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華
(衡陽晚報,湖南 衡陽 421001)
變中顯奇文風新
——淺談民生新聞的創(chuàng)新意識
□胡亞華
(衡陽晚報,湖南衡陽421001)
新聞貴在“新”與“深”。新鮮、深刻,是一篇好新聞的兩大基本要素。民生新聞這一新生事物,其核心定位是以民本思想為基點,從平民視角來關注普通百姓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提供基于生活資訊等方面的服務。它是多視角和創(chuàng)新性的一種新聞傳播形式,愈來愈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今天,怎樣將民生新聞寫活寫美,最關鍵的就是記者必須具備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著力唱好題材、視角、方式及語言創(chuàng)新的“重頭戲”,讓民生新聞既有思想高度、洋溢著時代氣息,又親民近民“接地氣”,讀者樂于閱讀,成為受眾喜愛,充滿正能量的精神食糧。
題材,是新聞宣傳的基石,在一篇稿件中起著關鍵作用。報道題材的新鮮之處,體現在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的,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社會影響較大,人無我有的“獨家事實”上,需要記者用一雙時代的哲學慧眼,及時捕捉、快捷發(fā)現、精準判定、深入發(fā)掘,抓住那一條條又大又鮮的“新聞活魚”。
記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發(fā)現力,即新聞敏感。發(fā)現力是記者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它要求記者上接“天線”,心裝總政策,熟知中央精神,同時下接“地氣”,摸透百姓的思想脈搏,用一雙知微見著、明察秋毫的新聞慧眼,善于從紛繁復雜的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中,發(fā)掘最鮮活、最典型、最有新聞價值的新聞題材,啟迪揭示隱藏在社會表象背后的本質和趨勢,讓受眾得到明確認知和哲理。
去年夏天,筆者在探尋“衡陽最美古樹”時,獲悉衡南縣松江鎮(zhèn)千年古樹面臨水淹困境,大洲島上千年“鎮(zhèn)島古樟”急需一個“新家”,千年古樟如何抵御洪水侵襲?是移是留?足以吊起讀者的胃口,如何替古樹新建防水“寢宮”,無疑是一個全新的新聞題材。
筆者很快寫成了一篇題為《大洲島上千年“鎮(zhèn)島古樟”急需一個“新家”》的報道,圖文并茂地發(fā)表在2015年5月26日《衡陽晚報》七版頭條上。同時,緊跟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進行追蹤連續(xù)報道。《衡陽晚報》還辟出救樹熱線,實行紙質媒體與網絡媒介聯動、社會公眾直接參與護綠保樹這一事件之中,推動了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全國各地林業(yè)專家相繼奔向大洲島;中國園林網、瀟湘晨報等媒體紛紛轉發(fā)古樟被淹困境;《衡陽晚報》通過救樹熱線,廣泛征集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引發(fā)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強烈共鳴,在國家、省、市、縣林業(yè)專家反復論證指導下,歷時近3個月,通過就地砌筑擋水墻等辦法,千年古樟最終有了一個“安樂窩”得以就地保存。
一株千年古樟的宣傳,遠遠超越了對它本身的救護,它傳遞著黨的“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傳遞著保護生態(tài)文明和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家國情懷。此稿因其全新獨特的題材和良好的社會宣傳效果,獲2015年度湖南省市州報好新聞獎一等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即便同一新聞事實,因為作者的新聞視角不同,顯現的宣傳效果也大不一樣,因此,運用多元化角度透視新聞故事背后的故事,是創(chuàng)新民生新聞的關鍵所在。采寫民生新聞,亟須選取多元化的嶄新視角,進行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善于講述新聞故事背后的故事,善于揭示隱藏在紛繁復雜社會表象背后的本質和趨勢,善于挖掘新聞事件背后蘊含的豐富時代內涵的價值取向,既從百姓的視野,彰顯人本關懷,又從思想高度,弘揚時代新風,這既是民生新聞的基本點,也代表著民生新聞求新思變的發(fā)展方向?!逗怅柾韴蟆?016年4月25日發(fā)表的《一場車禍發(fā)生后的寬容與擔當》就是運用新視角,采寫民生新聞的一個成功范例。
2016年4月21日7時40分,衡陽市西湖公園旁發(fā)生了一起小車禍,肇事司機并沒有一走了之,而是主動擔責,堅持開車送老人去醫(yī)院檢查,并特地印發(fā)“尋人啟事”為老人四處“尋親”;被撞老人大度包容,千方百計為肇事方節(jié)省開支,始終不肯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
記者敏感地察覺到這場“小車禍,大感動”典型事件的新聞價值,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分析、探索這一新聞故事背后的故事,從車禍傷者救治的細節(jié)著筆,將肇事者勇于擔當與受害者的友善包容的故事情節(jié)娓娓道來,并以反彈琵琶,換位思考的全新角度,展現了小車禍事件背后蕩漾著的責任與擔當、理解與包容、愛心與善意,在“不同尋?!钡年P系中,揭示出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為友善的嶄新人際關系和人心向善帶來的平凡感動,讓友善的力量得到了最生動的完美體現。
稿件刊發(fā)后,引起《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湖南日報》等中央、省級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先后派記者來衡陽采訪這樁當事雙方相互寬讓的“暖心事”,小車禍撞出的“大感動”,經《人民日報》發(fā)表和客戶端推出后,引來眾多網友點贊。
報道形式是服從并服務于新聞內容的載體。精準運用和不斷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往往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是寫好寫活寫美民生新聞的重要一環(huán)。
數據是知識經濟時代重要生產要素,運用大數據是領導機關、社會各階層和廣大民眾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時代進行決策的新型元素,也是讀者了解社會宏觀層面和社會現象的一個窗口。媒體近年來依靠信息技術,借助統(tǒng)計出來的大數據,作為民生新聞表現形式,已成為一種新趨勢;媒體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將民眾個別分散的行為進行歸納匯總,配以簡圖及精彩的文字點評,揭示出某一社會現象背后的規(guī)律,它比語言更具說服力。這種大數據,既可為領導機關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又可為經營者提供市場導向和經營方略,更為廣大讀者了解社會現象提供了直觀形象、可供分析的參考數據。
2015年以來,《衡陽晚報》新辟了“大數據”專欄,運用百姓衣食住行等生活狀態(tài),大膽利用多部門數據庫,比如人口信息、交通信息、住房信息、水文信息及氣象信息等等,揭示衡陽人的年節(jié)遷徙路線、出行方式,常住人口、男女比例及罕見水文天氣變化等,通過對這些數據、圖表進行分析、預測,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地反映相關民生問題。
2016年3月11日《衡陽晚報》刊發(fā)《春運40天衡陽超千萬人次出行相當于希臘全國集體搬了一次家》的報道,通過圖表數據等形式,圖文并茂,客觀而深刻地揭示了今春衡陽火車站外出務工人員減少,以及“春運潮”漸顯頹勢的深層次原因,此文經衡陽全搜索網站客戶端推出后,3小時點擊率就達5萬余人次。
語言作為表述新聞內容的工具,是寫活寫美新聞的重要因素,采寫好民生新聞,同樣要求語言生動、形象、精準,富有特色,尤其要盡量多采用一些帶有汗?jié)n味,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勞動群眾的語言,讓新聞具有如臨其境,“色香味型,呼之欲出”的現場感,具有讓人浮想聯翩、寓意悠長的意境美。
筆者從事氣象報道長達15年,發(fā)現氣象報道數字單調枯燥,且經常報道,極易落入俗套。如何將讀者十分關心的氣象報道寫得有新意、有特色,吸人眼球,讀者樂看不厭?
2016年3月初,衡陽經歷了一場“三月飄雪花,一周過四季”罕見的奇趣天氣現象。筆者精巧布局,靈活運用風、雪、雷、雨等氣象元素,形散意聚的散文筆調,寫成了一篇《三月飄雪花一周過四季》的稿件(2016年3月11日《衡陽晚報》6版),不僅融入了豐富的氣象信息,還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氣象報道變得生動傳神,風趣幽默。文章開篇,筆者運用白描手法,生動形象地將一位菜販對“三月飄雪”的直觀感受呈現在讀者面前,生動傳神地再現了“四天連降24℃,一周歷經春夏秋冬的過程,與此同時,請氣象專家就這一奇趣天氣現象進行了科學解釋。稿件刊發(fā)后,不少讀者紛紛點贊:“不僅獲取了大量氣象信息,還看到了新聞的美學價值。”■
(本欄編輯: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