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岳
新年前后,有幾篇文章是關(guān)于計劃的,有讀者留言: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苦了?
釋迦牟尼得出的結(jié)論是對的:人生是苦的。
人生一細想,就是苦的。并不因為作計劃才苦,計劃是讓它不苦,甚至苦盡甘來。
人有別于低等動物,是有時間概念,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有人還加上了來生。
管理時間,是人特有的技能與義務。不浪費時間,就是作計劃。
不作計劃,時間莫名其妙流逝,人要懊悔,正如丟了錢包一樣。
比丟錢包還糟糕,準確地說,是糟糕一萬倍。錢可以掙回來,時間丟了無法彌補。
計劃的核心,都是讓自己更“苦”,無論是學習、鍛煉、工作、節(jié)儉還是節(jié)食。你得克制。
因為人預計得到未來,一些暫時的苦,會有甜的回報。
但是,很多人無法抵御當下的快感,即使知道未來的回報更大。
那個著名的“蛋糕實驗”證明了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能“為未來放棄當下的享樂”:參加試驗的孩子,面對一塊蛋糕,明確得到指示,馬上想吃,可以;但是能等15分鐘,就能得到兩塊蛋糕。
少數(shù)孩子能忍住當下的沖動。在跟蹤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他們確實比較出色。
智商并不是決定因素,為未來克制當下的享樂才是。
卡斯帕羅夫22歲時戰(zhàn)勝卡爾波夫,這個智商極高的人,有一次說到自己的得意之事是:我堅持跑步和騎車,并不停提升自己的記憶能力。這些額外吃的苦,讓他在不利的對局中頑強地將賽事引向漫長的平局,等候?qū)κ殖鲥e。
人生很苦,但可以有計劃地讓它變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