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果
南陽師范學院文史學院,河南 南陽 473061
淺析中國的纏足文化*
陳果
南陽師范學院文史學院,河南南陽473061
摘要: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封建陋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數(shù)百年,直到上世紀中期才最終走向滅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給女性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嚴重的摧殘,阻礙了中國的社會發(fā)展。文章通過對纏足的歷史淵源進行分析,從纏足形成的原因、被廢止的社會必然性等方面入手,探討了纏足文化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產生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纏足文化;原因;發(fā)展;廢止;影響
纏足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封建文化現(xiàn)象,這一陋俗曾長期存在于中國古代社會,并嚴重摧殘著女性的身心健康。一定時期的文化是對一定時期社會結構的反映,雖然纏足距離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遙遠,但其對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女性地位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意義。
一、纏足文化及其形成的原因
纏足起初只在封建文人士大夫階層興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逐漸成為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并形成了一種我國特有的“纏足文化”。
(一)男權文化下的“男尊女卑”觀念對女性的壓迫
首先,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以男性為主導的結構模式,“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給女性帶來無盡的災難。當時,“男主外女主內”,一家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男子在外勞作,女性要靠男子來供養(yǎng),纏足以后,行走都非常不便,更加喪失了養(yǎng)活自己的能力,為了生活,她們不得不依附于男子。男子對于纏足這一行為尤為贊同,極大地促進了纏足的發(fā)展。其次,從中國的封建禮教來說,“夫為妻綱”“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等社會觀念都體現(xiàn)了女子地位低下。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但是女子的貞節(jié)卻尤為重要,女子一生只能跟隨一個男人。而纏足,可以把女子封閉在閨閾之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人的正常交往,在當時看來,此做法給女性保持貞節(jié)提供了保證。清代的《賽足歌》其中兩句證實了這一原因:“小腳纏成不亂行,有姆下堂有節(jié)操”[1]
(二)男性的“戀足”思想和性需要的變態(tài)心理
一雙小腳,給女子帶來的痛苦可想而知,而且也給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但是為什么在當時的社會中婦女都相效纏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男性的戀足思想。在當時的男權社會里,小腳是男子選擇配偶的一個重要標準,不纏足的女性很難嫁出去,皇帝選妃都會去“盛產”小腳的地方。一雙小腳可以決定和改變一個女人的一生,因此“人人相效”纏足,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社會普遍現(xiàn)象。
另外,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子是沒有任何地位而言的,男子視女性為玩物,纏足的盛行跟男性“性需要”的變態(tài)心理也有緊密的聯(lián)系。纏足的女子從小就要開始裹腳,使足部骨骼慢慢變形,由此而導致其體型以及生育能力的變化,可以更好的成為綿延子嗣的生育工具。有人研究“性”和“小腳”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纏足會使女性的臀部變肥變大,極大的增加了美觀,從而增加了性的魅力。
(三)社會病態(tài)的審美觀念
纏足之風盛行,不僅男子以此為美,女子也會以此為傲。在一些地區(qū),每年都會舉行“賽腳會”,有的地方稱之為“亮腳會”,所謂“賽腳會”就是婦女們積聚在一起,伸出小腳,供人們欣賞評議,最后選出最優(yōu)秀小腳的一種活動。女子一旦裹成“三寸金蓮”就會受到大家的贊美,得到男子的歡心,她的光榮會伴隨她的一生,這也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女性寧愿忍受痛苦也要堅持纏足,以此來來得到男性的喜愛,這種風氣大大促進了纏足風俗的興盛。
此外,古代還有專門的評腳師,他們以女性的小腳為研究對象,提出了48種玩法,并且還出現(xiàn)了各種用來評價小腳的標準。其中,李漁是明清時期著名的評腳師,他認為小腳要美,其標準是“由粗以為精,盡美而思善,使腳小而不受腳小之累,兼收腳小之用”。[2]還有后來的“妓鞋行酒”等社會活動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社會病態(tài)的審美觀念。
(四)文人群體的大力推崇
纏足之所以盛行和文人的大力推崇也有很大的關系。他們寫了眾多的詩詞歌賦來贊美小腳,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纏足的推行和傳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著名的詞人蘇軾曾經作《菩薩蠻》詠贊纏足:“涂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云。只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穿宮樣穩(wěn),并立雙趺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盵3]著名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描寫小腳的,如《紅樓夢》、《金瓶梅》等。另外元代的雜劇散曲中,描寫小腳的也屢見不鮮。例如王實甫的代表作《西廂記》中描述到:“休提眼角留神處,只這腳跟兒將心事傳”。[3]從這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文人對于小腳的推崇。
二、纏足的發(fā)展
纏足起源于南唐五代,據(jù)說,南唐李后主的宮嬪窅娘,擅長跳舞,李煜命人作了一個高六尺的金蓮,然后讓窅娘用帛將腳纏成新月狀,穿上素襪在金蓮上跳舞,李后主非常喜歡這種舞姿,并大力贊賞,由此引發(fā)了世人的爭相仿效。起初,這種現(xiàn)象僅僅在上層社會流行,發(fā)展到北宋時期,已經有專門的文字記載,蘇東坡的《菩薩蠻·詠足》是中國第一首吟詠纏足的詞。南宋的時候,女子纏足的現(xiàn)象已經漸漸增多,小腳不僅成為婦女的通稱,并且開始成為一種美的象征。但是總體來說,宋代纏足的習俗還僅僅是初步形成,并沒有普及到全社會。
元代建立以后,蒙古族入主中原。纏足文化不僅沒有被禁止,反而被大加贊賞。蒙古人原本是不纏足的,進入中原以后,他們的纏足風氣遠遠超過了宋代。至元朝末期,人人相效纏足,不以纏足為恥的觀念也在此時形成,纏足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明代,纏足達到了鼎盛時期,甚至已經成為女子身份貴賤的一種標志。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更多的女性加入了纏足的行列,正如胡應麟所說:“宋初婦人尚多不纏足者,蓋至勝國而詩詞曲劇亡不以此為言,于今而極”。[4]另外,明武宗選美都要去民間盛產“小腳”的地方,小腳成為選美的一個首要條件,這也就說明女子可以通過裹成一雙小腳而享受榮華富貴,攀龍附鳳,提高自己的身份。這些現(xiàn)象都體現(xiàn)了明代纏足的興盛。
三、纏足的廢止
在中國的封建時期,雖然纏足的陋習對人們的思想侵害非常深,但是也有少數(shù)人看清了纏足的危害,果斷的反對這一做法。宋代的學者車若水最早提出了反對纏足的觀點,他在作品《腳氣集》里寫道:“婦人纏足,不知始于何時,小兒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得小來不知何用?”[5]這并不是個例,詩人袁牧,龔自珍和錢泳亦如此。龔自珍在文章中談到:“娶妻幸得陰山種,玉顏大腳其仙乎……”但是這些理論并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最終被淹沒在纏足的風氣中。
真正的“反纏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開始的。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對中國的封建文化進行了猛烈地沖擊,纏足現(xiàn)象變成了中國落后的一種象征,并且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讓一些國人看清了中國的現(xiàn)狀,認識到落后就會挨打、富國強民是唯一的出路。纏足使女性身體遭受摧殘,影響正常生育,導致后代身體虛弱,而強國首先強民,從強國強種的立場出發(fā),只有人民強大了,國家才會強大,因此開始推行反纏足運動。
四、纏足的影響
(一)對女性身心的摧殘
俗話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小腳裹得小,做事不得了”;“小腳裹得尖,走路直喊天”。[6]從這些流傳的俗語中可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纏足對女性身體的摧殘。每一雙小腳都是每一位女性的血淚史,為了迎合男子的需要,為了自己的私心,為了符合社會風氣的要求,她們都付出了血的代價。
纏足的過程極其的殘忍,包括試纏、試緊、裹尖(裹腳趾)、裹瘦(裹腳頭)、裹彎(裹腳面)五個過程,每個過程都極其痛苦。纏成以后,女子行走困難,不能輕易走出家門,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女性心理上的封閉和保守。由此可見,一雙小腳,給女性的一生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二)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首先,由于纏足,女性不參與主要的生產活動,世事罔聞,直接導致國家少了一半的勞動力,延緩了社會的進步。
其次,女性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環(huán)境里,深居簡出,思想保守,在教育后代時不能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無法為國家培養(yǎng)出有用的國之棟梁。
最后,女子由于纏足,在青少年時身體就受到了嚴重的摧殘,氣血不通,身體虛弱,雖然看上去是害了一人,但是身體不康健的女性,如何生育出優(yōu)質,健康的后代?沒有強民,怎樣建立強大的國家?
因此,纏足導致了諸如生產力的缺失、人才的匱乏、國民身體的虛弱等結果,都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纏足,不僅是一種習俗,更是經濟、政治、文化綜合作用下的結果。只有變革整個社會結構,女性自由,思想解放,真正實現(xiàn)男女平等,纏足習俗才會徹底消失。通過對纏足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層次,多方位的透析中國古代的封建思想,有利于人們全面、深刻的認識纏足這一陋習。同時,這一研究對于解放女性思想、提高女性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參考文獻]
[1]姚凌犀.采菲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2]李漁.閑情偶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3][元]王實甫.西廂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99.
[4][明]胡應麟.采菲錄正編[M].識小錄.天津:天津時代公司,1934.6.
[5][宋]車若水.腳氣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1.11.
[6]高洪興,徐錦鈞,張強編.婦女風俗考[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中圖分類號: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0-0031-02
* 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6-JSJYLX-029);南陽師范學院stp項目;南陽師范學院spcp項目;全國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