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飛
當下,志愿者隨處可見,遇有大型體育賽事或文藝演出,戴“志愿者”袖標的人幾乎滿眼都是。如此多人不計報酬,義務服務,確是讓人欣喜。
遺憾的是,現(xiàn)下許多志愿者卻是打上引號了。我曾做過實地驗證:在體育場館服務的青年“志愿者”給我說,每天有100元報酬;在地鐵站服務的中年婦女“志愿者”給我說,每天有80元報酬;在大街岔道口打小旗的老年“志愿者”給我說,每天有50元報酬……既然有報酬還能叫志愿者嗎?
聯(lián)合國對于志愿者的定義是:“自愿進行社會公共利益服務而不獲取任何利益、金錢、名利的活動者?!蔽覀儑覍τ谥驹刚叩亩x是:“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不謀求任何物質(zhì)、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合理運用社會現(xiàn)有的資源,志愿奉獻個人可以奉獻的東西,為幫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一定專業(yè)性、技能性、愛心性服務活動的人?!?/p>
對照上述定義,我國目下一些地方的志愿者,卻有些名不副實焉!因為,他們的所謂“志愿者”行為不是“義務”的,而是有金錢或物質(zhì)回報的。
不過,此類現(xiàn)象一般非“志愿者”個人意愿,往往是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以及企事業(yè)單位組織發(fā)動甚至強行攤派的。還有另一種情況,有關部門或單位招用一些失業(yè)、下崗以及困難家庭人員做“志愿者”,長期在街道上維持秩序,輔助城管人員工作,等等。這種變相安置就業(yè)的做法,與“志愿者”服務,是涇渭分明的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
應該還“志愿者”本真,讓“志愿者”精神發(fā)揚光大,真正發(fā)揮其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