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qū)調整種植結構防范除草劑藥害風險技術指導意見:科學布局 合理減量
多年來,東北部分地區(qū)玉米生產大量使用長殘留除草劑莠去津或其復配制劑,導致莠去津在土壤中殘留累積,影響后茬作物生長,成為輪作換茬、種植結構調整的關鍵制約因素。為了有效防范莠去津殘留藥害風險,保障種植結構調整順利實施,提出如下技術指導意見。
開展殘留藥害監(jiān)測評估。一是開展除草劑使用調查。二是開展殘留動態(tài)檢測。采用化學分析、生物測定相結合技術手段,檢測種植結構調整區(qū)域土壤中莠去津殘留量,分析其對不同作物可能產生的影響。三是開展藥害風險評估。取所檢測區(qū)域的土壤,在棚室內提前試種下茬替代作物或敏感指示植物,監(jiān)測診斷莠去津殘留,評估預判替代作物藥害風險。
合理選擇莠去津替代品種。在替代品種選擇上:土壤處理,宜選用乙草胺、異丙甲草胺、異丙草胺、二甲戊靈等防除禾本科雜草和唑嘧磺草胺、異噁唑草酮、嗪草酮、特丁津等防除闊葉雜草;莖葉處理,可選用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2,4-D(異辛酯)防除闊葉雜草,或用煙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吡唑草酮防除禾本科雜草及闊葉雜草。
推廣應用莠去津減量技術。一是土壤處理。壤土且土壤墑情好,應采用除草劑標簽推薦劑量進行土壤處理,避免為追求除草效果盲目超量用藥。二是莖葉處理。沙土或土壤墑情差,不宜采用土壤處理,而應在出苗后將莠去津與煙嘧磺隆、硝磺草酮或苯吡唑草酮等混用進行莖葉處理,并將其使用量控制在土壤處理推薦劑量的50%以下。三是添加助劑,以噴液量的0.25%-0.5%,加入甲基化植物油類助劑,可使莠去津莖葉噴霧施藥量降低20%左右。四是藥械選用。應使用噴嘴標準、壓力恒定的施藥機械,均勻施用上述藥劑,保障減量后的除草效果。
科學布局后茬輪作作物。一是最近連續(xù)3年以上施用莠去津及其復配制劑進行土壤處理的玉米地,后茬宜改種青貯玉米或鮮食玉米;最近1-2年的玉米地,后茬可先改種青貯玉米、鮮食玉米、高粱、黍子或糜子。二是前茬作物采用煙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吡唑草酮替代莠去津的地塊,后茬可種植青貯玉米、鮮食玉米、馬鈴薯、春小麥、大豆、水稻等;三是連續(xù)2年采用苯吡唑草酮、硝磺草酮、煙嘧磺隆等與莠去津復配,實施莠去津減量(推薦劑量的50%)的玉米地,后茬可種植除甜菜以外的上述作物。四是前茬作物使用嗪草酮與乙草胺混用除草的地塊,后茬可種植青貯玉米、鮮食玉米、馬鈴薯、大豆、花生等作物。
此外,增施有機肥、播種前充分灌溉、育苗移栽等也是加速莠去津降解、降低后茬作物藥害風險的有效措施。同時,當發(fā)生輕度藥害時,可噴施蕓苔素內酯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緩解藥害。
(來源:農業(yè)部種植業(yè)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