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豫魯
(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論中國石油文學的演變
范豫魯
(西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題材,中國的石油文學經歷了建國初的發(fā)展期、“文革”十年的動蕩期、改革開放之后的重生期。在避免籠統(tǒng)定義石油文學、將石油文學“政治化”的前提下,半個多世紀以來,涌現(xiàn)出一大批有影響的詩歌、散文、影視藝術等作品,記錄了中國社會的變遷,促進了鐵人精神的傳播,引領了石化企業(yè)文化的發(fā)展,豐富了地域文化的內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反映與體現(xiàn)。
關鍵詞:石油文學; 石油人; 石油文化; 鐵人精神
1石油文學概念界定
石油文學,顧名思義,與石油相關的文學作品都屬于這一范疇。石油文學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是一種特殊的文學作品。石油文學所描寫的對象包括石油、石油工人的生活、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等,有詩歌、小說、電影、歌曲、話劇、通訊等不同體裁,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和針對性。
理解石油文學,應當避免以下四個誤區(qū):
第一,石油文學是一個內涵很寬泛的概念,理解石油文學,應避免將這一概念籠統(tǒng)化。王貴在《略談石油文學的內容及特點》一文中將石油文學定義為反映我國石油工業(yè)發(fā)展和石油工人生活的文學作品[1]19。武斌表達了不同看法:“應當由以淺層次過渡到以更深層次的方法來劃分石油文學”[2]76。“石油”是石油文學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但不是唯一。文學作品,不宜畫地為牢,只要它包含有“石油意識”,便可以劃分到石油文學作品類別中。這種突破文學作品的規(guī)定性,從主客體、特征方面理解石油文學的內涵則更加全面和合理。
第二,認識石油文學,要杜絕將石油文學“政治化”。石油工業(yè)的興起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很多人將“石油人”貼上先進的工人階級這一政治化標簽。“石油人”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人存在,有尊嚴、有個性、有自身存在的價值,他們不是固定的統(tǒng)一標準化的模式。石油文學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度曾被作為一種激勵文學、一種政治目標鼓舞大家,間接導致“文化大革命”時期二元對立創(chuàng)作模式的產生。
第三,石油文學并非一成不變,它與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理解石油人的“現(xiàn)代意識”[3]24,是把握當前石油文學作品內涵的必要條件。當今社會,“石油人”隊伍日益壯大,人員素質大大提升,加之先進的技術、現(xiàn)代化的管理,石油人“現(xiàn)代意識”覺醒,他們穿梭在荒野與都市,在蠻荒之地與現(xiàn)代文明的替換中增添了石油文學的多元性。
第四,正確處理石油文化與石油文學的關系,避免將兩者混為一談。石油文化與石油文學是兩種不同的概念,石油文化外延更廣,它以石油作家為中介,不斷地為石油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和母題。而石油文學記錄、還原、補充石油文化,為宣傳、認識石油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石油文學的演變與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之前,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由于長期受封建統(tǒng)治的影響,石油工作者對石油價值認知不清,導致我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等技術嚴重落后于世界其他國家。自1878年臺灣工業(yè)油井出油到1949年,我國石油生產僅12萬噸[4]1,當時的中國是“貧油國”,是國際市場上“洋油”傾銷的對象國。因此,與石油相關聯(lián)的石油文學發(fā)展緩慢,保留下來的石油文學作品很少且類型單一,僅有沈括《夢溪筆談》中最早描寫石油的詩句及玉門油田信天游形式的“石油民歌”等。石油文學真正興起于建國后。本文以大慶石油會戰(zhàn)為主線,以“文革”為界點,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來論述。
2.1第一階段:新中國的成立—1965年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石油工業(yè)作為我國工業(yè)發(fā)展的“血液”被提到日程,當時全國石油職工僅有一萬余人。1952年8月,經黨中央決定,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的軍人被改編為“中國石油師”[5]224。這7 741名軍人放下鋼槍拿起鋼鏟,奔赴荒原戈壁尋找石油,并參與了之后玉門油田、大慶油田、四川油田的會戰(zhàn)。這樣一支久經沙場的作戰(zhàn)部隊成為社會主義石油行業(yè)建設的突擊隊,為石油行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那時,玉門油田作為新中國最大的油田,原油產量高達14萬噸。
伴隨著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一大批的專家、工人、學生從四面八方匯集玉門,詩人李季也在這一隊伍中。李季抵達玉門油田后,任礦黨委宣傳部長。他忘掉自己作家的身份,深入石油工人的生活,與工人交流談心,寫出短詩集《玉門詩抄》、《短詩十七首》、《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禮》以及敘事詩《生活之歌》等作品,這些作品以說唱或陜北民歌的形式真實地反映了石油工人的生活,如《玉門頌》中“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是對玉門石油工人的謳歌;《生活之歌》中對趙明不畏艱辛、廢寢忘食研究新的采油方法的描寫,歌頌了石油人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黑眼睛》中“是不是她也希望多出汽油,還是看中了我的模范獎章”表達了石油人對愛情的渴望;《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禮》向丈量祖國的勘探員、鉆臺上的鉆工、油井旁的采油工人、奔忙的運輸司機致以最崇高的敬禮。除李季外,聞捷也以抒情詩表達了對邊疆石油工人的禮贊:
夜鶯飛向蔚藍的天空,回頭張望另一只夜鶯;
年輕人爬油上塔,從彩霞中望心上的人。
夜鶯還會飛來的,那時候春天第二次來臨,
年輕人也要回來,當他成為一個真正的礦工。[6]19
詩人以“夜鶯”這種象征愛情的鳥兒比喻詩中的青年和姑娘,構思新穎,意境優(yōu)美,描寫細膩。通過姑娘對遠赴石油城的青年的思念,表現(xiàn)了邊疆青年一代為建設祖國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
1960年初,石油部決定加快松遼地區(qū)石油的勘探與開發(fā),大慶石油會戰(zhàn)打響。石油系統(tǒng)廠礦干部、院校組織、國務院人員、解放軍以及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進入東北,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石油會戰(zhàn)。在持續(xù)了三年多的時間里,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探明特大油田面積達800平方公里,提升年產原油達500萬噸。周總理在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閉幕時宣布“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7]
這一時期,石油文學更多地表現(xiàn)為大慶石油文學。大慶石油文學以鐵人精神為核心,創(chuàng)作隊伍中專業(yè)作家、業(yè)余作家、記者交相輝映,詩歌、話劇、通訊、歌曲等各種體裁豐富多彩。詩歌以“軍事詞語”為主要特征,這與大慶石油會戰(zhàn)中石油工人的軍旅背景密不可分,如“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8]150等;由孫維世、石油職工家屬根據(jù)大慶石油會戰(zhàn)的真實情況共同編創(chuàng)的話劇《初升的太陽》,歌頌了大慶石油工人及其家屬破除舊的封建觀念、不畏艱苦、斗志昂揚進行會戰(zhàn)的精神面貌;新華社記者袁木、范榮康撰寫的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首次披露我國大慶油田。隨后發(fā)表的《在崗位上——大慶油田李天照采油井組紀事》,報道了李天照這一先進人物,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大家繼續(xù)奮戰(zhàn);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歌頌了石油工人在設備簡陋、惡劣天氣的條件下依然情緒高昂,干勁沖天,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可能”,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總之,這一階段石油文學作品的突出特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以豪邁為基調的抒情。在這種情感的抒發(fā)中,既表現(xiàn)了石油工人艱苦奮斗、不畏艱險的高尚品質,也表現(xiàn)了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鐵人情懷。這種單純而強烈的情感貫穿這一整個時期。
第二,石油工人在繁忙的工作之外,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其目的在于記錄、豐富日常生活,鼓足干勁、鼓舞士氣,服務油田生產。
第三,盡管這一階段的作品缺乏學術界所謂的“文學性”,淺顯易懂,多以格律詩和敘事詩為主,創(chuàng)作隊伍也比較“業(yè)余”。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種“業(yè)余”的作品就是石油文學的發(fā)源,也是石油文學貼近日常生活這一特質的根源所在。
2.2第二階段: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盡管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人民正常生活難以維持,但石油工業(yè)排除干擾,陸續(xù)展開了江漢、遼河、四川等地區(qū)的石油會戰(zhàn),取得了較大的成功。這一時期原油生產增長速度快,我國躋身于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與石油工業(yè)一派繁榮景象相比,石油文學的發(fā)展卻不盡如人意。1966年8月的八屆十一中全會重申“工業(yè)學大慶”,《人民日報》頭版連續(xù)發(fā)表《學大慶從哪學起?》、《大慶的作風是怎樣養(yǎng)成的?》等長篇通訊。然而由于“四人幫”的破壞和阻撓,這一階段產生了一大批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反映革命本質成為文學審美的基本構成,這種極端的文學理念給現(xiàn)代文學帶來了嚴重危機。
由于彥夫導演的電影《創(chuàng)業(yè)》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電影開篇是一位老工人以命護礦迎接解放,壯烈犧牲。主人公周挺杉是老工人的兒子,隨后子承父業(yè),為了祖國的利益,率領團隊加入到轟轟烈烈的石油會戰(zhàn)中。這是一場艱難的戰(zhàn)斗,專家工作處處長走修正主義道路,總地質師認定中國為“貧油國”,蘇聯(lián)撤走所有的在華專家,同時不再提供技術、資金的支持。加之惡劣的氣候條件、物資的匱乏都在挑戰(zhàn)著該團隊的忍受能力。周挺杉和他的團隊與修正主義斗爭,不懼艱險,跳入油井,用身體攪拌水泥,最終克服井噴,石油源源不斷地流出,實現(xiàn)了大會戰(zhàn)的勝利。這部電影是以王進喜的真實經歷而改編的,以寫實的手法反映了石油工人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歌頌了石油工人戰(zhàn)天斗地、不畏艱險,把黨和國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奉獻精神。
1975年2月11日,《創(chuàng)業(yè)》于全國各大城市公映,反響空前。但是這種情況僅僅維持了三天,電影便因帶有“政治問題”被叫停,原因在于江青因四屆人大組閣失敗而發(fā)泄不滿,并揚言要組織座談,寫文章批判該影片。江青將此影片定義為“為余秋里樹碑、為劉少奇修正主義路線喊冤”,這種莫須有的罪名讓電影《創(chuàng)業(yè)》劇組倍受打擊。鄧小平同志復出主持工作后,編劇張?zhí)烀裆蠒珴蓶|,毛主席批示“此片無大錯”,“四人幫”倒臺后,《創(chuàng)業(yè)》方重新公映。
《創(chuàng)業(yè)》這部電影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由于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自然避免不了這個時期所有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通?。骸叭宋锔叽笕?,毛主席語錄無處不在,動作一板一眼等。全片多次出現(xiàn)“階級斗爭”、“毛主席”、“北京”等詞,這是“文革”中文學作品的一大特點,也是“文革”對文學作品的最大禁錮?!肮I(yè)學大慶”運動中出現(xiàn)的浮夸和冒進傾向,以及后續(xù)將大慶經驗標準化、模式化的應用到各個行業(yè)中,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脫離實際的做法也對石油文學作品產生了影響。《創(chuàng)業(yè)》影片中,當主人公以及他率領的團隊遇到技術問題,當修正主義在會戰(zhàn)中蔓延,當蘇聯(lián)撤走技術專家時,周挺杉都主張學習唯物主義理論以解決現(xiàn)實技術問題,認為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石油一定能開采出來。這樣一味強調主觀能動性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不符合實際,但是《創(chuàng)業(yè)》在這種背景下,描寫人性的復雜、普通人的無奈、個人的情感執(zhí)著,雖有些偏激卻也算是一抹不同的色彩。
偏激地處理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是這一階段石油文學的突出特點。“文化大革命”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從根本上規(guī)定了“石油文學”的如下特征:
第一,以對資產階級實行全面專政為目標,以無產階級的情感贊揚“鐵人”。文學作品中的“我”,不再體現(xiàn)作者本人的意志與情感,而是代表廣大無產階級,突出政治化的群體,政治問題圖解化嚴重。
第二,以“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基本路線”為出發(fā)點分析矛盾。不管是電影《創(chuàng)業(yè)》、書籍《咆哮的石油河》,還是紀錄片《大慶戰(zhàn)歌》,“鐵人”內心以困難、蘇聯(lián)、修正主義為對立面,政治上束縛自己,脫離了生活中真實的自我。
第三,著重塑造無產階級典型英雄人物,發(fā)揚革命浪漫主義??v觀這一時期的石油文學作品,多以宣傳“鐵人”事跡為重點。在這些文學作品中,鐵人形象十分完美,工作任勞任怨、積極主動,生活化的東西少之又少,讀者只認識英雄人物“鐵人”,卻無法了解作為一個平凡人的王進喜。
這一階段的石油文學淪為“文革政治”的載體,文學的價值、審美、精神、語言都遭到重大的破壞,文學作家不再寫文學,而是淪為政治、階級、專制寫作的寫手,文學的現(xiàn)代性中斷。
2.3第三階段:1977年至今
1977年至今是石油文學的發(fā)展期,也是石油文學從“政治化寫作”回歸文學本質的時期?!拔母铩焙髶軄y反正,批判極“左”思潮,糾正錯誤,實行改革開放的國策,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拉開了新時期的序幕。1979年,一篇題為《中共的社會科學也要急起直追》的文章發(fā)表在《參考消息》上,引起中國文學理論界針對文章中指出的書籍審稿關卡多、要求十全十美、著作要按照領導意志編輯、毫無主觀能動性、一味趕形式、缺乏實事求是、因政治原因無法涉及當代人物及事件等問題進行反思辯證,文學理論界由此開始關注文學發(fā)展的動向,解決社會發(fā)展的問題,真正實現(xiàn)了文學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文革”結束后的1977、1978、1979三年,石油工業(yè)迅猛發(fā)展,石油文學工作也進行地如火如荼。其中,李季的長篇說唱詩《石油大哥》是這一過渡時期的典型。1975年,詩人李季不顧“四人幫”長期迫害而落下嚴重疾病,奔赴大慶百里礦區(qū),深入了解先進人物的事跡和石油工人同“四人幫”的斗爭,廣泛搜集素材,滿懷激情地進行《石油大哥》的創(chuàng)作?!妒痛蟾纭分饕v述了原“猛虎連尖刀排”排長、現(xiàn)鉆井隊隊長石占海,在王進喜的幫助下,與老蔣部隊連長、“四人幫”爪牙呂士元英勇斗爭,最終開發(fā)出海底油田的故事。長詩從第二章到第八章(共十章)完整地描寫出石占海與反面人物呂士元的斗爭。呂士元是“文革”中的“墻頭草”,屢次與鉆井隊爭執(zhí),妄圖搞亂石油戰(zhàn)線。石占海與流言蜚語斗爭、與惡勢力面對面辯論,頂著壓力開鉆,最終使呂士元現(xiàn)形。長詩中,石占海與王進喜有著深厚的友誼,從玉門到大慶,兩人一路走來,為了祖國的鉆井事業(yè)奉獻了全部的熱血?!拌F人來了”章節(jié),石占海夢到王進喜來到鉆臺,祝賀他取得成功。這一幕既是對石占海順利完成目標的夸獎,也是對“鐵人”的懷念以及對鐵人精神的贊揚。
進入20世紀八九十年代,石油文學伴隨著中國文學的復蘇而繁榮,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飛躍。石油文學接納和吸收這一時期主流文學思想,并且對文學進行本土化的實踐。如果說五六十年代的石油文學大多在憧憬未來,那么八九十年代的石油文學作品更多地則是對人生選擇的反思?!叭说乐髁x、主體性”[9]179成為這個時代文學思潮的主要武器。這一時期文學作品繁多,形式不一,如以石油行業(yè)為題材的詩歌或組詩《鉆工的習慣》、《鐵人與中國》、《風暴過去之后》、《石油魂》、《黃河岸邊的鉆塔群》、《鐵人頌歌》,小說《灰色的羽毛》、《抱金娃娃的人們》,話劇《黑色的石頭》,電影劇本《愛,并不遙遠》,電視劇《油花并蒂》等,各大油田也有自己專屬的刊物,如中國石油作家協(xié)會承辦的《地火》、新疆油田承辦的《風城》、四川油田承辦的《火鳳凰》、勝利油田承辦的《太陽河》等。這一階段的石油文學作品更加突出石油人對生存環(huán)境的思考,表達了回歸社會的渴望。以大慶油田為例,石油會戰(zhàn)期間,石油工人“天當房,地當床”,毫無住房、醫(yī)療、教育等保障,油田的基礎設施不完善,石油工人的物質欲望被強烈的革命奉獻精神這一意識形態(tài)壓抑著。80年代以后,石油作家的“自我意識”逐漸蘇醒,他們開始思考石油工人的生存環(huán)境、思考石油工人存在的價值,并按照自己的風格使文學作品直面人性,突出人的本質,不再過多強調建構階級性,而是真實地敘述歷史,思考人生。
新世紀以來,石油文學更加凸顯文學本質,視角由外到內,形成一批以石油行業(yè)為題材,突出中國石油改革、體現(xiàn)石油精神和石油傳統(tǒng)的文藝作品。主題由單一到多元,站在世界石油的舞臺中縱觀歷史。國際國內形勢風云變化,新老石油工人思想碰撞,給石油文學的發(fā)展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設立“鐵人文學獎”,對反映鐵人精神、中國精神的文學作品給予鼓勵,一大批如李季、劉白羽、韶華等著名作家獲得此項殊榮;期刊雜志《地火》、《鐵人》開辦得如火如荼,吸引了石油行業(yè)內諸多的優(yōu)秀作家投遞稿件;電視劇《奠基者》、《西圣地》,電影《鐵人》從文學的角度真實地塑造了鐵人形象;散文《彩色的荒漠》、小說《走進塔里木》帶我們走進西北荒漠,了解新世紀石油工人的生活;話劇《地質師》,舞蹈《我為祖國獻石油》、《石油魂》,歌曲集《八千里路光明行》,畫冊《中國新絲路》從美學角度帶我們走進石油工作者;舉辦石油職工藝術節(jié),組織藝術團隊赴蘇丹、哈薩克斯坦、南非等地慰問海外員工等多種形式的文學藝術活動給石油文學的創(chuàng)作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石油文學產生的影響
縱觀石油文學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石油文學宣傳社會主流價值,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做出了突出貢獻。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內涵很寬泛的概念,多與其他意識形態(tài)相關聯(lián)。在石油文學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中華民族精神多與階級斗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甚至人道主義相結合,形成多元價值取向。以愛國主義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科學求實精神、埋頭奉獻精神為主要內涵的鐵人精神是我國石油工人風貌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文學通過詩歌、小說等題材,繼承并發(fā)展古代愛國主義文學和近代救亡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描寫了王進喜等先進人物面對艱難時豪言“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都不怕”,面對質疑時直言“干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的檢查”,面對傷病時坦言“養(yǎng)好病,再為祖國石油事業(yè)干20年”。這種大無畏的鐵人精神,是石油工人樸素情感的凝縮、堅韌不拔勇氣的凸顯,是整個中華民族不畏困難氣概的凝聚。如今,石油文學已經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使命,堅持中國文化的先進方向,堅持正確的創(chuàng)作思想,弘揚民族精神,把握時代脈搏,與廣大人民保持命運的聯(lián)系,為這個時代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
第二,石油文學是石油企業(yè)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企業(yè)文化是企業(yè)的軟實力和無形資產,對企業(yè)職工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學無法直接生產物質產品,它引領的是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其重要性無法以市場來衡量。石油文學在石油企業(yè)文化的形成中功不可沒,一部優(yōu)秀的石油文學作品能引領石油人的行為,能培養(yǎng)老中青幾代人的石油情結。作品里的主人公,或許就是他們的親朋好友;作品里描寫的小事,或許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石油文學伴隨著石油工業(yè)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幫助企業(yè)集聚豐厚的文化內涵:形成以“愛國、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為核心的八字大慶精神,形成“我為祖國獻石油”的石油工人共同價值觀,形成“四個一樣”、“三股氣”的企業(yè)作風理念,形成以王進喜、大慶油田為代表的模范個人和模范集體典型。盡管歷史環(huán)境在變化,但石油工人作為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沒有改變,正是由于一代代工人階級的無私奉獻才開創(chuàng)并建設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局面,他們是石油文學重點描寫的對象,是時代的英雄。
第三,石油文學記錄并反映了時代的發(fā)展與變遷。石油文學的發(fā)展軌跡與石油工業(yè)大體平行,密切相關。同時,石油文學也反映了其所在歷史時期的政治情況、作者石油生活體驗情況、社會思潮與社會審美傾向。它不僅是我國石油工業(yè)走向現(xiàn)代化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政治、經濟、科技等各個領域面貌的反映。石油文學作家將目光聚集到工人階級的生活與命運、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是職業(yè)素質的體現(xiàn),也是文學本質的回歸。石油工業(yè)波瀾壯闊的發(fā)展與改革歷程為石油文學積攢了大量寫作素材,石油文學描寫石油人、石油事,全景式地記錄石油工業(yè)大跨越的現(xiàn)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石油人將繼續(xù)傳承鐵人的精神,促進更多先進模范人物的誕生,鼓舞并激勵石油人開拓進取。石油文學也將不斷記錄石油人的改變、石油文化的發(fā)展,促進石油企業(yè)文化建設,豐富廣大石油人精神食糧,為這個時代貢獻屬于石油人自己的力量。
盡管石油工業(yè)的發(fā)展歷史短暫,相較其他文學而言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加之石油這一工業(yè)元素,本身缺乏文學藝術上的美感。但是不可否認,石油文學作為石油工人精神的文化沉淀,體現(xiàn)出我國石油工人的風貌,是中華民族斗天斗地、不屈不撓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開拓創(chuàng)新民族精神的反映,石油文學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載入史冊。
[參考文獻]
[1]王貴.略談石油文學的內容及特點[J].文藝評論,1985(4).
[2]武斌.石油文學斷想[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3).
[3]何世龍.中國石油文學研究30年[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4]《百年石油》編寫組.百年石油[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9.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聞捷.聞捷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7]肖野.從國外進口“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返[N].新民晚報,1963-12-25.
[8]許俊德.淺談鐵人文學的產生和發(fā)展[J].大慶社會科學,2012(6).
[9]張宇寧.論1980年代大慶石油文學與人道主義文藝觀[J].學術交流,2012(5).
(責任編輯陳紅娟)
The Evolution of China 's Petroleum Literature
FANYulu
(SchoolofMarxism,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500,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literary subject,China's petroleum literature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period in the early years of PRC,the turbulent period in the ten-year Cultural Revolution,and the rebirth period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At the premise of avoiding ambiguous definition of petroleum literature and "politicization" of petroleum literature,large quantities of influential works of poems,essays,films,arts sprang up during the past half century,which not only promoted the propogation of the "iron man spiri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cultures,but also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and presented and reflected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Key words:petroleum literature;oil workers;petroleum culture;iron man spirit
收稿日期:2015-11-21
作者簡介:范豫魯,女,山東陽谷人,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項目(SKZ14-01)。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645(2016)02-0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