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銅雀文化

      2016-02-12 12:32:07術(shù)
      天中學刊 2016年2期

      劉 術(shù)

      (四川文理學院 a.文化與傳媒學院;b.巴文化研究院,四川 達州 635000)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銅雀文化

      劉術(shù)a,b

      (四川文理學院 a.文化與傳媒學院;b.巴文化研究院,四川 達州 635000)

      摘 要:銅雀文化肇始于曹操修建巍峨的銅雀臺,該建筑體現(xiàn)了曹操的文治武功,這是銅雀文化的最初涵義。曹操臨終遺令為銅雀文化賦予了新的意義,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們在解讀銅雀文化時從銅雀臺建筑和曹操的文治武功轉(zhuǎn)向了銅雀妓,實現(xiàn)了銅雀文化“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轉(zhuǎn)型,確立了銅雀文化的悲怨主題,構(gòu)建并形成了表現(xiàn)銅雀文化的典型意象系統(tǒng)。

      關(guān)鍵詞:銅雀文化;銅雀臺;銅雀詩

      一、銅雀文化的形成及在魏晉時期的解讀與建構(gòu)

      銅雀臺始建于建安十五年冬,建安十七年春建成?!度龂尽の簳の涞奂o》載:“(建安十五年)冬,作銅雀臺。”[1]32《魏文帝集·登臺賦》小序:“建安十七年春,上游西園,登銅雀臺,令余兄弟并作?!保?]122《三國志·魏書》卷十九《任城陳蕭王傳》:“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保?]557建銅雀臺的目的主要是娛樂和顯示曹操的文治武功。銅雀臺初成,曹操命曹丕兄弟作賦以詠之,《三國志·魏書》卷十九《任城陳蕭王傳》引陰?!段杭o》錄有曹植《登臺賦》,云:“從明后之嬉游兮,聊登臺以娛情。見天府之廣開兮,觀圣徳之所營?!保?]558臺成后,文人雅士不斷登臨其上賦詩作樂。

      銅雀臺的形制宏大。《水經(jīng)注》卷十《濁漳水》:“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銅雀臺高十丈,有屋百一間……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連棟接榱,彌覆其上,盤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屋上起五層樓,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銅雀于樓巔,舒翼若飛。南則金虎臺,高八丈,有屋百九間,北曰冰井臺,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保?]213《水經(jīng)注》卷十《濁漳水》引晉陸翙《鄴中記》:“銅爵臺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間,周圍彌覆其上。金虎臺有屋百三十間。冰井臺有冰室三,與涼殿皆以閣道相通。三臺崇舉,其高若山?!保?]213梁王僧儒《登高臺》:“試出金華殿,聊登銅雀臺。九路平如砥,千門洞已開。”[4]761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三十一:“銅雀臺在鄴城,建安十五年筑。其臺最高,上有屋一百二十間,連接榱棟,侵徹云漢。鑄大銅雀置于樓顛,舒翼奮尾,勢若飛動,因名為銅雀臺?!保?]454

      這一時期的銅雀文化指的是巍峨雄偉的銅雀臺建筑本身及基于其所體現(xiàn)出來的曹操的文治武功。如果將最初的銅雀文化看成是一個符號的話,這個符號的能指即是銅雀臺的建筑本身,而這個符號的所指則是建筑本身的意義及曹操的文治武功。這一時期的文人雅士不斷登臨銅雀臺吟風弄月,他們也在解讀銅雀文化這一符號,同時通過吟詩作賦的方式為銅雀文化這一符號增添新的意義。在這一時期的銅雀文化的建構(gòu)過程中,主要是文人雅士關(guān)于銅雀臺雄偉建筑的描寫,多是具有藝術(shù)性的寫實描寫,同時也有對修建銅雀臺的曹操的文治武功的盛贊。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曹操在世時期的銅雀文化主要還是基于曹操修建銅雀臺的基本目的而發(fā)生著的,通過對巍峨的銅雀臺建筑的描寫進而實現(xiàn)對曹操豐功偉績的盛贊。這是后世銅雀文化的原點,這一文化的物質(zhì)形態(tài)是銅雀臺的建筑實體本身,這一文化的精神層面是由銅雀臺建筑所體現(xiàn)出來的曹操的文治武功。

      建安十七年春,銅雀臺初成,曹操命諸子作賦以詠之。是為文人雅士解讀和構(gòu)建銅雀文化之始。魏武帝所作《登臺賦》已佚,《水經(jīng)注》卷十《濁漳水》引“故魏武《登臺賦》曰:引長明,灌街里?!钡何洹兜桥_賦》是否詠銅雀臺,由于文獻不足,無法下定論,但考之其子丕、植奉其命對銅雀臺的吟詠之作,皆名為《登臺賦》,魏武所詠之臺當也為銅雀臺。

      曹丕《登臺賦》并序云:“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園,登銅雀臺,上命余兄弟并作。其詞曰:登高臺以騁望,好靈雀之麗嫻。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步逍遙以容與,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紆以交錯,草木郁其相連。風飄飄而吹衣,鳥飛鳴而過前。申躊躇以周覽,臨城隅之通川?!保?]122曹丕《登臺賦》主要描寫了銅雀臺的巍峨雄偉,以及站在高臺之上的所見之景。這首賦代表了魏晉時期銅雀文化的一個層面,即銅雀臺的建筑之華美。

      曹植《登臺賦》則這樣寫道:“從明后而嬉游兮,登層臺以娛情。見天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獲逞。揚仁化于宇內(nèi)兮,盡肅恭于上京。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guī)量兮,齊日月之暉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于東王。”[1]558

      曹植的《登臺賦》既描述銅雀臺的嵯峨,又贊美其父的功德?!度龂尽の簳と纬顷愂捦鮽鳌罚骸皶r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保?]557曹操既驚異曹植為文之神速與華美,也為其能闡明曹操本人筑銅雀臺的動機而慨嘆。也即是說,銅雀文化在曹植的筆下已經(jīng)包含了經(jīng)由銅雀臺建筑的華美、巍峨而引出的對曹操文治武功的贊美。

      左思《魏都賦》:“飛陛方輦而徑西,三臺列峙而崢嶸??宏柵_于陰基,擬華山之削成?!弊筚x主要描寫、贊揚了銅雀臺外部的宏偉?!稘h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五十陸云《陸清河集·登臺賦》:“于是迥路逶夷,邃宇玄茫,深堂百室,曾臺千房,辟南□而蒙暑兮,啟朔牅而履霜。游陽堂而冬溫兮,步陰房而夏涼。”陸賦則主要描寫了銅雀臺內(nèi)部的繁復(fù)。

      總而言之,魏晉時期,銅雀文化主要通過賦這種文體鋪陳了銅雀臺建筑之巍峨和曹操之文治武功。

      二、銅雀文化本體在曹操臨終遺志中增加新的內(nèi)容

      銅雀文化在歷史的流變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地有新的內(nèi)容增加。在銅雀臺建成及其后一段時期內(nèi),銅雀文化的本體是銅雀臺建筑及曹操的文治武功。但曹操在臨去世時為銅雀文化賦予了新的意義。他在臨終遺令中說:“吾死之后……葬于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于臺堂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6]105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31引《鄴都故事》:“魏武帝遺命諸子曰:‘吾死之后,葬于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余香可分諸夫人,不命祭吾。妾與伎人,皆著銅雀臺,臺上施六尺床,下穗帳,朝晡上酒脯粻糒之屬。每月朝十五,輒向帳前作伎。汝等時登臺,望吾西陵墓田?!保?]454晉元康八年(298年),陸機“始以臺郎出補著作,游乎秘閣,而見魏武遺令,慨然嘆息,傷懷者久之”,因此寫下了《吊魏武帝文》[7]115。陸機通過主客問答的方式,對雄才大略的魏武帝臨死之前的遺令表達了感慨,在文中,陸機引用了當時他在密閣所見的魏武帝的遺令,遺令有言:“吾婕妤妓人,皆著銅爵臺。于堂上施八尺床、穗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朝十五日,輒向帳作妓。汝等時時登銅維臺,望吾西陵墓田?!庇衷疲骸坝嘞憧煞峙c諸夫人。諸舍中無所為,學作履組賣也。”[7]1116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曹操在臨去世時對銅雀臺上曾經(jīng)侍奉過他的“婕妤妓人”進行了安排。而就是在遺志中的這種安排為銅雀文化增添了新的內(nèi)容,成了后世不斷表現(xiàn)的主題。

      但是,曹操死后,曹丕并沒有完全按照其父的意愿將“婕妤妓人”置于臺上,《世說新語·賢媛第十九》載:“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戶,見直侍并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邪?’云:‘正伏魄時過。’”[8]578關(guān)于曹氏子孫是否完全按照曹操遺志的要求將“婕妤妓人”安置于銅雀臺上按時“作伎”沒有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信史料,但是,按照上引《世說新語》材料及《晉書》記載的魏文帝詔書“高陵上殿皆毀壞,車馬還廄,衣服藏府,以從先帝儉德之志”[9]634,可以推知,曹操的遺志并沒有完全被執(zhí)行,也就是說后世文人不斷使用的銅雀文化事件——“銅雀妓”在曹操遺志要求下在銅雀臺上的“悲慘”生活可能并沒有實質(zhì)性地發(fā)生。這里的問題是,南北朝及以后的文人為什么對銅雀文化的解讀,沒有按照曹操生前所希望的那樣——銅雀臺是他自己文韜武略的體現(xiàn)——這一方向去進行,同時也沒有按照曹操死后銅雀臺上實有發(fā)生的事來描述(曹操死后,銅雀臺上的“婕妤妓人”并沒有像后世詩文所表現(xiàn)的那樣在臺上空度余生),而是大多選擇了曹操遺志中所安排或構(gòu)想的那樣去進行。也就是說,后世文人似乎只對曹操在遺志中構(gòu)建的身后的銅雀文化感興趣,而并不關(guān)注實實在在的銅雀臺歷史是什么樣。

      三、銅雀文化在南北朝的變化

      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以銅雀文化為題材的詩作,打破了魏晉時期銅雀文化主要以賦和文這兩種文體表現(xiàn)的方式。因此,本部分擬主要從南北朝銅雀詩的角度討論銅雀文化在南北朝的變化。

      在這一時期,直接以《銅雀臺》《銅雀妓》等為題的銅雀詩在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31“相和歌辭”的“平調(diào)曲二”收入了最早一批作品,計 6首。又據(jù)《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樂府詩集》漏收南北朝時期以銅雀為題的詩作1首。因此,現(xiàn)存南北朝時期以銅雀文化為題的詩作共有7首,分別是:謝朓、何遜、劉孝綽、江淹《銅雀妓》各1首;謝朓《銅雀悲》1首;張正見、荀仲舉《銅雀臺》各1首。這些作品為后來的銅雀詩奠定了主題、意象、表現(xiàn)方式、情感基調(diào)等方面的基礎(chǔ)。另外,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采用銅雀文化的某些意象的詩作,這些詩作多用銅雀文化的部分元素作為意象去表達詩人對其他主題的闡釋,如:鮑照《有變行路難》“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庾信《擬詠懷》“徒勞銅雀妓,遙望西陵松”;吳均《贈別新林》“但令寸心是,何須銅雀臺”;沈約《八詠詩·解佩去朝市》“游西園兮登銅雀,攀青瑣兮眺重陽”;梁王僧孺《登高臺》“試出金華殿,聊登銅雀臺”;梁簡文帝蕭綱《和藉田詩》“鰩魚顯嘉瑞,銅雀應(yīng)豐年”;北齊裴讓之《公館宴酬南使徐陵詩》“歲稔鳴銅雀,兵戢坐金人”;北齊魏收《喜雨詩》“定知丹甑出,何須銅雀鳴”;梁庾信《西門豹廟詩》“漳流鳴磴石,銅雀影秋林”等。

      銅雀臺及發(fā)生在其上的歷史事件是作為一個文化整體出現(xiàn)在曹操時代的,在魏晉時期,文人雅士主要通過賦這種文體來歌頌銅雀臺建筑及曹操的文治武功,而南北朝時,文人集體舍棄了對銅雀臺本身的描寫,轉(zhuǎn)而描寫曹操死后銅雀臺上歌妓的生活。這一時期,文人對于銅雀文化的解讀和構(gòu)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 銅雀文化表現(xiàn)的重心由銅雀臺轉(zhuǎn)向銅雀妓,實現(xiàn)了“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轉(zhuǎn)變

      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對銅雀文化的描寫主要集中在銅雀臺建筑(物本位)和曹操的文治武功(神一樣的帝王),而到了南北朝時期,銅雀文化實現(xiàn)了第一次轉(zhuǎn)型,人們仿佛遺忘了或者忽視了銅雀臺宏偉的建筑,而將曹操在遺令中為銅雀文化賦予的新內(nèi)容作為表現(xiàn)的重心。在新的銅雀文化里,銅雀臺上的平凡人成了該文化的中心,實現(xiàn)了銅雀文化演變史上從“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轉(zhuǎn)型,同時也實現(xiàn)了由單純表現(xiàn)作為帝王的曹操的豐功偉績向平凡的、略帶悲劇色彩的銅雀妓和作為凡人一面的曹操的轉(zhuǎn)變。

      南北朝時期詩人選擇的觀察視角轉(zhuǎn)向在曹操臨終《遺令》中所吩咐的,在他死后,仍在銅雀臺上“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的銅雀妓命運的悲嘆。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以銅雀文化為主題的詩作都將銅雀文化表現(xiàn)的對象由銅雀臺建筑和銅雀本身轉(zhuǎn)移到了銅雀妓身上?,F(xiàn)存7首南北朝時期的銅雀主題詩,其中有4首直接以《銅雀妓》為名,有首以《銅雀悲》為名,略讀詩名即可看出其所悲對象為銅雀臺上的銅雀妓。另兩首是張正見和荀仲舉的同名詩《銅雀臺》,雖然這兩首詩從詩名上看表現(xiàn)的對象是作為物的銅雀臺,但是閱讀詩句便會發(fā)現(xiàn),“人疏瑤席冷,曲罷穗帷空??上陮⒈M,俱盡望陵中”“淚逐梁塵下,心隨團扇捐。誰堪三五夜,空對月光圓”,詩中哪一句不是對銅雀妓的悲嘆呢?因此,從這幾首銅雀主題詩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文人對銅雀文化的解讀和建構(gòu)實現(xiàn)了由之前對銅雀臺“物”的表現(xiàn)向銅雀妓“人”的表現(xiàn)的轉(zhuǎn)型。

      在南北朝時期其他詩人的筆下,銅雀文化及代表這一文化的一些典型意象也在不斷被使用,其中庾信《擬詠懷》“徒勞銅雀妓,遙望西陵松”,是通過對銅雀妓的描寫,來表達詩人的懷古之情。但是,銅雀文化及意象被用以表達其他主題時,較多使用銅雀臺和銅雀這兩種“物”本身,如鮑照《有變行路難》“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吳均《贈別新林》“但令寸心是,何須銅雀臺”等。

      (二) 傳遞悲情型銅雀文化符號的構(gòu)建——意象體系

      每一種文化都必須轉(zhuǎn)化為一定的符號才能得到表達和傳遞,銅雀文化也有它自己特有的文化符號。這種符號類似于中國古典詩歌理論中的“意象”概念,表現(xiàn)一種文化的意象不是單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體系來共同完成對這種文化的表達。這一體系主要由空間意象、時間意象、自然意象、器物意象構(gòu)成。

      1.銅雀文化的空間意象

      南北朝時期銅雀詩所體現(xiàn)出的銅雀文化的空間意象,是由銅雀文化涉及的建筑及所形成的空間所構(gòu)成,主要有銅雀臺(高臺、歌舞臺)和西陵(墓田)。

      銅雀臺這一意象不僅指作為建筑的物,這也是銅雀妓所有悲慘生活的發(fā)生地,同時它更是一處表現(xiàn)銅雀妓愁緒以及悲慘生活的象征物。如“凄涼銅雀晚,搖落墓田通”“高臺秋色晚,直望已凄然”“雀臺三五日,歌吹似佳期”“徒登歌舞臺,終成螻蟻郭”等。在詩人的筆下,銅雀臺這一意象不再是昔日的宴飲歌舞之地,而是變成了與銅雀妓的遭遇和情感息息相關(guān)的物象。它可以是銅雀妓嘆今惜往抒發(fā)哀情的寄情物,亦可以是她們悲慘人生的見證。借助這個意象,詩人們將銅雀妓的幽怨不著痕跡地一一帶出,令人回味無窮,獲得雋永的審美感受。

      西陵這一空間意象指的是曹操在遺令中所說的自己死后的墓葬之處,它在南北朝的銅雀詩中不單指曹操墓園本身,更多的則是表達這處埋葬著一代梟雄的土堆本身仍然帶著強大的力量在控制著活著的銅雀妓們。西陵這一物象仿佛“人化”了,具有了強大的權(quán)力,導致銅雀妓們無盡的悲慘生活。如“可惜年將淚,俱盡望陵中”,“郁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定對西陵晚,松風飄素帷”,“望陵歌對酒,向帳舞空城”,“何言留客袂,翻掩望陵悲”。

      2.銅雀文化的時間意象

      在南北朝詩歌中表現(xiàn)銅雀文化的時間意象主要有夜(日暮、晚、月夜、清夜、落日)和秋。

      “秋”這一意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早已有之,并且隨處可見。屈原、宋玉通過“秋”這一意象寄托了文人悲情傷感的情感,開啟悲秋之源。在南北朝的銅雀詩中,秋這一意象成為表現(xiàn)銅雀妓青春消逝、生命衰頹的形象表征。為了凸顯這層含義,詩人們一般選取“秋風木葉落”這樣的景象來表現(xiàn)。而日暮、夜的意象則主要偏重于渲染氣氛,烘托怨情,如“誰堪三五夜,空對月光圓”“定對西陵晚,松風飄素帷”“曲終相顧起,日暮松柏聲”“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落日高城上,余光入繐帷。寂寂深松晚,寧知琴瑟悲”。

      總體來說,南北朝時期的銅雀主題詩采用“秋”和“夜”的時間意象,主要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凸顯銅雀妓的悲怨愁情,但是,這一時期并沒有形成獨特的銅雀主題的時間意象。

      3.銅雀文化的自然意象

      在南北朝詩歌中表現(xiàn)銅雀文化的自然意象主要有西陵樹和松風(松吟、松柏聲)。

      西陵樹在南北朝及以后的銅雀詩中是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它本來指曹操死后所葬之西陵的墓園樹,但是在銅雀詩中卻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銅雀妓們在銅雀臺上日日遙望的對象,它和西陵是死后曹操的表征物,雖然它們是無聲的,但是它們仿佛又具有無盡的權(quán)力,就是這些“物”生生地折磨著銅雀妓們,讓她們在臺上虛度終老。如“郁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徒勞銅雀妓,遙望西陵松”。

      松風(松吟、松柏聲)也是南北朝時期銅雀詩表現(xiàn)銅雀文化的主要自然意象,如“云慘當歌日,松吟欲舞風”“況復(fù)歸風便,松聲入斷弦”“定對西陵晚,松風飄素帷”“曲終相顧起,日暮松柏聲”“寂寂深松晚,寧知琴瑟悲”。這里的松或柏仍然是指西陵上郁郁蔥蔥的墓園樹,但和西陵樹的意象不一樣,松風(松吟、松柏聲)意象是自然意象中的聲音意象,松風肅殺,在夜晚,西陵樹看不見了,唯有聽見西陵松柏發(fā)出的嗚咽聲,站在銅雀臺上感受到西陵吹過來的陣陣松風。這一意象更加生動地展示了銅雀妓的傷感。

      4.銅雀文化的器物意象

      在南北朝詩歌中表現(xiàn)銅雀文化的器物意象主要有穗?。ㄡ♂?、素帷、闌幕等)。這類意象來源于曹操《遺令》:“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于臺堂上安六尺床,施穗帳,朝晡上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10]182從此之后,穗帳成了銅雀文化的主要意象,如“曲罷穗帷空”“余光入穗帷”“穗帷飄中搟”“飄飄帷幔輕”“松風飄素帷”“孤燭映闌幕”,等等。

      在南北朝時期,表現(xiàn)銅雀文化的器物意象還有琴瑟、團扇、玉座等。如“況復(fù)歸風便,松聲入斷弦”“危弦斷更接,心傷于此時”“秋風木葉落,蕭瑟管弦清”,“淚逐粱塵下,心隨團扇捐”,“玉座猶寂寞,況乃妾身輕”,等等。

      南北朝時期的詩人為后代銅雀文化確立的典型意象使銅雀文化定型,但是,這些意象是通過體系化的方式得以體現(xiàn)銅雀文化的,也就是說,需要將銅雀文化的多種意象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才能更有效地傳遞銅雀文化的內(nèi)涵。

      (三) 悲情型銅雀文化主題的形成

      銅雀文化在曹操修建銅雀臺時所構(gòu)建的以及魏晉文人雅士解讀和重構(gòu)的銅雀文化,其內(nèi)涵主要為巍峨的建筑和曹操的文治武功,總體來說呈現(xiàn)出昂揚向上的宏偉氣勢。如三曹父子和陸云的《登臺賦》、左思的《魏都賦》、陸機《吊魏武帝文》中所表現(xiàn)的宏偉的銅雀文化。但是,南北朝時期,這種宏偉的銅雀文化并沒有繼續(xù)延續(xù),而是轉(zhuǎn)向了另一面,形成了悲情型的銅雀文化主題。這一時期,悲情型的銅雀文化在詩歌中主要表現(xiàn)在悲妓和傷懷兩個方面。

      銅雀詩的悲妓主題是在南北朝時期確立的。西晉時期,陸機作《吊魏武帝文》,文中表達了對銅雀妓的哀嘆,這種悲嘆銅雀妓的基調(diào)成為南北朝時期銅雀文化的典型主題,其文曰:“徽清弦而獨奏,薦脯糒而誰嘗。悼繐帳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登雀臺而群悲,佇美目其何望?!保?]118南北朝時期,銅雀文化的悲妓主題在詩歌中表達最為充分?!胺冀笕緶I跡,嬋娟空復(fù)情”和“寂寂深松晚,寧知琴瑟悲”道出了銅雀妓無窮的悲哀與寂寞,她們?yōu)橹鹞璧氖羌偶诺奈髁陿?,是無聲的墓冢?!拔O覕喔樱膫诖藭r”“淚逐梁塵下,心隨團扇捐”“可惜年將盡,俱盡望陵中”,通過這些詩句,詩人描述了銅雀妓在銅雀臺上無盡的悲怨生活,她們?nèi)諒?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地在傷心流淚中眼望西陵,無心彈琴起舞,青春年華在悲傷中逐漸消逝。這些銅雀妓的所有生命價值,僅在于為已成西陵冢的曹操而舞而活,她們的遭遇遠比宮怨詩中幽怨的后宮女子凄慘。因此,銅雀妓值得被人回憶、同情與悲嘆,其蘊含的悲怨主題更具有感人的深度與力度。

      南北朝的銅雀詩不但書寫了銅雀妓的寂寞、悲哀、無奈,也抒發(fā)了她們對曹操的懷念。她們的舞蹈、歌吹、琴瑟是實現(xiàn)她們?nèi)松鷥r值的手段,當年能為帝王表演是她們生命中值得懷念的日子,可是現(xiàn)在帝王已去,再也沒有誰來欣賞她們的才藝與美貌,只能“望陵歌對酒,向帳舞空城”“可惜年將淚,俱盡望陵中”,而詩人也對銅雀妓的有才無人賞,空對西陵舞的悲慘命運表達了深深感嘆。江淹的《銅雀妓》在南北朝時期的銅雀詩中獨樹一幟,除了表達當時銅雀文化的悲妓主題外,還進一步表達了對英雄已去、時間流逝的感嘆,確立了銅雀文化的懷古主題,也為唐代及以后銅雀詩的懷古詠史主題奠定了基調(diào)。“徒登歌舞臺,終成螻蟻窟”,則顯現(xiàn)出人在時間面前的無奈和渺小。

      綜上所述,銅雀文化肇始于曹操修建巍峨的銅雀臺,在該建筑上體現(xiàn)了曹操的文治武功,這是銅雀文化的最初含義。魏晉時期,文人雅士在解讀和重構(gòu)銅雀文化時主要采用賦這種文體來表現(xiàn),其解讀和重構(gòu)和曹操本意相吻合。曹操在臨終之時寫下《遺志》,為銅雀文化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nèi)涵,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們在解讀銅雀文化時從巍峨的銅雀臺和曹操的文治武功轉(zhuǎn)向了銅雀妓,實現(xiàn)了銅雀文化“物本位”向“人本位”的轉(zhuǎn)型,在這一轉(zhuǎn)型中,確立了銅雀文化在南北朝的悲怨主題,構(gòu)建并形成了表現(xiàn)銅雀文化的一些典型意象系統(tǒng)。這一時期江淹的《銅雀妓》開創(chuàng)了后世銅雀主題“詠史懷古”的先河。

      參考文獻:

      [1][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魏]曹丕.三曹集·魏文帝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2.

      [3][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5.

      [4][唐]歐陽詢.藝文類聚[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魏]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3.

      [7][晉]陸機.陸機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9][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夏傳才.曹操集校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劉小兵〕

      中圖分類號:I2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5261(2016)02-0127-05

      收稿日期:2015-06-28

      基金項目: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BZW057)

      作者簡介:劉術(shù)(1981―),男,四川宜漢人,講師,碩士。

      兴海县| 合川市| 阿尔山市| 潮安县| 海阳市| 建湖县| 闸北区| 兴义市| 吴桥县| 泸水县| 连江县| 昭平县| 乳山市| 高阳县| 永福县| 汉寿县| 寿光市| 吴忠市| 驻马店市| 伊宁市| 长海县| 永安市| 岳普湖县| 阳新县| 张掖市| 通榆县| 广东省| 阆中市| 荆州市| 隆昌县| 陆良县| 新野县| 江安县| 滕州市| 宝丰县| 龙陵县| 浦县| 天全县| 开封市| 焦作市| 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