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泉
?
民進黨重新執(zhí)政后將走向何方
■ 李家泉
1月16日“二合一”選舉中,民進黨取得“雙勝”,這是繼2014年“九合一”選舉大勝之后的又一次大勝,在臺灣“全面執(zhí)政”?,F(xiàn)在的臺灣,從南到北、從基層到權力中樞,已全面綠化成為民進黨的天下。
這一次大選證明,蔡英文實非等閑之輩,而是一個有頭腦,辦事謹慎,精于籌劃的人。民進黨本來是一個山頭林立、派系眾多、老人專政、內斗不息的政黨,而在蔡英文出任黨主席后,都一一給整合了。黨內原有幾個較有權威的大佬、或“天王”級人物,如蘇貞昌、游錫堃、謝長廷等,還有一個從來不甘寂寞的“天后”呂秀蓮,忽然都沒有聲息地“靠邊”了。但他們的第二代都得了很好安置,這與他們甘心“靠邊”可能有關。黨內及親綠的中青一代也都受到重視。
從陳水扁到蔡英文,這是民進黨第二次執(zhí)政。陳水扁和蔡英文并沒有什么本質不同。一個是激進“臺獨”,一個是柔性“臺獨”,后者似更具欺騙性和危險性。據(jù)報道,現(xiàn)在蔡英文所依靠的核心骨干,如邱義仁、蘇嘉全、陳其邁、林德訓、林錦昌等都是中生代,也都是原來的“扁家軍”骨干人物。正像有人說的,“小英兵團”實際是“扁家軍班師回朝了” 。蔡英文和陳水扁所維護的,都是所謂“中華民國”體制,但蔡英文則特別強調說:“我的中華民國,沒有黃河、長江,只有濁水溪?!?/p>
筆者此前曾經(jīng)兩次撰文,專談蔡英文這顆“綠星”,分析了她的4種可能“亮度”,即小亮、中亮、大亮、特亮。所謂“小亮”,就是任民進黨主席,“中亮”就是在“九合一”選舉中獲得大勝,“大亮”就是2016年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現(xiàn)在這三者都已實現(xiàn)了。而所謂“特亮”,就是能在兩岸關系上做出歷史性重大貢獻,但從現(xiàn)在看,這是不大可能的。目前的蔡英文心滿意足,正處于“大亮”的開始,而這個階段的“亮度”,究竟能發(fā)揮到什么程度,會不會出現(xiàn)大問題,還有待觀察。
2014年“九合一”選舉,是國民黨第一次大敗,從原來的22個縣市變成5個,原來的6個“都市”只剩1個,而且這個“都市”的議會,還掌握在綠營手里。實為江河日下,形勢險峻。這次“二合一”選舉,算是國民黨第二次大敗。從基層到權力中樞機構,幾乎全都綠化了。不僅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大位要讓給民進黨,連立法機構也第一次輸給民進黨。“九合一”敗選、馬英九被迫辭去黨主席后,朱立倫接手還不過一年,現(xiàn)在也不得不辭職了。這兩次失敗,挫折太大,傷筋動骨,黨內悲觀、失敗主義情緒進一步蔓延?,F(xiàn)民進黨勢頭正盛,已宣稱將“繼續(xù)執(zhí)政二十年”。馬英九執(zhí)政后半期,政績不佳,政策失誤,民意大大下滑。民進黨本來是欲置國民黨于死地的,所幸兩岸領導人會面影響巨大,使國民黨重露生機;但未想到,這一次又受到重大挫折。未來會是怎么樣,語云:“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倚。”國民黨只要努力奮斗,持之以恒,其未來還是大有希望的。
國民黨最大的問題是,中心思想不明確,旗幟不鮮明,難以號召群眾,黨內團結問題尤其嚴重。馬英九與王金平的“王馬之爭”,更使內部團結“雪上加霜”。國民黨在臺灣,似體質虛弱的病人,腰桿不硬,怕字當頭,畏首畏尾。它既怕民進黨,又不敢靠近祖國大陸。民進黨罵它“傾中賣臺”,國民黨從來不敢反駁。問題在于,國民黨越是軟弱,對民進黨越是妥協(xié)、遷就,民進黨就越會得寸進尺,越是抓住你這個“軟肋”不放。
從這次大選可以看出,與民進黨相比,國民黨已有“老化”跡象——老人、老傳統(tǒng)、老制度、“老人政治”、老氣橫秋。如果再不培養(yǎng)新人,不再有新鮮血液,未來是不會有希望的。
近年來,臺灣政黨中的本土地方主義大膨脹、大發(fā)展,加上國民黨內外政策失誤,大大喪失民心,這就是造成臺灣藍綠政治板塊大變動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民進黨獲取“九合一”選舉和“二合一”選舉兩次大勝的最重要原因。
在民進黨人大力推行本土地方主義中,李登輝起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他以本省人為傲,在自己當政時,把國民黨刻意定性為“外省黨”,貶藍褒綠,貶外省褒本土,身為國民黨主席,卻打著國民黨旗號反對國民黨,大力扶植民進黨。臺灣社會人所共知的一句話:“民進黨是喝國民黨的奶水長大的?!痹诶畹禽x的挑動下,民進黨與國民黨長期對立,惡斗連年,相互攻訐,沒完沒了。
本土主義一旦惡性膨脹,就會出現(xiàn)許多不正常的事情,像“臺獨”、“港獨”、“三股勢力”、“藏獨”等,都是本土主義惡性膨脹的結果。臺灣“太陽花學運”、“反課綱游行”,以及新組建的“時代力量”,一個比一個更激進,對社會沖擊和傷害一次比一次嚴重。他們多為年輕一代,受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出版的“臺獨”教科書影響最大。而蔡英文卻稱贊他們具有“臺獨”的“天然成分”。這種本土主義的惡性膨脹,不是臺灣之福。
臺灣的本土地方主義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50年,對臺灣民眾進行了長期的殖民和“皇民化”教育,并施展了“換心術”,即刨根挖祖,改名換姓,使許多人忘記祖宗,不認同是中國人。李登輝、陳水扁統(tǒng)治臺灣20年,大搞“去中國化”教育。受此影響,民進黨和整個綠營至今仍在強調所謂“三非”,即臺灣非中國、臺灣人非中國人、臺灣文化非中國文化。這當然是極其荒謬的。
長時間來,李登輝認日本為“祖國”,親日、媚日、仇中、反中、挺“獨“,在臺灣年輕一代人中,起了極壞的影響和作用。
民進黨就要上臺執(zhí)政了,兩岸關系會是怎么樣,這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各方所共同關心的。人們最擔心的是,蔡英文會不會成為新的“麻煩制造者”。祖國大陸所堅持的“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核心是一個中國,決不會改變。而長時間來,蔡英文始終以模糊政策對應,不肯說清楚,其中難免潛伏某種危機。
蔡英文一再說,她的兩岸政策,一是“溝通”,二是“不挑釁”,三是“不會有意外”。這與她當選后所一再表示的“堅守主權”是矛盾的。什么是“主權”,蔡英文是不是在暗示,她要堅持“臺獨黨綱”中所說的“主權”。蔡英文一再承諾,要維持“兩岸現(xiàn)狀”和“兩岸和平”,但又沒有說清怎樣才能做到。民進黨黨內基本教義派,對蔡英文的壓力正有增無減;蔡英文本人也曾說過,只要民進黨執(zhí)政,有了實力,中國大陸也會向自己這邊“靠過來”。不能完全排除,蔡英文在過于迷信自己、頭腦發(fā)暈發(fā)脹之時,會做出不理智的事來。祖國大陸當然不怕,相信也會有所警惕和預作應對準備。
蔡英文當選后,歡樂喜慶很快會過去,越來越多的困難會撲面而來。四顧茫茫,出路何在?是統(tǒng)、是“獨”、還是維持現(xiàn)狀?就民進黨來說,統(tǒng)不愿意,“獨”無空間,維持現(xiàn)狀難持久。蔡英文和她的同伙,其目標當然是“獨”,然而無論大環(huán)境、小環(huán)境,都找不到“獨”的生存空間。蔡英文雖有意投靠美國,但美國不可能為“臺獨”保駕護航。出路當然還是有的,那就是回歸“一中”,認同中國。
綠營中許多人對“兩岸一中”害怕、緊張、恐懼,是躲,是抗,還是歡迎?筆者認為,形勢比人強,如是真正為臺灣人民福祉著想,那就應該正視“兩岸一中”,理解、鼓掌、歡呼、并主動去迎接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