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杏產業(yè)帶民走上幸福路
六月,豫西大地麥浪翻滾,黃艷艷、金燦燦。機聲隆隆,搶收搶種,顆粒歸倉。
然而,河南省新安縣介莊村的豐收卻顯得與眾不同,村民收獲的不光有麥子,更多的是大黃杏。1 200多人的山村,100多公頃杏林,金黃色的杏子已成為村子的金色名片。這個村素有“山區(qū)都市”“杏福村”之稱。
介莊村坐落于新安縣城以北65千米的萬山湖畔,山高谷深,土地貧瘠。20世紀90年代初,該村群眾溫飽都成問題,住土窯洞、茅草房,是有名的貧困村。
1992年,不服輸?shù)慕榍f人將目光瞄準了有著500年種植歷史的角嶺大黃杏。特殊的地形地貌,黃河水滋養(yǎng),晝夜溫差大,成就了大杏“個大,肉厚,色味美,營養(yǎng)豐富”的優(yōu)良品質。村民們發(fā)現(xiàn)“長”在石頭縫里的黃杏,拿到集市上去賣,竟然成了搶手貨,紛紛開始改種杏樹。60多歲的付光新種了將近20年黃杏,憑著0.47公頃杏樹,供養(yǎng)著一雙兒女讀完高中上大學,結婚生子,如今在縣城還買了房。2016年,他估算收入超過3萬元。
到2007年,該村杏樹種植面積達到66.7公頃,規(guī)模和品牌效應日漸顯現(xiàn),村里注冊了“介莊大黃杏”商標。腰包鼓起了的介莊人率先在全鄉(xiāng)建設了農村集貿市場,實現(xiàn)了戶戶通水泥路、通電話、通閉路電視,并修建了文化廣場和文化大院,組建了腰鼓隊和秧歌隊。
2011年,介莊社區(qū)工程開始實施,挖山填溝,平地起樓,3年時間共建成8幢樓房、200余套住宅,并配套建設污水處理池、垃圾填埋場、文化長廊,新建幼兒園一所。近年來,社區(qū)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提升,達到了“地綠、水凈、路硬、居佳、景美”要求,被評為洛陽市美好鄉(xiāng)村示范村。
一業(yè)旺,百業(yè)興。在黃杏產業(yè)的帶動下,村子流轉土地30.7公頃,荒山186.7公頃,引進3家生態(tài)農業(yè)企業(yè),建設了集休閑觀光采摘于一體的高標準百果園3個,村民照看自家杏園的同時還能到百果園當“產業(yè)工人”。
據(jù)估算,2016年介莊的大杏收入將突破330萬元。該村黨支部書記衛(wèi)云的心里早就做好了一本“杏福賬”,為解決大杏成熟集中,不易保存和運輸難題,防止“果賤傷農”事件發(fā)生,在規(guī)?;N植,集約化經營的同時,村子將籌資建造冷庫,引進深加工生產線,制作杏脯、杏汁、杏罐頭等?!?/p>
來源:新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