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艷華
(黑龍江大學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哈爾濱 150080)
?
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
20世紀初期俄羅斯北方水域與島嶼的科學考察研究
葉艷華
(黑龍江大學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哈爾濱 150080)
19世紀中期歐洲探險家們便開始在北冰洋沿岸水域和島嶼進行探險活動。20世紀初期,為了開發(fā)北冰洋航線,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北極陸地地區(qū)、北冰洋周邊海域的自然地理、島嶼分布、水文情況,北冰洋沿岸國家在北極地區(qū)進行多次探險和科學考察活動。俄羅斯同樣加快了北極科考步伐,對弗蘭格爾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喀拉海域、北地群島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考察、發(fā)現(xiàn)和研究工作,特別是1913年俄羅斯考察隊發(fā)現(xiàn)北地群島,成為20世紀北極地區(qū)最偉大的地理發(fā)現(xiàn)之一??疾旃ぷ魅嬲莆樟松鲜龊S驆u嶼的自然地理狀況、由陸地前往各島嶼的航行路線,為研究北極洋流、浮冰和漁業(yè)資源奠定了科學基礎(chǔ)。上述北冰洋海域的科考活動同時也表明利用北海航線開展北歐和遠東之間的定期航行完全可行,北海航線最終于20世紀30年代初開通。航線的開通對于北冰洋沿岸東西部地區(qū)物資和人員交流、北極地區(qū)科考工作的深入開展均具有重大意義。
俄羅斯;北極地區(qū);科學考察
20世紀20年代前,俄羅斯國家層面沒有開展對歐洲北方水域的系統(tǒng)性研究。沙皇俄國在俄日戰(zhàn)爭(1904—1905)中的失敗,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使執(zhí)政當局認識到經(jīng)北冰洋海域連接北歐和遠東地區(qū)海上航線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于是開始關(guān)注北極問題。1921年,蘇俄頒布法令成立北極地區(qū)海洋研究所,開始對北極地區(qū)進行綜合性的科學研究,重點包括弗蘭格爾島、巴倫支海、北地群島和喀拉海等海域和島嶼,全面掌握北方海域島嶼分布狀況,為開發(fā)北海航線提供詳細的地理水文信息。
弗蘭格爾島位于楚科奇海與東西伯利亞海之間,南為楚科奇半島,面積7 608平方公里。
該島最早被發(fā)現(xiàn)是在19世紀中期。1849年,英國探險家根里·克爾列特帶領(lǐng)的探險隊在楚科奇海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島嶼,將其命名為杰拉爾島。在杰拉爾島的西面,克爾列特還看見了一個島,并將其在地圖上標示出來,同時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克爾列特地”。1866年,歐洲人愛德華·達爾利曼船長航行抵達“克爾列特地”,與阿拉斯加和楚科奇的居民進行交易。第二年,美國地理學家托馬斯·朗乘專業(yè)捕鯨船來到“克爾列特地”,由于他并不知道該島嶼已經(jīng)被人發(fā)現(xiàn)并命名,于是為紀念俄羅斯探險家、政治家Ф·П·弗蘭格爾*Ф·П·弗蘭格爾早在19世紀初就已經(jīng)知道在楚科奇附近存在島嶼,并于1820—1824年間在該海域進行尋找,始終未果。,將該島嶼命名為弗蘭格爾島。1879年,探險家喬治·德·龍率領(lǐng)考察隊乘坐的“珍妮特”號船舶試圖穿過弗蘭格爾島附近水域向北航行,但船只遇險,船員下落不明。1881年,美國“托馬斯·科溫”號蒸汽艇在凱爾文·胡珀的指揮下在弗蘭格爾島附近尋找德·龍一行,胡珀登島搜尋,并宣布該島為美國領(lǐng)土。1911年9月,俄羅斯北冰洋水文考察隊乘“瓦伊加奇”號破冰船來到弗蘭格爾島,船員們完成島嶼沿岸測繪工作后登上島嶼,插上了象征主權(quán)的俄羅斯國旗。
1913年7月13日,加拿大北極考察隊乘坐“卡勒克”號帆船在英國人類學家В·斯蒂芬森的率領(lǐng)下從阿拉斯加的諾姆港出發(fā),前往波弗特海,計劃對該海域的赫舍爾島進行研究。但8月13日,在距離目的地300公里處,“卡勒克”號被浮冰困住并開始向西漂移。9月19日,包括斯蒂芬森在內(nèi)共6人離開“卡勒克”號乘坐小船去狩獵,但由于冰塊漂移導致無法返回船上,6人被迫來到巴羅角。而有船舶指揮人員、考察隊隊員和狩獵者共25人的“卡勒克”號帆船繼續(xù)沿喬治·德·龍指揮的“珍妮特”號帆船的航線漂移,并在比亞爾·馬門的指揮下向弗蘭格爾島進發(fā),但卻意外地抵達了杰拉爾島。“卡勒克”號的大副桑迪·安德森和其他3名海員留在了杰拉爾島上,但隨后食物中毒,失去生命。另外4名隊員在阿里斯泰爾·麥考伊的帶領(lǐng)下離開“珍妮特”號,計劃獨自尋找弗蘭格爾島(距離該島只有130公里),但最終下落不明?!翱ɡ湛恕碧柺O碌?7名船員在巴特利特的指揮下到達弗蘭格爾島,在德拉基海灣登陸后建立了營地。之后,巴特列特在因紐特人幫助下,前往陸地尋求幫助。他們在冰上行走了幾個星期才抵達阿拉斯加,但冰面條件不允許他們立刻展開對考察隊的救援工作。1914年夏天,俄羅斯破冰船“泰梅爾”號和“瓦伊加奇”號先后兩次(分別是8月1—5號和10—12號)試圖對弗蘭格爾島“卡勒克”號遇險人員展開救援,但終歸還是由于冰面條件不允許而被迫放棄。與此同時,美國“別阿爾”號小艇也嘗試進行了幾次營救,但都未成功。留在弗拉格爾島上的15人中有3人死去,其余人在島上以狩獵為生,但很快于9月被加拿大“金格-恩德-烏因格”號縱帆船考察隊營救?!翱ɡ湛恕碧柎瑔T們經(jīng)歷了生死考驗,但也掌握了弗蘭格爾島附近海域的漁業(yè)資源,斯蒂芬森發(fā)起了開發(fā)島嶼的運動。1921年9月16日,島上建立了一個5個殖民者形成的居民點,這5人分別是22歲的加拿大人艾倫·克勞福德、美國人哈雷和毛雷爾(“卡勒克”號考察隊成員)、奈特和裁縫兼廚師的因紐特婦女阿達·布萊克杰克。 但由于冰面條件惡劣,船只無法靠近弗蘭格爾島,再加上狩獵困難,食物儲備不足,1923年1月28日,3名極地考察人員前往大陸求援,無果。留在島上的奈特1923年4月死于壞血病。島上只剩下25歲的因紐特婦女阿達·布萊克杰克,一直堅持到1923年8月19日船只的到來。1923年,美國地質(zhì)學家查爾斯·威爾斯和12個因紐特人在島上過冬,其中還有婦女和兒童,還有個小孩兒是在冬天出生的。
為了杜絕弗蘭格爾島捕獵活動并進行科學考察,1924年8月12日,Б·Д·達維托夫指揮“紅十月”號炮艦從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出發(fā)前往弗蘭格爾島。但當“紅十月”號向北穿過無冰的白令海峽和楚科奇海南部海域抵達北緯70°43′的位置時,遇到重冰區(qū)并被困住??疾礻牨黄仍诒?、大霧中漂流了六天,穿越冰山群,于8月19日在弗蘭格爾島南部海岸羅杰斯灣附近登島。第二天,指揮官達維托夫在島上插上蘇聯(lián)國旗,并在島上立了一塊銅板,上標有上島日期。之后,“紅十月”號繼續(xù)沿島嶼南部海岸向西航行了三天,發(fā)現(xiàn)兩處帶有小倉庫的漁人越冬地,并很快發(fā)現(xiàn)自1923年起開始在此居住的1名加拿大人和13名美國因紐特人。達維托夫沒收了對方的所有漁具和獵獲物,并將這些漁獵者以偷獵者的名義逮捕。在查看和測量完弗蘭格爾島南部海岸后,達維托夫帶領(lǐng)考察隊于8月23日計劃從西南面的布羅索姆海角返回陸地。由于位于弗蘭格爾島和西伯利亞大陸間的德朗海峽被冰塊堵塞,“紅十月”號五天后才抵達亞坎海角。隨后,“紅十月”號沿海冰間湖繼續(xù)向東南方向航行很快抵達施密特角(只有150公里)。由于冰情惡化,“紅十月”號準備在此過冬。但四個星期后,船員們已經(jīng)準備好船體過冬,進行蒸汽機維護時,感覺蒸汽機膨脹,而且越來越明顯,顯然附近部分海域沒有覆冰?!凹t十月”號用不到兩天時間完成準備工作,于9月27日沖破25公里寬的冰條,借助強風駛向白令海峽。六天后,考察隊抵達杰列日尼奧灣。在補充燃料后,考察隊通過白令海峽,10月6日,在普羅維登斯灣停靠。1924年10月23日,“紅十月”號順利完成既定弗蘭格爾島航行任務,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港。
1926年8月,“斯塔夫羅波爾”號輪船在П·Г·米洛夫佐羅夫的指揮下從符拉迪沃斯托克駛往弗蘭格爾島,將第一批移民(共59人)送至島上,Г.А.烏沙科夫是首批移民負責人。1928年3、4月份,烏沙科夫用了近40天時間首次完成了弗蘭格爾島沿海測量工作,測算該島面積7 300平方米。第二年,烏沙科夫帶領(lǐng)其他考察人員對島內(nèi)狀況進行了全面調(diào)查,弄清該島2/3的面積是兩座高達1 000米的山脈,其中蘇維埃山脈海拔達1 096米,橫貫島嶼。島上肉食動物稀少,不能給越冬者提供足夠的肉食保障,但鳥類和毛皮動物資源豐富。烏沙諾夫完成了蘇聯(lián)首次對弗蘭格爾島的地理地貌和動植物資源的考察,也全面掌握了島嶼的基本自然狀況,為接下來蘇聯(lián)政府開發(fā)弗蘭格爾島奠定基礎(chǔ)。
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位于巴倫支海北部海域,新地島北面,現(xiàn)屬于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群島由約190個島嶼組成,面積1.61萬平方公里。
在18世紀,俄羅斯科學界就提出了對北方海域進行研究的思想。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曾前瞻性地提出了到北部海域的各種路線,并通過西伯利亞海洋抵達東印度的可能性,建議尋找經(jīng)過巴倫支海和北冰洋抵達印度南岸的海路。俄羅斯探險家?!ぇ痢て媲「攴蚵暑I(lǐng)探險隊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出發(fā)于1765年、1766年兩次嘗試尋找北方海路,由于覆冰無法通航,未獲成功。與此同時,奧地利人卡爾·維普列赫特和朱利葉斯·帕杰羅率領(lǐng)的探險隊向北航行時被覆冰困在群島海域,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這個新的島嶼群,并首次對該島嶼群進行了初步考察。為了紀念自己的國王法蘭士約瑟夫一世,奧地利人將該島嶼群命名為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隨后,蘇格蘭人、英國人和挪威人先后來到島上。1913—1914年俄羅斯組織了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考察隊,乘坐俄羅斯第一艘破冰船“葉爾馬克”號,在海軍上將С·馬卡洛夫的指揮下于1914年抵達該群島,并宣布其為俄羅斯領(lǐng)土。
1923年起,不斷有科考隊對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周邊水域展開研究。1929年,首批越冬者乘?!ぇの至_寧指揮的“格奧爾基·謝多夫”號破冰船,在季霍灣附近古克爾島的西部海岸登陸,隨后確認整個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由蘇聯(lián)控制,并在島上懸掛蘇聯(lián)國旗。8月份,越冬者們建造了三座房屋和一個極地氣象站(北緯80°20′),并開始科考工作。沃羅寧指揮“謝多夫”號經(jīng)過英國通道(Британский канал)向北航行至北緯82°14′處后返回。航行途中,考察隊員們進行了深水水文觀測,發(fā)現(xiàn)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北方水域是一層大西洋暖流。此后,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除1941—1944年)每年夏天都有考察隊來到島上,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季霍灣的??空疽渤蔀榭疾礻爴?jù)點。1932年,第二次國際極地年在該群島北方(北緯81°48′)的魯?shù)婪驆u上召開,期間,成立了群島的第二個考察站。自1936年起,魯?shù)婪驆u第二考察站點便成為到北極空中探險和環(huán)北極大氣研究隊的起點。
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是最北端的島嶼群,距離北極點僅有900公里。島上淡水資源總量在22 500億噸,年平均氣溫在0.3℃。群島的動物資源較豐富。共有37種植物,苔蘚和地衣是島嶼主要植物。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是海象和海豹的主要聚居地。該島嶼群區(qū)域探明有豐富石油礦藏、煤炭,但由于氣候條件惡化,不利于開采。
喀拉海位于亞洲大陸西北部沿岸和北地群島、新地島之間,東連拉普捷夫海,西通巴倫支海,北接北冰洋。在20世紀30年代前,喀拉海北部海域一直是研究的“空白點”。1930年,О·Ю·施密特帶領(lǐng)的第一個科學考察隊乘“謝多夫”號破冰船從新地島西北海岸的俄羅斯灣(北緯76°13′)出發(fā)向東北方向航行,“船在海冰中行駛了300多公里。在北緯79°的水域……海冰越來越稀疏。并出現(xiàn)了這一海域少有的冰間水域,8月13日,船只前方發(fā)現(xiàn)了一片未知土地的黑暗帶,周邊環(huán)繞著丘狀冰……出現(xiàn)了島嶼陸地”*Освоение Северного морского пути". Новочеркасск 2011 // bibliofond. ru?view. aspx?id=513327。。隊員們發(fā)現(xiàn)的這一島嶼就是隨后以考察隊員В·Ю·維澤命名的維澤島,位于喀拉海北方海域,東經(jīng)79°50′ 。維澤島發(fā)現(xiàn)的第二天,В·Ю·維澤就和其他幾個考察隊員翻過冰山登上該島進行測量、拍攝工作,同時在地圖上對該島進行標注。維澤寫道:“維澤島迷失在北極冰山之中,寂靜,凄涼。島嶼地勢低洼,由沉積巖形成,地表幾乎沒有植物覆蓋。不見生命跡象。甚至就連飛鳥……也極為孤獨?!苯酉聛?,“謝多夫”號計劃從維澤島出發(fā),一直向東航行抵達未開發(fā)的北地群島,并計劃將留下一隊人在北地群島越冬。但“謝多夫”號途中遇到重浮冰,被迫從北地群島南端繞行。在北緯77°海域繼續(xù)向東北方向航行。8月22日,考察隊員們發(fā)現(xiàn)兩小塊低洼島嶼,為了紀念考察隊員微生物學家Б·Л·伊薩琴科和“謝多夫”號船長?!ぇの至_寧,將這兩個小島分別命名為伊薩琴科島(北緯77°15′、東經(jīng)93°45′)和沃羅寧島(北緯78°10′、東經(jīng)93°45′ )。8月24日,考察隊沿冰塊邊緣向北航行至北緯79°30′ 海域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嶺,即謝多夫群島,在距北地群島西面40公里處。考察隊用了一周時間在其中一座小島上建立了極地站,留下4個越冬人員,其中包括站長Г·А·烏沙科夫和地質(zhì)學家Н·Н·烏爾萬采夫?!爸x多夫號”繼續(xù)沿北地群島西海岸在沿海快速冰和浮冰間的地帶向北航行。一天后,船只的行進路線被強大的多年寬冰帶阻斷,但向北幾公里范圍內(nèi)仍是可見的大面積耀眼白雪頂蓋的藍綠色陡峭邊緣(北緯81°10′ ,東經(jīng) 91°)?!爸x多夫”號從那里向南,然后又向西航行,繞過新地群島北方海岸,于9月14日返回阿爾漢格爾斯克。
О·Ю·施密特率領(lǐng)喀拉??疾礻犜诳V醒牒S蜻M行大量水文測繪工作??疾礻牬_定了喀拉海中央海域存在廣闊淺灘,水深不到50米,并將該淺灘命名為中央喀拉高地,高地兩側(cè)是水下深槽——寬溝,西側(cè)是圣安妮寬溝,東側(cè)是沃羅寧寬溝。喀拉??疾礻牭目蒲泄ぷ鳛楹髞硖K聯(lián)海洋學勘測工作奠定了基礎(chǔ)。
北地群島位于西伯利亞的泰梅爾半島以北喀拉海東部,拉普捷夫海西部地區(qū),面積約36 554平方公里,該群島由4個主島布爾什維克島、十月革命島、少先隊員島、共青團員島以及周邊70多個小島組成。
北地群島1913年被發(fā)現(xiàn)。俄日戰(zhàn)爭(1904—1905年)中俄國的失敗使沙皇政府意識到北海航線*北海航線又稱東北航道,西起西歐和北歐港口,向東航行繞過白令海峽抵達俄羅斯遠東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其中俄羅斯西伯利亞沿岸的部分航道也被稱為“北方海路”。的巨大戰(zhàn)略意義。為研究、開發(fā)北海航線,沙皇政府成立北冰洋水文考察隊,1909年初,沙俄為考察隊建造了適合在重冰區(qū)長時間航行“泰梅爾”號和“瓦伊加奇”號輪船。1913年2月,海軍中校Б·А·維利基茨基被任命為“泰梅爾”號船長。同年夏,北冰洋水冰考察隊開始了第四次極地航行。這次遠航過程中,考察隊在喀拉海和拉普捷夫海相鄰處發(fā)現(xiàn)了幾個島嶼和一個大的群島。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將考察隊發(fā)現(xiàn)的切柳斯金角以北土地命名為“沙皇尼古拉二世地”,將切柳斯金角以北島嶼命名為“采薩列維奇·阿列克謝島”,將貝內(nèi)特島東南方向島嶼命名為“維利基茨基總督島”。1916年9月,沙皇政府照會“盟國和友好國家”政府,宣布將新發(fā)現(xiàn)的土地并入俄國。1933年,群島被并入蘇聯(lián),有了新的名字——北地群島。
1930—1932年,北冰洋水文考察隊再次對北地群島北部海岸進行研究,進一步考察北地群島。考察隊在地理學家Г·烏沙科夫的帶領(lǐng)下對北極群島展開了詳細的考察和研究。1930年10月初,考察隊首先抵達群島西部建有極地站的多馬什尼島,經(jīng)過勘察,確定多馬什尼島距離北地群島主島*北地群島主島由四個島嶼組成,由北向南分別是共青團員島、少先隊員島、十月革命島和布爾什維克島。20公里處,在島嶼西海岸懸掛蘇聯(lián)國旗。之后,考察隊前往北地群島主島。1931年5月,烏沙科夫帶領(lǐng)考察隊登上北地群島最北端的共青團員島,對島嶼的西北海岸進行了測量、考察,三天后又考察了西南海岸,并完成全島測量工作。同時,考察隊員還發(fā)現(xiàn)了位于共青團員島附近的一群小島,即別德內(nèi)群島。1931年6月,研究人員開始對北地群島主島的中心島嶼——十月革命島展開研究。7月20日,烏沙科夫和考察隊員最終完成了北地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十月革命島(面積14 170平方公里)的海岸考察、測量和拍攝工作。第二年春天(4月中旬至5月末),研究人員對位于舒卡爾斯基海峽后方的布爾什維克島(11 312平方公里)進行了環(huán)島考察和拍攝。6月1—8日,極地考察人員環(huán)島考察了少先隊員島(1 550平方公里),并在地圖進行標注。在兩年的時間里,考察隊乘狗拉雪橇行走了不少于500公里的路程,拍攝路線長達2 221公里,除最北端島嶼施密特島外,幾乎將北地群島完全在地圖上標記出來,明確了北地群島的輪廓、冰川特點和地質(zhì)特征,并編制出群島的準確地圖。
1932年8月中旬,“盧斯蘭諾夫”號破冰船將另外一隊越冬人員送至北極站,替換Г·А·烏沙科夫、Н·Н·烏爾萬采夫和其他研究人員。破冰船在前往北地群島的途中第一次拜訪了十月革命島東北約500米處的斯維爾德洛夫島。
20世紀初期,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北極陸地地區(qū)、北冰洋周邊海域的自然地理、島嶼分布、水文情況,英國人、葡萄牙人、美國人、加拿大人以及俄羅斯人組織考察隊對弗蘭格爾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喀拉海域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考察和研究工作,特別是1913年俄羅斯考察隊發(fā)現(xiàn)北地群島,成為20世紀北極地區(qū)最偉大的地理發(fā)現(xiàn)之一。考察工作全面掌握了上述海域島嶼的自然地理狀況、由陸地前往各島嶼的航行路線,為研究北極洋流、浮冰和漁業(yè)資源奠定了科學基礎(chǔ)。上述科考工作也證明利用北海航線實現(xiàn)北歐和遠東之間的定期航行是完全可行的。1932年7月28日,О·Ю·施密特帶領(lǐng)考察隊乘坐“西伯利亞人”號破冰船從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出發(fā)經(jīng)過馬托奇金海峽進入喀拉海,駛向北地群島,“西伯利亞人”號從北邊繞過共青團員島,經(jīng)過拉普捷夫海駛?cè)霒|西伯利亞北方科雷馬海域,稍做修正后繼續(xù)向東航行,并最終于10月1日駛?cè)氚琢詈{北部通道的清澈海水中?!拔鞑麃喨恕碧枤v史上首次在單一導航的條件下通過了整個北海航線,即從北德維納河河口至白令海峽的航行。1933年1月1日,“西伯利亞人”號起航繞過南亞,經(jīng)蘇伊士運河,繞過南歐和西歐,于3月7日回到摩爾曼斯克。隨后,1934年7月13日,“利特克”號破冰船同樣在單一導航的情況下從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出發(fā),于9月22日順利地沿北海航線抵達摩爾曼斯克。北海航線開通。
〔責任編輯:屈海燕〕
2016-09-2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俄羅斯海洋戰(zhàn)略理論與實踐的歷史考察”(14BSS043)
葉艷華(1973-),女,黑龍江遜克人,副教授,博士,從事俄羅斯問題研究。
P97
A
1000-8284(2016)11-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