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
(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學部,北京 100024)
?
陽明學的特點
周月亮
(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學部,北京 100024)
摘要:陽明學講求功夫上身,以突破口耳之學缺乏行動力的局限。只有把良知化成良能,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機發(fā)用。因此,誠意先于格物,親民重于新民,每時每刻都得柔心,訓練自己的感覺。能力在感覺,意義在感覺。
關鍵詞:意術;柔心;親民;誠意;陽明學
一、良知是心學的本旨
陽明學以良知為宗,王陽明一生說良知隨機發(fā)用,時而偏天理,時而偏感應,時而偏無,時而偏有??傮w上不妨這樣理解:良知是明鏡,這個明鏡是有自性的,其自性可以示現(xiàn)為無,卻能顯現(xiàn)萬有。這鏡子的光源不在外頭,在心本體。所謂心學,就是以心為體、以心為用的意術。王陽明說:良知良能本一體也。“知良能,是良知;能良知,是良能。此知行合一之本旨也?!?見束景南《王陽明散佚語錄輯補》。
良知、良能互根互動,好像陰陽魚合成的太極圖,且不是靜態(tài)的平面圖,而是窩輪狀的,動靜一體、彼此難辨的。良能是本能、良知是本知,人們忘了“本”,所以被各種習性牽纏遮蔽。致良知的意術的基本功是:靜坐收放心,克各種私心雜念,這叫做“慎獨”。良知就是獨知時,靜下來能夠見“體”,動起來能夠見“用”,靜如站樁,動如打拳。純真的良知是覺悟性,不關乎思想、利益的直覺,沒有附著物的知覺性。束景南《王陽明散佚語錄輯補》:“佛氏本來面目,即吾圣人所謂良知。功夫本體大略相似,只佛氏有個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不同。佛氏外人倫,遺物理,固不得謂之明心?!比绻茉谌藗愇锢砩献C得“本來面目”,就是致良知功夫了。王陽明比佛氏還更堅持不二法門。
良知是體、用、相三位一體的,一即三、三即一。束景南《王陽明散佚語錄輯補》:“蓋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矣。欲見此道,須從此心上體驗始得?!庇终f:“心不可以動靜分,體用,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謂靜可見體,動可見用,則得。精神言動,大率以收斂為主,發(fā)散是不得已?!闭l能真正地心領神會,誰就功夫上身了。面對滔滔洶洶的流氓行徑大行其道,王陽明不得已在“用”上發(fā)散良知的語義。道德化的解釋:良知是知良的意思,知道“是是非非”“善善惡惡”,這是淺而言之。深而言之是超道德的,是與天通、與天理通。這一通天的意思就是后來他四句教的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天人合一是天心合一。束景南《王陽明散佚語錄輯補》:“此學如立在空中,四面皆無依靠,萬事不容染著,色色信地本來,不容一毫增減,若涉些安排,著些意思,便不是合一功夫?!薄爸抢碇`處,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就其稟賦處說便謂之性。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無不敬其兄,只是這個靈。能不為私欲遮隔,充拓得盡,便完完是他本體。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將跌于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見王陽明《傳習錄》。
良知是意義通道,它本身必須虛靈才“通”,不通不是道。通了就“心意知事,總是一事”。只有誠才能虛靈不昧。
良知是生命本源性的知覺,所謂“不慮而知”就是強調其本源性,這個本源性是說人人先天共有,從這個意義上說是“現(xiàn)成”的,但是如同命能夠丟,良知也能丟。命丟了找不回來,良知丟了可以找回來,只能從自身找不能從外頭找。所謂丟往往是被別的活埋了。用減法,把壓著良知的去掉,良知就顯現(xiàn)出來了。靜坐養(yǎng)心的功夫意義在于此?;蛘哂脭U充法:讓善根仁心義端充滿你的生命感覺。良知本身“無知無覺”,同時又“無不知”“無不覺”;良知既“虛寂”,又“明覺”。這個本無知又無知無不知,合起來才是“本然之良知”。為什么?或曰何以可能?王陽明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見王明陽《傳習錄》卷下,第277 條。心之本體實是“無體”,必須通過天地萬物感應來呈現(xiàn)其“體”。這是儒者“萬物一體”觀的極致,因為“無(知)”才能“一”(萬物的共性在太虛中一致——作者注);只有“無不(知)”才能“體”(良知與萬物同感共應——作者注)。真正的心學功夫在“感應之幾”上。
王陽明反復勾勒過這個功夫次第:心之本體是至善的,惡是失本體,在心體上無法作“去惡”工夫;心體一旦發(fā)動,就不能無善,于此處才能用功,用了實功便能誠意;意既誠,“則其本體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誠意,功夫到誠意,始有著落處”*同上書,第317條。。但是怎樣才能“誠意”呢?這就需要“致知”,知一念善便“去好善”,知一念惡便“去惡惡”,致知功夫的核心在“為善去惡”;為善去惡即心學之格物。在心學這里,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本是一貫”、首尾相銜、圓如太極。誠意以下是具體功夫,格物致知“即誠意之事”,正心是通過誠意功夫所達到的境界,所以說“正心是未發(fā)邊,心正則中”*見王明陽《傳習錄》卷上,第88條。,“常要鑒空衡平,這便是未發(fā)之中”*同上書,第119條。。功夫不在本體上做,只能在感應上去做。做到“鑒空衡平”就無不知了。這叫做“即用求體”。哲學就是明白學,以此。如同生生之謂易之大易本身,是我們不能增減一毫的,但可以從簡易、交易、變易、不易等等體現(xiàn)出“易”道來。心學是心易、心藝,感覺化的思想、哲學化的藝術。因此,它才是檢驗是非的標準。王陽明接著說:“這些子看得透徹,隨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偽,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便非。如佛家說的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边€有,“先生曰:‘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真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同上?!斑@里一覺”揭示了良知是覺悟性這一本質。致良知應該是我們人生的總綱,只有綱舉才能目張。
二、柔心是致良知之路
王陽明摸索出來致良知之路,是要讓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純真地帶,從外在的觀念之網(wǎng)中解放出來。對于不研究天文、地理,只關注人性的中古人文觀念來說,關于人性的定義是這觀念之網(wǎng)的“綱”。然而關于人性的定義也只是短暫的士民協(xié)議。誰壟斷了制定話語的權力,誰就是那個時期的真理發(fā)射者。真理是人說的,而人是能夠說出任何“真理”的。沒有人愿意承認自己只是在鑄造偏見,于是人類意識的萬花筒便成為各種打扮成真理模樣的偏見方陣的集合體。所以,心學要求復歸心本體以擺脫假相,回到純真,還我清白。王陽明將“心”論證為先驗的直覺,既獨立于實用,也獨立于道德,因此能夠讓人走出“意必固我”的洞穴、走出聞見道理加給你的井蛙之見,這才能日新日日新地“自力更生”。你的“自性”能夠成為“心王”,你就成功了。心學是把理性快樂化的感性學、身心學、成功學。心學近事遠看、遠事近看,高度隨機,又絕對萬變不離心宗,從而真誠地沿著大道中行而進。
要想活出本真的人之味,就必須從沉淪的泥淖中超拔出來,去蔽解縛,明心見性,恢復自性的自然生機,從而超凡入圣。用擴張良知的方法,即用自我的力量來完成自我,讓生命去照亮生活,而不是用生活剝奪生命,“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見王明陽《傳習錄》。全提向上,不為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丟失“自我”,又不陷入那種束身寡過,一事不為的怯懦小儒的可憐境地;要從心髓入微處痛下自治功夫,既抗拒循規(guī)蹈矩之虛偽,又拒絕龍拿虎擲之欺騙。告別顢頇糊涂、競奔險狡、自私自喜、自暴自棄等等自己活埋自己的活法,不做世俗的奴隸、境遇的奴隸、情欲的奴隸;自力更生,增強自己的善良和能力,當你的善良能夠給你超強能力的時候,你就活出自己來了。
我們痛苦是因為我們無能,人的能力從哪里來?王陽明說是從人人具有的心力來。心無力謂之庸人,而歹徒強盜心力高強卻天良喪盡,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怎樣才能心力強天良盛呢?王陽明說知行合一,靜慮息欲致良知。致良知的人是善良有能的人,是能夠善良出才能的人,是擁有善良之才能的人。靜慮息欲這個辦法的要領是擺脫思維定勢,從而明白活潑地做出個最好來。時至現(xiàn)代社會,心力只是能力的基礎了,能力里面須有更多的技術要素,心態(tài)能左右技術的發(fā)揮使用,鑒空衡平的良知態(tài)能夠讓你超越強橫與脆弱之上,能讓你最謙抑最無畏地圓融起來。
如果說文學是心軟學,那么心學是柔心學。這個柔是中氣充實內力彌漫之柔,可以以柔克剛的柔,不是軟弱無力之柔。天下之至柔能攻天下之至剛。太極就是太虛,良知就是太虛。如果活得太實坨了、不透氣了,全然不知道“意義在虛”的道理,就不能靈,就不能柔。不能柔活虛靈,就不能擔當人性最大的可能性。老子教孔子柔克剛,王陽明的致良知教給世人的是柔心成真人:仁人以明心、愛仁而見性。
三、親民是大學之道的原點
《大學》的第一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朱注版本則為“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這里,“在”相當于英語動詞to be,訓為“是”就走了名詞思維、邏輯、名理的路,訓為“在”則堅持了存在的立場、走動詞思維、親在體驗的路。漢儒和清代的樸學走的是前一條路,宋明儒學走的是后一條路。這里說的是大方向不單是解這一個字。在同一條路上,陽明心學與朱熹理學的分野在于,王陽明直承孟子重仁重心,向內轉、誠意正心,然后“十字打開”(陸象山語),用浩然之氣頂天立地。朱熹其實是荀子風格的,重禮重理,承認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理,必須格物致知找到這個理,才是窮理盡性。也可以說心學走德性之路,理學走知性之路?!坝H民”突出的是德性,“新民”突出的是知性。
王陽明認為,新民是“使民根本轉變一新”,這個意思與治國平天下銜接不上。親民是“以民為親”,親民側重仁政的意涵,新民側重教化的意涵。王陽明的主要理由是親民領起了后面治國平天下、安百姓的文脈。王陽明列舉了一系列后文講親民一線的話,并舉《尚書》的旁證,確定此處就該是“在親民”。而且發(fā)揮說“親之即仁之也”*同上。,意味著這樣才是孔子以仁為本的根本精神。而且“親民”之仁政自然含有教養(yǎng)民眾的意思,而“新民”不能出仁政教化的全意,所以“便覺偏了”。
儒者言仁以親親為大,只有“在親民”才能行仁義施仁政?!坝H民”是仁這一人性之根本元素的直接體現(xiàn),又可以把仁直接落實到行上,所以大學之道斷斷然在親民。說新民,犯了焦點錯誤。其實,“親”是誠意一系的,“新”是格物一系的。經典文本如果是“在親民”則自然首重誠意,就能從“根”上修了;如果是“在新民”則鎮(zhèn)日格物逐物,走上追求新知識的路,則易入道德不修、心體破碎之歧途。
大學之道是培養(yǎng)大人、修理小人的人格教育學,是君主庶人一律要遵奉的倫理學,也是學為大人君子的人生哲學。圣人之道,以大為歸,孔子稱堯、舜、禹“巍巍”。還有“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達巷黨人贊孔子:“大哉!孔子?!泵献拥拿裕骸俺鋵嵍泄廨x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狈谴蟛怀墒ト艘?。圣人也叫大人,大到與天地相似。
四、誠意是格物致知的起點
徐愛提出格物之物就是“事”,王陽明很少直接贊許學生的理解,這次例外說了個“然”——然而牟宗三說用事定義物,“狹”了。因為還有江河湖海以及江河湖海一般的、不是從心上來的物呢。這是一個心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身心與科學的關系問題。這些不在王陽明的視域內,他只在倫理美學范圍,沒有到科學世界。在美學范圍,他的思想是積極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边@四句是他的貢獻,人們稱之為“四句理”,仔細參詳雖然都用了“是”字,但不是抽象到符號狀態(tài)的定義句或判斷句式,因為相關項都是活的,尤其是“意之所在便是物”更是意向性的。王陽明的意圖是把身心知意物的關系引導到意―誠就是理這條軌道上來。在意和物的關系上,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意決定事物的性質和變化的方向。物不是別的,只是意之所在。意與物的關系是反射性關系,譬如心中無花便眼中無花,因此才“不誠無物”,包括事親、事君。真誠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誠意是初學的抓手、起腳的功夫,同時,格物的目的不是博學多聞,而是為了意誠心正。誠意是格物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格物是誠意的手段、訓練過程,格物是誠意的功課。同理,窮理是盡性的功課,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功課,總之,心學是內圣之學,學習、修煉的目的是“學為圣人”。以下核心命題須于此簡要說明:
(一)格物是至善之功
司馬光說格是格殺勿論的格,物來即格之。朱子和宋代的大多數(shù)儒家一樣,主張窮知事物之理為格物,訓格為“至”。朱熹注解《大學》時說:原先解釋格物、致知的傳注亡佚了,我根據(jù)程子的意思做個補注——“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見朱子《大學章句》。王陽明年輕的時候也曾“茍從”,努力這樣格物,面對竹子想明白萬物的道理。不管王陽明能否由此明白萬物之理,都與誠意無關。更何況任何人都不可能明白萬物之理,尤其不可能通過格竹子明白萬物之理。生也有涯、知也無涯,怎么辦?《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朱子說格物致知是起點,王陽明說誠意正心是起點。王陽明的學生王艮比王陽明本人有個更好的概括。王艮說:“格物致知四字本旨,二千年來未有定論?!逼鋵崱案?,如格式之格,即后挈矩之謂”?!瓣亍保鉃槎攘?。致知者,知事有終始也;格物也,知物有本末也。誠意是始,平天下是終;誠意是本,平天下是末?!拔嵘硎莻€矩,天下國家是個方?!薄瓣?,則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身是本,天下國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己”,“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知此即致知矣。用王陽明后來的話說就是:格是正,格物就是致良知以正物;物即心中之念,致良知就是一轉念間、知其孰善孰惡,去其惡,存其善,斯意無不誠。所謂格物是止于至善之功。——這是陽明學的一個提綱。
(二)性是心之體,天是性之原
支配心的是性,決定性的是天?!睹献印けM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這個內在的邏輯由孟子草創(chuàng)(孔子罕言性與天道——作者注),秦漢中斷,魏晉人談玄補上了這方面的探討,宋儒將其吸納到儒學里。王陽明將萬語千言濃縮到心上,主張啥事都從心上說。他從首重誠意處超越朱熹,用陽明后學的一段范疇釋義來勾勒一下心學術語的關系:
道無形體,萬象皆其形體。道無顯晦,人所見有顯晦。以形體而言,天地一物也。以顯晦而言,人心其幾也。所謂心即理也者,以其充塞氤氳而言謂之氣,以其脈絡分明而言謂之理,以其流行賦畀而言謂之命,以其稟受一定而言謂之性,以其物無不由而言謂之道,以其妙用不測而言謂之神,以其凝聚而言謂之精,以其主宰而言謂之心,以其無妄而言謂之誠,以其無所倚著而言謂之中,以其無物可加而言謂之極,以其屈伸消息往來而言謂之易,其實則一而已。……所謂心者,非今一團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靈至明、能作能知者也。此所謂良知也*見《稽山承語》,載《明儒學案》卷25。。
(三)誠意是“意”的靈明
意是心之動,“意之所在便是物”是意將心物貫通,從而心物互動構成意義。“意”是所有問題的“頭腦”,心學是意術——靠“意”建立意義的藝術。念頭功夫、心地法門都聚焦于“意”,是“意”構成意義的在場(直接性、當下性——作者注),意是能指,事是所指。是“意”使事事物物不在心外,意在事親、事君、仁民愛物、視聽言動,等等,這些事便像那支花一樣,因為意的投射而“顏色明白起來”,沒有意的投射,花和心各歸于“寂”(意義沒有建構起來——作者注)。在心外了就對心不存在了,心不誠,這些事的意義就對自己不呈現(xiàn)了(不誠無物)。這也是知行合一的內在理據(jù)。誠意是止于至善的入手功夫,誠意是取消任何中介的意思。
所謂誠意功夫就是意念發(fā)動“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在意念上做功夫是心學基本功?!案瘛本褪恰罢?,格物的過程是正意的過程,所以格物是正心誠意之“事上練”的功夫。孟子說“惟大人惟能格君心之非”,程明道說“正己以格物”,這是正意之主體哲學的理路。王陽明沿著這條進路極而言之——“天理就是明德”,把朱熹的窮理扭到了存天理上。
王陽明的格物就是處理人情事變,一以天理為準,“能”時時處處運用天理就是“明”明德??档抡f在一切事物上運用理性就是啟蒙,也是這個道理。窮理在朱熹那里是領會理性的意思,王陽明把它說成運用理性。王陽明要表達的是康德式的“道德意志自律”。道德是以感情為基礎的,感情是人欲的主要部分,既要道德又要去人欲,的確有個正不正的問題,胡塞爾的“明見性”其實想解決這個自己正自己的問題。海德格爾說的“此在”之在世結構先于自我的意向性結構,差不多是以理提心、“以全其正”。
王陽明說的誠意有似形意拳的化腦子,格物就是入象。王陽明平實,王學后徒便努力跑偏求深,不安于在意識上下“正意”功夫,而去誠其“意根”,意根是佛教術語,意根上加誠意是頭上安頭、多了中介,意不再靈明。
五、天理人欲的要害在于 “中”
天理人欲的關系酷似佛性與人性的關系,佛性不在人性外,天理不在人欲外,關鍵是一念之轉。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是一個圓內的陰陽魚單看哪一邊先動了。天理人欲如同陰陽互相依存又彼此消長,合成人這個太極,就像煩惱與菩提彼此消長合成人這個有情。胡五峰《知言》:“天理人欲同體而異用,同行而異情?!蹦沧谌忉專和w是同一事體,不是同一本體;異用是異其表現(xiàn)之用,非體用之用。
道心猶如佛教的真心、真如、自性、佛性。人心猶如佛教的心法(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就日常表現(xiàn)而言,人們只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的受想行識,不知道受想行識是自性的作用,同樣的道理,人們只知道人心的百般求索、千般挑剔,不知道人心的運作是道心的表法。道心其實是心本體,孔孟曰“仁”,王陽明后來稱良知。它失其正、被欲望遮蔽就出現(xiàn)了私心(人心)。
王陽明的精一之訓的大旨首先是指心即性,即天理、道心。其次是說即使雜了人,偽有了所謂人心,也依然是一個心,不堅持這一點就復歸不了真心、道心,就陷入“二心”“三心”的支離陷阱,就再也難出離苦海了。第三,人心、道心是一不是二,猶如煩惱即菩提,天理也即人欲,人欲一轉就是天理,沒有一個命令人欲的天理在。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內部的純雜、正偏的關系,不是兩個東西之間的關系?!独銍澜洝罚赫嫘牟辉趦?、不在外、不在中間。它無所不在。巴門尼德說“存在是一”。
王陽明說:“義理無定在,無窮盡。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比绻蚜x理二字換成易理——“生生之謂易”*見《周易》。之“易道”,意思就顯豁了。生生是說生一回再生一回,沒有終止、沒有無窮。易理通貫天地人,所有的義理都須是合乎易理的。所以義理如易理,無定在、無窮盡。無定在,是說不能著相,不能僵化固執(zhí)地死死地把捉義理,否則就把真理變成了教條。無窮盡,是說真理沒有終結之時。王陽明很動感情地“吾與子言”:不能有點明白就止步不前,再過五十年也不要停止對純粹理性的體悟,因為義理并不是像理學家說的那樣定在那里,它沒有固定的方所,沒有窮盡,沒有到頭的時候,也不會有什么頂峰、終結可言。善也無盡,惡也無盡。至于至善,是永遠不要停止修行的意思。心學是要求永遠重新開始的學習學。
王陽明說:“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倍?,相當于佛教說的“如如不動”。佛說佛性如如不動,王陽明說心體是定,異曲同工?!岸ā笔翘卣髅枋觯蹶柮饔锰炖韥砻枋鲂稳荻?,其實是頭巾氣的。因為一引入天理就虛化了定的特征,王陽明的意思是“定”是像天理一樣不動的定在。動靜是隨境遇變化的狀態(tài),是人與環(huán)境“應酬”時的狀態(tài),做功夫須得明白心體是定的,從理論上堅信動亦定、靜亦定,從修為上應該動時找到定、靜時找到定。動是接物的時候,靜是沒有接物的時候。能夠定了,就達到孟子說的“不動心”了。王陽明還說“樂者心之本體”,“知是心之本體”,樂、定與知不是一個層級。知比樂、定更根本,樂、定是知之用,知是綱,樂、定是目。所以屬“知是心之本體”最有前途,最后導出良知一錘定音。王陽明這樣看待天理,與程伊川、朱熹把天理視為“只存有不活動”的“只是理”迥然不同。清代的戴震講理從條理講,用理則克服人們把自己的意見說成天理的習慣。王陽明則從功夫講,要用定將誠意、存養(yǎng)、省察一以貫之。王陽明是入的、是信仰,戴震是出的、是邏輯。
《壇經》這樣講獲得定的方法:“汝但心如空虛,不住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本褪且竽阕源嫘娜缈仗撍频?,可是也不著空見,不要有一個空虛的見在心里。你能如此應用無礙——事來順應,事去則凈,也不要想我是凡夫或圣人,也沒有個能見也沒有個所見,也沒有個能空也沒有個所空;你要知道,見明之時,見不是明,見暗之時,見不是暗,見有之時,見不是有,見無之時,見不是無;性也如如,相也如如——能這樣,則時時都在定中(保持“意”的空明、虛靈、靈明——作者注):
學生問:“伊川謂:‘不當于喜怒哀樂未發(fā)之前求中?!悠絽s教學者看未發(fā)之前氣象。何如?”王陽明說:“皆是也。伊川恐人于未發(fā)前討個中,把中做一物看,如吾向所謂認氣定時做中,故令只于涵養(yǎng)省察上用功。延平恐人未便有下手處,故令人時時刻刻求末發(fā)前氣象,使人正目而視惟此,傾耳而聽惟此,即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工夫。皆古人不得已誘人之言也?!?見王陽明《傳習錄》,第78條。
“中”是種狀態(tài),什么狀態(tài)呢?王陽明在《傳習錄》第29條反對過一種傾向:就是把“氣定”當做“中”(“吾向所謂”)。氣定,是功夫,小而言之,射擊、射箭之類氣不定射不中。大而言之,從練氣定入手,常常保持氣定神閑,就可以避免許多窩囊、瑣碎和莽撞。但是氣定不是中。中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有時候為了讓學生明白,王陽明直接說中是天理。他常講“于涵養(yǎng)省察上用功”才能克己復理。
王陽明最后說這都是引導人的辦法,真正的未發(fā)之中的功夫不是空口說的,真正的中正氣象、境界是自己心性與天道通而為一了,不是靠理性而是靠感性接通天道,因為感性是生命性的,這個“支點”的轉換極有戰(zhàn)略意義,是可以通向后現(xiàn)代信息文明之“體驗出意義”的。
(責任編校:李亞平)
中圖分類號:B24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49X(2016)04-0030-06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4.006
Features of Yangmingism
ZHOU Yue-liang
(Faculty of Art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Yangmingism emphasizes on action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second-hand knowledge. Only by turning it to action can knowledge be useful in everyday life. Therefore, sincerity goes before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 welf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update to consciousnes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be kind all the time and train one’s own senses. Ability lies in sense, and meaning resides in sense.
Key Words:Yishu; Rouxin; welfare; sincerity; Yangming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