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的健康是大人操心的事,與孩子無關,比如孩子的飲食搭配、洗漱刷牙、視力保護、衣服增減、日常作息,以及鍛煉、體檢等所有的事,都該家長操心。其實不然。孩子也應該從小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自然離不開家長對孩子的健康教育。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認同父母的健康意識,愿意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一步步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
全家總動員的“健康教育”
(王女士,34歲,兒童攝影師)
我女兒芊芊出生后,體弱多病,我做了4年全職媽媽。本來,我女兒兩歲多時,我公公婆婆雙雙退休,兩人主動請纓要帶孩子,但我擔心他們會把孩子帶得更加“弱不禁風”,沒有同意,而是跟老公未雨綢繆,提出全家人一起接受“全方位的健康教育”。
我們選擇的“教材”是日本著名兒童科普畫家加古里子著的《我的全方位健康書》。這套書一共10冊,講述了生命的起源和健康的重要,介紹了牙齒、血液、眼睛、骨骼、內(nèi)臟、大腦等身體部位。作者用幽默的語言和繪本的形式,教孩子在流血、受傷、蛀牙、近視、拉肚子時如何保護自己、照顧自己。
在閱讀中,我們一致認為要在生活習慣、飲食衛(wèi)生、身體鍛煉等方面,糾正芊芊的壞習慣,讓她樹立健康意識,提高自理能力。
首先要改變的是芊芊“摸著肚臍睡覺”的習慣。
芊芊的肚臍經(jīng)常被她自己摳得發(fā)炎。在《肚臍眼的秘密》一節(jié)中,作者啟發(fā)孩子:小雞、金魚和烏龜都沒有肚臍眼兒,為什么我們?nèi)祟悤心兀恳粋€看似平常的現(xiàn)象,卻隱藏著一個重大秘密。原來,小雞、金魚和烏龜都是卵生的,我們?nèi)祟愂翘ド模悄氀劬褪俏覀冊趮寢尪亲永锷孢^的證據(jù)。
當芊芊再摳肚臍眼兒玩時,我不像從前那樣恐嚇她了,而是莊重平靜地說:“這是生命的源頭,不是玩具哦!”感到我話語中對生命和健康的敬畏,芊芊對自己的小肚臍漸漸有了“尊重”,夜里不再摸肚臍,而是改成了“摸著洋娃娃”入睡。
其次要對付的健康敵人是“iPad和電視機”。
在《我會保護眼睛》分冊中,《眼睛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圖》幫助芊芊了解了近視眼是怎么回事,以及近視為什么難以矯正等問題。芊芊打心眼兒里認同“保護眼睛”的理念后,對大人提出的“不許用臟手揉眼睛”“不許久看電子屏”“不許戴大人的眼鏡玩”“不能離電視太近”等要求便能漸漸地遵守了。
一次,當她坐在電視機前不愿挪動時,我朗讀書里的一段話給她聽:“眼睛的上面有眉毛吧?眉毛可以防止灰塵、汗水進入眼睛里。為了防止異物進入眼睛,以及遮擋耀眼的光線,眼睛周圍還長著睫毛,當小蟲子飛過來時,我們可以迅速閉上眼睛擋住它們……”然后我問芊芊:“眉毛和睫毛都能如此保護眼睛,那么小主人芊芊呢?是不是應該做得更好?。俊避奋仿犃?,摸摸自己的眼睛,主動離開了電視機。
再次,需要改變芊芊“懶得走路、不愿起床”的壞毛病。
芊芊常賴床,并以要遲到為借口要人用手推車、自行車送她去幼兒園。在《走、跑、跳》分冊中,作者畫了同手同腳、弓腰、外八字、內(nèi)八字等錯誤走路姿勢。我夸張地學給芊芊看,她笑得前仰后合。書中也畫了“跑得快,跳得快”等正確的運動姿勢,芊芊很愿意“示范”給大家看。除了灌輸“多運動,少生病、少打針”的理念外,我們還約了鄰居小朋友一起上幼兒園。有了同伴做比較,早睡早起對孩子來說就變得容易了!
此外,一個很困擾我們的問題是“垃圾食品”。
通過《食物的神奇旅行》分冊中對食物進入“粉紅色食道、胃袋公園、小腸公園、大腸街道”的描寫,芊芊了解到吃飯不能急,需要細嚼慢咽,營養(yǎng)要均衡,不能挑食等道理。
當然,芊芊還是迷戀肯德基、麥當勞,想以零食代替正餐。但是她會在餐后喝鮮榨的果蔬汁。因為書中談到了大便、小便的產(chǎn)生,還說吃油炸雞塊后會有便秘的痛苦,教導孩子均衡搭配飲食,要吃各種寡味的蔬菜,在不渴的時候也要喝水等。
最后解決的是“口腔健康”問題。
爺爺奶奶是老觀念,認為小孩的乳牙遲早會換掉,不用刻意保護。然而,在一起閱讀《牙細菌大冒險》這冊書后,老人和孩子的觀念都有了變化。
作者故意說反話,說食物殘渣是牙細菌的“美食”,“鼓勵”孩子不要刷牙,好讓“牙細菌大冒險”能夠成功。芊芊在讀完書后就二話不說去刷牙了,還有理有據(jù)地批評爺爺刷牙不認真。從此,芊芊成了爺爺奶奶刷牙的老師,興致勃勃地為他們示范“豎著刷牙”的方法。
在以上實踐中,專家的“評判標準”讓老人自動更新了健康觀念,進而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xiàn)在,我已朝九晚五地去上班。上幼兒園大班的芊芊則按時起床、自己洗漱、走路上學。她身體壯壯的、吃飯不挑食、洗手很認真,成了自己身體的“好管家”。
趕走邋遢健康來
(越女士,25歲,全職媽媽)
一天,5歲的兒子小寶邀我一起玩“吐口水”的“游戲”。我搖頭,找出很多理由不跟他玩:“幼兒園老師不讓玩吐口水;吐口水不衛(wèi)生,噴到臉上會長皮癬……”
小寶聽不進去,嘟著嘴往我臉上吐口水。我很生氣,揍了他一頓,忍不住琢磨一個問題:小寶為什么喜歡玩不衛(wèi)生的游戲?
不只是玩吐口水,小寶還有吐痰、摳鼻孔、揉眼睛、打赤腳、用手抓飯、睡前吃夜宵、用嘴發(fā)出“放屁”聲等不良習慣?;蛟S正因為這些不衛(wèi)生的壞習慣,他的眼角膜經(jīng)常發(fā)炎,幼兒園一有孩子感冒,他就跟著生病。
被人批評時,他拉老人做擋箭牌:“為什么爺爺隨地吐痰?”“為什么我要天天換褲子,奶奶不用換?”
我跟老公都是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長大的“拆二代”,一到法定年齡便結(jié)婚生子。我們年輕貪玩,把教養(yǎng)孩子的事交給文化程度很低的老人和保姆,無暇糾正他們“鄉(xiāng)下人帶娃”的方式。
我愛美,常打扮得光鮮亮麗,跟女友們爭奇斗艷。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友們不再秀恩愛、秀自拍,而是“秀”起了寶寶的好習慣、好品格??吹絼e人的孩子講衛(wèi)生懂禮貌,偶爾感受人們向臟兮兮的小寶投來詫異的目光,我漸漸意識到,自己必須調(diào)整生活的重心,花時間陪伴小寶,糾正他邋遢粗鄙的習慣,為他一輩子的健康打好基礎。向閨蜜媽媽們“取經(jīng)”之后,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努力。
第一步,教小寶保持整潔。
一開始,我“屢戰(zhàn)屢敗”。好在,閨蜜媽媽雪中送炭,送了我一套《大衛(wèi),不可以》的繪本。書里面,一個叫大衛(wèi)的小男孩把自己搞得一團糟,他隨心所欲地在墻壁上亂畫、把浴室變成沼澤地、用臟鞋子在潔凈的地上踩、穿臟褲子上媽媽的床……這些事,小寶都特別愛做,而且屢禁不止。我過去的處理方式是“叫奶奶和保姆來制止”,或是“罵一通、打幾下”。然而,書里的媽媽在堅定地制止、耐心地講道理之后,把兒子緊緊摟在懷里,說:“大衛(wèi)乖,我愛你!”
我如法炮制。剛開始,我一制止,小寶就嗷嗷叫、滿屋跑。我耐心地抓住他,不許他繼續(xù)“與臟為伍”。我陪小寶看《小邋遢》的動畫片——那個臟兮兮、臭烘烘、被蒼蠅追趕、被伙伴嫌棄的小男孩,后來成了人見人愛的“衛(wèi)生寶寶”。這個故事讓小寶受到啟發(fā),也激發(fā)了他改變的欲望。
第二步,遠離“不衛(wèi)生”的小動作,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小寶生病的時候,我趁機帶他看兒童醫(yī)院的健康宣傳畫和健康科普片,讓他懂得,骯臟會滋生細菌,引發(fā)疾病,并最終導致打針吃藥的后果。
我請做醫(yī)生的另一位閨蜜跟小寶聊天,告訴他冬天不能打赤腳、洗手應該幾步走、打噴嚏的時候要用手捂著嘴巴等道理;我還請幼兒園的老師關注小寶“揉眼睛、咬指甲、摳鼻孔”等習慣,隨時糾正。
在醫(yī)生和老師的幫助下,小寶懂得了“干干凈凈不生病”的道理。他愿意在被人提醒的時候不對抗,而是認錯、服從并洗手。我也想出一些很實用的辦法幫助他。比如:我訓練他一邊搓洗手液一邊唱《祝你生日快樂》歌。四句歌詞唱完,才開始沖水,沖水時要把歌曲再唱一遍。
第三步,積極與家人溝通,不再事事代勞。
我?guī)椭胰艘庾R到過度溺愛會使小寶手腳協(xié)調(diào)能力變差;動輒帶著孩子以車代步不利于孩子骨骼的發(fā)育;強行給他增減衣服、戴上口罩,會讓他變得逆反,缺少判斷力。
我設計了一個“我是天氣預報員”的游戲。讓小寶像電視里《天氣預報》的播音員一樣,按著我手機上的天氣預報播報氣溫和污染指數(shù),告訴爺爺奶奶該穿幾件衣服和是否需要戴口罩。漸漸地,小寶對冷熱有了概念,懂得了增減衣服,也意識到保持后背干爽可以預防感冒。在幼兒園運動出汗后,他會要求老師給他換件內(nèi)衣。
家人們給予小寶更多的空間,也給予我更多的信任。漸漸地,我承擔起教育小寶的責任,老人們則將精力花在家務和做飯等雜事上??吹叫毜娘嬍掣鼱I養(yǎng)均衡、作息更規(guī)律正常、刷牙洗手更自覺認真、感冒發(fā)燒越來越少,我們一家人都無比欣慰。
注重自主性和趣味性
(路老師,幼兒園高級教師)
相關調(diào)查顯示,每逢冬季,“媽媽覺得冷”都是幼兒感冒的罪魁禍首。這一方面是由于家長們給孩子穿得過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不懂得增減衣服、不操心自己的健康。
很多家長極其關心孩子的身體,卻缺乏對孩子進行健康教育的意識。其實,健康教育作為生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需要社會、學校與家庭共同努力來完成的。
那么,家長要如何帶孩子認識身體的需要,激發(fā)孩子對保持健康、預防疾病的需求呢?我今天要從“激發(fā)孩子的自主性”和“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兩個方面來談。
每逢疾病多發(fā)季節(jié),我們幼兒園都對幼兒進行晨檢。一開始,很多小朋友不喜歡測體溫,甚至哭鬧拒絕。當老師耐心地講明疾病傳染的可怕性以后,孩子們的態(tài)度就轉(zhuǎn)變了。他們紛紛配合、有序排隊,主動佩戴晨檢牌。當老師們根據(jù)晨檢牌的顏色(綠色代表健康,黃色代表感冒癥狀,紅色代表需要在園服藥等),進行相應的護理時,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表示感謝。有些孩子因罹患傳染類疾病不能上學,他也會在小區(qū)里避讓同齡小朋友,以防傳染。這說明,幼兒們愿意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也愿意幫助他人保持健康。
案例中的越女士在發(fā)現(xiàn)孩子存在不衛(wèi)生的壞習慣和小動作時,沒有一味責罵,而是先跟孩子講清楚“為什么”,再動用各種資源,使用各種方法來予以糾正。孩子意識到自己生病受罪與邋遢習性有關后,便愿意主動改變自己。越女士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是因為她成功激發(fā)了孩子“做衛(wèi)生寶寶”的主動性。
所以,家中的健康教育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是“身體的小主人,健康的小衛(wèi)士”。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再帶孩子認識身體的重要部位,了解人體為何需要吃、喝、拉、撒、睡,讓孩子懂得基本的健康常識。比如:生病會痊愈、損傷會愈合、血液是流動的、骨頭會折斷、眼睛會近視、牙齒會蛀掉、補鈣需要日曬、免疫系統(tǒng)需要運動、呼吸系統(tǒng)會被細菌攻擊、消化系統(tǒng)會發(fā)出“惡心、胃疼、拉肚子”之類的警報等。
我們幼兒園的健康教育,多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開展。比如組織“食物的旅行”活動,讓幼兒在喝豆?jié){、吃餅干之后,說出食物在身體中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通過體驗餅干在口腔中變軟變碎的過程,了解我們的牙齒,再引出保護牙齒、預防齲齒的話題。
情景表演、聽故事、念兒歌、畫洗手步驟圖、玩滅絕細菌的游戲等形式,能夠讓幼兒回顧生活經(jīng)驗,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識,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方式。
家長可以借鑒幼兒園的做法,避免教條,努力營造趣味性。案例中的王女士,使用兒童健康類的繪本作為載體,非常值得借鑒。事實上,健康教育的載體形式多種多樣,比如健康管理的軟件、人體科普的動畫片、帶孩子打預防針、家人看病吃藥的過程等,都可以拿來做“教材”。
我再舉兩個有趣的向兒童傳遞健康理念的方式。
一個是“洗手”。不少家長用“死盯”或“代勞”的方式處理孩子洗手的問題。然而有一個幼兒家長找到一款名為“超人大戰(zhàn)細菌”的APP游戲。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切身體會到洗手的重要性,主動堅持用肥皂洗手。這時,老師、家長們再示范正確的洗手方法,效果就特別好。
另一個是“戴口罩”。我所在的城市霧霾嚴重,很多孩子卻千方百計地逃避戴口罩。后來,幼兒園推薦家長下載“吹霧霾”的APP。孩子可對著手機的話筒吹氣,把屏幕上的霧霾圖像吹走,順便關心一下霧霾指數(shù),看看本市在全國的霧霾指數(shù)排行。這個貌似“肺活量大比拼”的游戲,卻讓幼兒關心起自己的呼吸系統(tǒng)健康,自覺地戴起口罩來!
總之,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樹立孩子的健康意識,促使他們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要學著做選擇,學著負責任。其實,正常兒童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若家長過度保護、事事代辦,孩子的這種本能就會弱化。所以,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一點一點地學會承擔。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