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慶
摘要:本文重點闡述對萬安庫區(qū)航標在日常設置、維護與管理工作中面臨的新問題進行探討分析,總結航標設置、維護與管理技術經驗。
關鍵詞:庫區(qū)航標 設置 維護 管理
1.萬安庫區(qū)航道現狀
萬安水電站至贛州市94.8公里航道為贛江的上游河段。1990年萬安水電站建成蓄水后,該段航道的航行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航道定級技術等級為Ⅲ級,現狀技術等級為Ⅵ級。蓄水以來,樞紐運行水位一般在85~96m(吳松高程;下同)之間,小湖洲至贛縣梅林34.8公里航道為變動回水區(qū)。在每年汛期(4~6月)萬安水庫按限制水位85m運行,使得小湖洲至贛州段航道處于天然狀態(tài),著名的贛江“十八灘”中有5~6處淺灘在此段航道,出入贛州港的船舶逐步完成更新換代,船舶噸位也越來越大,船舶航行十分困難。
2.萬安庫區(qū)航標設置現狀
在1989年10月航道管理部門對萬安大壩至贛州94.8公里的庫區(qū)航標進行了配布設計,由原來的二類航標配布調高到一類航標配布。由于萬安大壩蓄水后,攸鎮(zhèn)以下52公里航道以岸標引航,設計作用水位為90m,而蓄水以后常年作用水位在93m左右,岸標助航已失去了經濟航線作用。加上良富、黃金洲、麻園、黃家等多處臺地均未配布浮標,庫區(qū)航道界限極不明顯,給船舶航行留下了安全隱患。2002年8月,結合庫區(qū)航道實際情況,針對庫區(qū)航標配布中存在的問題,在廣泛地征求了意見后,航道部門決定再次對庫區(qū)航標進行實地勘察并重新配布設計,投入運行至今。該段航道中設置岸標47座(其中泛濫標1座,過河標24座,沿岸標22座);岸標設置高程為100~103米,作用水位在93米以上,主要以老河床深泓線走向進行設置。設置側面浮標44座,主要設置在變動回水區(qū)小湖洲至贛州浮橋30公里航道中。
3.航標設置、維護與管理維護有關問題的探討
贛州到萬安94.8公里航道的標志,2002年按配布設計完成設置后,迄今為止已經十多年,對過往船舶起到了很好的導航和助航作用,確保了該河段航行船舶的安全。本文針對庫區(qū)航標日常維護管理工作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進行探討,亟待今后完善解決。
3.1 水位變化引起的航線變化
萬安電廠蓄水后,正常蓄水位下,航道水深增加近30米,原有的行船障礙消失、航道變寬,由于原配布設計的航標所指的航道基本上沿老河床航線航行,船舶若按岸標所指航線航行,基本是沿著凹岸中間航道內航行,加之船舶航行在寬闊的航道中間風浪很大,影響了船舶航行速度。常年航行該段航道的船舶已習慣和適應了不沿岸標所指航線航行,逐步形成了一條新的適用性高的經濟航線。這一現象在常年回水區(qū)即小湖洲以下航段特別明顯,使得部分現設岸標失去了導航作用,形同擺設,開船“跟著感覺走”。
為此,筆者建議在實地勘測和廣泛征求意見之后,根據航道實際情況,結合船舶航行特點,適當調整部分岸標的設置,并在航線變動較大的河段增設側面浮標,使岸標與浮標之間有效合理結合共同發(fā)揮作用。同時在有支流河口及寬闊分叉口的上下游,增設示位標或指路牌,避免船舶偏離主航道駛入支叉航道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原《航標配布圖》的基礎上,組織編繪新《航行參考圖》等航行參考資料,供社會共享使用,確保庫區(qū)行船安全。
3.2 岸標設置高度及視距不夠
萬安水電站蓄水后,移民的搬遷,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水位抬高等因素的影響,兩岸高山的森林植被生長迅速,現設置的岸標,標桿高為7 5米,岸標極易被樹木遮檔。庫區(qū)水面較寬,船舶航行離岸較遠,加上庫區(qū)航道霧情加重,能見度降低,使得岸標的視距明顯不夠,也局部影響了岸標功能的發(fā)揮,不利于船舶的安全航行。筆者認為在滿足相關規(guī)范標準要求下適當提高岸標設置高度,同時將岸標標牌寸長加大,以增加岸標的視距,加大助航效果;或將沿岸標標牌由現設兩面圓形改為球形,過河標標牌由現設三面正方形改為圓柱形,以增進船舶駕駛員的視覺效果。
3.3 航標標體、標質陳舊
一直以來,庫區(qū)航標仍沿用80年代以來的老式航標標體和標質,很難適應現在的環(huán)境要求。庫區(qū)水深較深,風浪較大,特別是小湖洲以下河段,水位變化大,江水夾雜垃圾漂浮物多,現設置的1100型鋼質浮鼓,極易發(fā)生因不堪重負而走錨或者流失、甚至沉沒?,F設置的岸標標牌全部為搪瓷材料,采用螺栓固定在鋼架上后再固定到標桿上,由于庫區(qū)內風速大,空氣濕度高,搪瓷材料標牌及螺栓孔極易銹蝕,被風吹落損壞。岸標標桿基礎離水位變動線不遠,岸坡極易被波浪淘刷、浸泡而崩解、剝離,使得以挖坑埋設方式設立的標桿極易隨岸坡坍塌而倒塌。為適應庫區(qū)航運發(fā)展的需求,有必要對現有航標進行優(yōu)化更新換代,提高航標的助航功能,保障庫區(qū)船舶的航行安全,筆者建議在小湖洲以下深水河段將現設1100型鋼質浮鼓改為浮力大、抗外力強且適用于深水航道設標的6.7米標志船;岸標標牌材料采用防腐性更強的鍍鋅鋼板或加厚不銹鋼材料,盡量采用焊接方式拼接安裝,岸標標桿由現設水泥桿改為鍍鋅鋼管,岸標基座由現在的挖坑埋設改為澆注混凝土基座加螺紋安裝。
3.4 變動回水區(qū)通航情況復雜多變
萬安水庫建成蓄水后,運行水位一般在85~96m米之間,小湖洲至贛縣梅林34.8公里航道為變動回水區(qū),變動回水區(qū)河段受庫區(qū)蓄水調度運行方式的影響,具有庫區(qū)航道和天然河段的雙重特性。在每年汛期過后,即從7月份開始,壩前水位由防洪限制水位85米逐漸抬高至正常蓄水位96米,整個枯水期盡量維持高水位運行,該河段呈現出庫區(qū)航道的特征。汛期來臨前,即從4月份開始至6月份,壩前水位由正常蓄水位96米逐漸降至防洪限制水位85米,回水末端到達小湖洲,小湖洲以下河段為常年回水區(qū),小湖洲以上河段表現出天然航道的特征。加上庫尾河段泥沙累積性淤積,河床有所抬高,以及采砂等造成河床變化大,形成新的淺灘,使得該河段在消落期會出現航道水深、航寬不能滿足船舶正常通行的要求而礙航。
根據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對變動回水區(qū)航道、航標的維護管理進行優(yōu)化完善:
(1)加強庫區(qū)回水變動區(qū)航道的監(jiān)管力度。水位消落期,航道部門應增設助航標志,根據水位的漲落變化,及時將航標設置到位,確保航標正常。對一些水下礙航物突出的水域以及重要淺區(qū)河段,實行重點監(jiān)控;加強全航區(qū)的探測,增加查航次數,力保航道暢通。
(2)密切監(jiān)測河道變化情況,對重點淺灘預先進行清障探測,疏浚挖泥。相關水道采取“舍寬保深”的方法,收窄航道寬度。應在每年洪水降落后,及時組織對各責任河段進行查勘,掌握水深變化情況,編制淺灘航道水深維護計劃。
(3)掌握該航段的變化規(guī)律,組織專家重新修正航道圖,重新對航標配布、礙航位置、礙航程度及航段水勢流態(tài)變化及時修正并予以公告,以便航行船舶及時掌握在不同條件下的航行情況。
(4)制定礙航應急預案,成立相關應急預案組織或機構。礙航應急事件發(fā)生后,及時分析礙航原因、了解航道情況,實施交通管制,采取引導、調整航標、疏浚、卸載等相應措施,迅速、有序、高效地組織疏導工作,控制礙航事件的擴展,最大程度地縮短堵航時間,保證航道暢通。
4.結語
庫區(qū)回水變動區(qū)河段航道條件多變,增加了航行的復雜性,更增加了航道、航標維護的難度及風險,在現有航標設施從技術和設備上都無法完成滿足航行需要時,如何有效維護航道及保護船舶航行安全,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需要航道管理部門在今后的航道、航標維護與管理工作中不斷的研究分析、總結經驗,不斷的優(yōu)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