一。部首偏旁可以表示意義的歸類,這樣我們在進行漢字教學中就有了規(guī)律可循。
(二)重視漢字釋義中的文化因素
漢字字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這是漢字區(qū)別于拼音文字的重要特點之一。漢字的表意部件也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因素,那么抓住這條文化線索關鍵并通過分析來運用于教學之中,有助于學生掌握好漢字的形、音、義。例如“羊”在古人觀念中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因為羊在古代是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和禮品,因此“美”字字形上邊是“羊”,下邊是“大”,表示大羊很美;又比如“群”字左邊是“君”,右邊是“羊”,解釋為帶領人人(羊)向上治理的(君)主為(群)。
(三)利用漢字構形的文化因素歸納記憶
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從用圖解字入手,借助圖畫和古文字來講解象形字和指事字,展示漢字從圖畫到文字的過渡過程樂于被學生接收,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了解漢字形體所承載的文化蘊意。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獨體字所代表的含義,再利用部件音義規(guī)律來學習合體字,就能夠讓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提高識字效率和學習漢字的能力。
1.從以圖解字入手
部分漢字來源于象形字,借助漢字的演變過程,利用圖畫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等,展示漢字的“發(fā)展史”,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如“目、火、大、川”等象形字就具有直觀表意的特點。例如在講解“川”字時,教師可以先以多媒體出示山川的簡筆畫或圖片,然后再引出甲骨文,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們的相似之處,這樣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講解部件音義規(guī)律
漢字可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簡單的獨體字可以根據圖畫展示來學習,而較為復雜的合體字字卻不容易用圖形還原,并且在演變過程中也有變化,因此要利用漢字形體表意表音的特點,講解漢字的部件形體與意義、讀音的聯系。如“淚”字,從水從木,造字本義為在眼睛旁邊有水,寓意著眼淚。又如會意“尖”字取上小下大之形,形似山尖,寓意著尖的形態(tài)。形聲字包括形旁和聲旁。聲旁一般表示讀音,形旁表示意義,它大多代表著一類事物。通過分析形聲旁可以對字音字義有更為透徹的理解。如講“讓”字時,可以告訴學生左邊偏旁是從“言”字演變而來的,一般以這個為部件的漢字大多與話語有關,例如“議、論、諷、評”等。形聲字在漢字中占很大一部分,因此在學習形聲字時,應當注重指導學生利用其形符建立意義上的聯系,用聲符建立語音上的聯系。
(四)結合書法教學加強漢字文化教學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體現,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通過書法課程可以多方面促進漢字教學。大致有三種類型,
1.觀賞課
觀賞課重在通過觀賞書法作品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熱愛,通過展示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讓學生理解其字形蘊含的意義,促進對文化的理解。
2.練習課
通過讓學生臨摹書法字帖,把握古人書法作品中的技法規(guī)律,認識到書法的博大精深,同時還可以提高漢字學習趣味性。為提高學生對漢字書寫的興趣,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還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能體現中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字詞和一些古詩。例如“龍”“福”“和”“自強不息”等。
3.創(chuàng)作課
創(chuàng)作是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學生可以在作品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風格,體現自己的特點和對中華文化的感悟。這是一種多方面提升學生能力的方法,采取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漢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每一個漢字都承載著中國習俗、思想、歷史、哲學等古代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的特點,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活的化石”。中國語言文字的學習離不開文化,將漢字中的文化因素運用到對外漢字教學中可以使學習者對漢字的認識由平面結構上升到立體結構,從偏旁、字形等多方面來學習漢字,從而有助于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活動中,要充分利用漢字蘊含的構字表意信息,歷史傳統文化背景,傳統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等多樣化的文化因素,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學手段,克服漢字難學、漢字難教的問題。我們應當充分發(fā)揮漢字構成的特點和承載文化的優(yōu)勢,進行漢字文化教學,從而提高漢字教學的水平,提高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文化性、科學性、趣味性。從根本上促進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最終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
[1]許慎.說文解字·敘[Z].
[2]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
[3]劉詢.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4]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5]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6]周有光.漢字和文化問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7]孫瀟.文化視野下的對外漢字教學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4.
H
A
** 作者簡介:王慧杰(1994-),女,漢族,遼寧朝陽人,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