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

      2016-02-26 07:30:41
      新疆社科論壇 2016年2期
      關鍵詞:農民工建構

      周 艷

      ?

      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

      周艷

      摘要農民工城市融入是一個伴隨農民工移居城市現(xiàn)象而來的問題,其是個人意愿、家庭決策和國家人口遷徙政策共同作用的一個過程。農民工從開始的流入城市就具有鮮明的群體性特征,社會關系網絡從而得以移植和延展,并始終一直在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參照國內外關于移民研究的相關理論,我們將農民工城市融入過程劃分為進入、適應和認同這樣三個階段,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分別起到了鏈條輸送、提供資本和推動認同的作用,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和事物的發(fā)展,社會關系網絡的結構和作用也在發(fā)生變化,因而其所起的作用也會隨之變化。

      關鍵詞農民工 社會關系網絡城市融入社會資本

      近些年,農民工群體本身和相關政策導向出現(xiàn)了較大的變化,既體現(xiàn)在內部的分化和動機的轉向,也表現(xiàn)在外部政策的調整上。農民工群體內部逐漸被區(qū)分為“第一代農民工” “新生代農民工”和“第二代農民工”等,其進城的動機也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明顯不同,農民工移居城市的意愿和事實逐漸增強和增多。另外,國家政策也及時調整以應對種種變化,如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提“新生代農民工”一詞,并力求采取措施以解決相關問題,2014年的戶籍制度改革開始實施居住證制度,并提出到2020年實現(xiàn)1億左右的農業(yè)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zhèn)落戶。因此,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逐漸成為農民工問題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國當前改革與發(fā)展中的重要議題。

      隨著農民工遷移城市意愿的增強和行為的出現(xiàn),學界開始使用“融入”“融合”等與西方移民研究相關的話語對國內農民工進行研究,社會關系網絡亦被引入成為解釋農民工問題的重要視角。通過文獻梳理和調研,筆者認為農民工城市融入一般包括“為什么融入”“如何融入”“融入前后的變化”等幾個主要問題。筆者以“如何融入”為重點具體探討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作用及其過程。為此,就有必要對“城市融入”和“社會關系網絡”等概念及相關的研究做簡要梳理。

      “城市融入”首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包括尋找工作、解決基本生活、生活適應和身份認同等幾個主要過程?!叭谌搿迸c“融合”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前者是一種單向的過程,主要是指流動人口在經濟、行為、文化和觀念上都逐漸融入流入地的主流社會體系,而后者主要強調是一種雙向、流出地和流入地文化相互融匯到一起的過程。①簡言之,農民工城市融入就是一個農民工不斷具有“城市性”的過程,在農民工到達城市后,通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交往,進入市民主流社會交往關系場域,在生活方式、工作習慣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逐步將“鄉(xiāng)土性”轉化為“城市性”或使二者盡可能融合。與此同時也包括城市文化、城市居民和城市制度等對農民工的包容和接納的過程。

      社會關系網絡作為研究農民工問題的重要視角之一,其主要探討農民工在進入城市后如何進行社會網絡的拓展和重構以支持其城市生活。中國社會是一個講究“關系”的社會,而西方學者多用“社會網絡”這一概念,筆者使用“社會關系網絡”這一概念,以兼顧“關系”和“社會網絡”各自具有的屬性。由于中國農村社會多以家庭和家族為組織單位進行經濟生產和生活,農民工也主要依賴血緣、地緣等關系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具有鮮明的“自組織”特性,這種關系網絡能夠給他們提供信息、經濟幫助等各類資源,因此“同鄉(xiāng)聚集”現(xiàn)象非常普遍,“社會關系網絡”由此而不斷強化和延展。西方學者從社會網絡的角度對移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移民流的形成是基于家庭、友誼和社區(qū)關系的社會網絡的作用,人們能從這一網絡中獲得信息、社會和經濟的幫助,而且也形塑了移民的后果,并強調家庭或群體在移民中的作用和重要性。②基于上文所述,筆者所使用的“社會關系網絡”是指以行動者為核心而展開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稱,這種關系的存在是由人類社會生活的群體性所決定的,這種關系呈現(xiàn)一種“網絡化”的結構,其處于不斷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其中嵌入著大量的資源能被擁有者所用。就農民工而言,其社會關系網絡劃分為“初級社會關系網絡”和“次級社會關系網絡”,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社會支持可以劃分為“初級社會支持”和“次級社會支持”。其中“初級社會關系網絡”和“初級社會支持”是農民工進入城市和立足城市的鏈條和重要資本,“次級社會關系網絡”和“次級社會支持”對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

      一、社會關系網絡是農民工進入城市的鏈條

      新中國成立以后,為了恢復社會秩序和進行經濟建設,以城市“單位制”和農村“公社制”的政策嚴格限制人口流動。但在改革開放之后,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國家限制人口流動政策的松動、農村勞動力出現(xiàn)一定數(shù)量剩余的情況下,同時由于城市經濟建設開始需要大量勞動力,沿海一帶少量農民嘗試進入城鎮(zhèn)謀生或求職,隨之引發(fā)了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蔚為壯觀的“民工潮”。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僅是農村勞動力過剩和城市對勞動力需求的“推拉”二力所使然,也是農民工基于血緣、地緣和友情關系的社會網絡的作用結果。

      在農村就業(yè)信息稀缺和信息流通渠道不暢的情況下,以親屬、老鄉(xiāng)為主要構成元素和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主的初級社會關系網絡充當了農民工進城務工的信息傳播媒介,其像鏈條一樣源源不斷地將農村勞動力輸送到城市。其實,國內外人口流動均有這樣的規(guī)律,我國學者王春光指出,“溫州人在市場信息很不通暢和發(fā)達的情況下,主要憑借他們的人際關系鏈,并且不斷地將這一鏈條加以延伸,在國外形成了一個信息傳遞、人員流動和援助的網絡”。③國內農民工流動大致相似,特別是在中國鄉(xiāng)村“熟人社會”中,農民工最初借助于血緣和地緣關系發(fā)出和接受進城務工信息,先前進城務工并獲得收益的農民很快的將信息在“熟人社會”中不斷擴展和傳播,那些賦閑在家的農民在出去“闖蕩”成功的農民帶領下,一批又一批的、連鎖式地進入城市務工。

      社會關系網絡作為鏈條之所以能夠得以無限延伸,農村傳統(tǒng)節(jié)日和親屬各類聚會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盡管農民工在城市打工賺錢,但逢年過節(jié)或在親屬朋友舉辦紅白喜事之際都會返回老家,偶爾也會在城市舉辦規(guī)模大小不同的老鄉(xiāng)聚會,他們在這些場合將彼此擁有的信息、經驗和想法相互傳遞。也有些外出務工者在賺錢之后會通過在家鄉(xiāng)蓋房子、購置生產生活用具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向親戚、同鄉(xiāng)有意無意地傳遞他們賺了錢的信息,從而起到吸引他人外出務工的作用。基于這些節(jié)日和聚會的討論和分享,他們會在同一務工城市中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并相互傳遞有用的信息,有時也會相互傳授一些務工的手藝和技術,在生活中相互幫助和依賴,“同鄉(xiāng)聚集”的好處逐步被認可而不斷得到強化。

      雖然有少量農民工通過政府、社會組織等部門或通過報紙、網絡和電視等手段獲得務工信息,但初級社會關系網絡仍然是他們獲得工作信息和實現(xiàn)外出務工的主要手段和途徑。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農民工個人的文化水平、經濟條件等限制了他們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手段的能力,因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被迫性地只能在初級社會關系網絡中尋找就業(yè)信息和獲取流動的機會;第二,農民工基本游走在一個欠發(fā)達、邊緣性、非正規(guī)性的“次屬勞動力市場”,其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缺少正規(guī)勞動保護,而初級社會關系網絡起到了替代性的作用;第三,相對于陌生的城市環(huán)境和市民,農民工對親屬、老鄉(xiāng)等血緣和地緣關系構成的初級社會關系網絡具有更高的信任度;第四,農民工由于在鄉(xiāng)村“熟人社會”習慣了同親屬、鄰居等打交道,雖然農民工所處的環(huán)境從農村變?yōu)槌鞘校麄円廊粺o法脫離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方式。總之,初級社會關系網絡是農民工在城市中最初的、最基本的社會關系,是輸送信息媒介的主要渠道,是他們能夠在都市世界中“留下來”“站得住”的首要前提,以初級社會關系構成的信任紐帶降低了他們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風險,是他們最親密、最可靠的社會關系網絡。

      二、社會關系網絡是農民工立足城市和發(fā)展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產生是建立在社會網絡的基礎之上。④在布迪厄看來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或承認的關系所組成的持久網絡有關,而且這些關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⑤農民工在城市務工過程中,他們通過社會關系網絡而贏得立足城市和發(fā)展的資本和條件,正如王春光所認為的關于溫州人在巴黎一樣,社會網絡也是農民工在城市生存、發(fā)展和融入的法寶和社會資本,而不是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礙。農民工在初級社會關系網絡提供信息的引導下來到城市,具有鄉(xiāng)土性的初級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民工立足城市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雖然農民工在流動中社會生活場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們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基礎的網絡紐帶。初級社會關系網絡仍在農民工尋找工作、生活幫助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繼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并由此延展出次級社會關系網絡。

      謀得一份工作是農民工立足城市和在城市尋求進一步發(fā)展的關鍵,因為工作是農民工在城市獲得經濟支持的重要或唯一渠道,也關乎到農民工和家庭成員的生活質量、社會地位等。諸多研究表明,農民工的初級社會關系網絡或“同鄉(xiāng)的力量”有助于提高農民工的工資。⑥一般而言,農民工大致是通過以下四種方式獲得工作:第一種是在親戚朋友、老鄉(xiāng)開設的店面、組建的包工隊謀得工作。第二種是在親戚朋友、老鄉(xiāng)介紹下到同鄉(xiāng)人或他們親戚朋友那里工作。第三種是經熟人介紹到前者曾經工作的地方謀得工作。第四種是具有一定資本和技能的農民工在親戚、老鄉(xiāng)或朋友的幫助下獲得相關信息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無論是哪種形式,親戚、老鄉(xiāng)和朋友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初級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民工在城里的生活照顧、情感生活的滿足等方面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同鄉(xiāng)聚集”存在的合理性。

      社會關系網絡的動用和建構往往是同步進行的,農民工亦是如此。筆者通過對裝修工人的調查和研究,發(fā)現(xiàn)了他們利用并重構社會關系網絡的過程。由于受到法律的打擊和市場規(guī)范化的壓力,原來以“游擊戰(zhàn)”方式從事裝修行業(yè)的部分農民工陸續(xù)加入了正規(guī)的裝修公司,因此他們具有自謀職業(yè)者和公司員工的雙重身份。作為自謀職業(yè)者,他們不受約束自由自在的工作,加入正規(guī)裝修公司抬升了他們的人力資本。毫無疑問,農民工和裝修公司達成了一種共贏的局面,相互利用,實現(xiàn)了彼此的利益最大化。農民工的社會支持從“同鄉(xiāng)聚集”這種非正式社會支持向公司這種正式的組織即正式社會支持轉變,農民工會在其中認識和結交更多的同事和朋友,社會關系網絡進而得以延展。當然,加入正規(guī)的裝修公司需要過硬的裝修技術,那些有文化、有頭腦的裝修工人積累一定的經驗和資金之后,會通過各種方式成立裝修公司,然后通過初級社會關系網絡吸納熟悉的、具有一定業(yè)務能力的親戚、老鄉(xiāng)和朋友加入公司,先加入的人再介紹熟悉的、技術過硬的親戚、老鄉(xiāng)和朋友加入。這種現(xiàn)象本身不僅體現(xiàn)了農民工尋求發(fā)展的路徑,同時也說明農民工作為城市務工群體中的自由人確實需要組織形式來實現(xiàn)并維護他們的利益,并借助組織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從社會網絡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農民工主動建構和拓展自身社會關系網絡愿望的行動,并不斷從這種社會關系網絡中獲得更多、更好、更優(yōu)質的資源。

      總之,農民工借助于初級社會關系網絡和由其而延展出的次級社會關系網絡能夠給他們提供就業(yè)、生產和經營的機會和資源,為他們謀求工作或尋找更好的工作提供了可能和機會。有了這樣的社會關系網絡,他們在城市中立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能夠在城市中獲得很好的發(fā)展。但是,無論從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實踐,還是參照西方移民理論即“定居—適應—完全同化”來看,農民工城市融入不僅要滿足其外在工作和生活的需求,還要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接納、認同城市及其生活方式和文化等,從而實現(xiàn)農民工在城市融入中從物理性空間到社會性空間的轉化。

      三、社會關系網絡是農民工城市認同的重要推手

      城市認同是城市融入的前提,其關乎城市融入主體的內心認同。國外關于社會認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適應、群體認同和地域認同等方面。王春光將社會認同定義為“對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認可、對周圍社會的信任和歸屬、對有關權威和權力的遵從等等”,并試圖從社會時空和社會記憶的視角來分析社會認同的建構、解構、重構和變化過程。⑦基于上述,筆者認為農民工城市認同是其城市融入的應有內涵,是城市融入的重要測量指標,也是城市融入的根本性標志。另外,城市融入是個體從進入城市到適應城市,再到認同城市的過程,城市融入因此具有一種個體性特征,是個體對其所處的宏觀環(huán)境的一種內心接納,從而對其產生并持久存在的一種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又由于群體生活一直是影響個體認知和行為的重要途徑,具有群體屬性的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民工城市認同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社會關系網絡視角下的農民工城市融入同時具有個體性和群體性共同交融的特征。

      另外,農民工城市認同也是一個微觀自我建構和宏觀制度安排的過程。對于前者,國內學者一般使用“是否認為是城里人”為指標進行自我認同建構的測量。

      之所以出現(xiàn)農民工身在城市但不認為自己是城市人的原因,有學者認為其原因在于角色轉換與身份轉型上出現(xiàn)錯位分離,從而導致農民工在新的城市場域空間與群體認同(尤其是自我心理認同)空間上產生非重合性。⑧也有學者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正在逐漸增大,其致使農民工群體自愿選擇結成自己的社群網絡,并以此與城市生活產生距離。⑨另外,制度主義認為農民工之所以難以形成城市認同的原因在于相關政策措施的不完善和落實不到位。

      無論是個體性和群體性的交融,還是自我建構和宏觀制度的綜合影響,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民工城市認同都具有獨特的推動作用。

      首先,社會關系網絡會對處在其中的個體施加一種群體的推力。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在進城后會逐步擴展并朝異質性發(fā)展變化,網絡中的市民、同事等角色開始出現(xiàn)并增多,互動關系也會隨之增多。社會關系網絡與處在其中的個體是相互作用的,其重要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個人的意識行為等受到網絡影響,一是個人通過網絡影響其他個體。在農民工進城后,初級社會關系網絡依然在起著各種各樣的作用,但隨著次級社會網絡的不斷拓展和建構,他們的觀念和行為或多或少會隨之發(fā)生某種轉變,城市元素不斷注入他們的生活,現(xiàn)代性特征逐步明顯,比如他們對待婚育、養(yǎng)老和生殖健康問題的觀念也隨之改變。一方面,農民工的認知和觀念會隨著他們所處社會網絡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具有城市認同改變的農民工會借助于社會網絡來影響還不認同城市生活或認同不強的其他農民工,也就是說一些農民工會借助于社會網絡這個信息媒介傳播渠道把現(xiàn)代性的城市文化元素傳遞給其他農民工,從而增強他們的城市認同感。這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一個社會網絡和社會網絡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建構的圖景。

      其次,農民工在社會關系網絡內或通過對其不斷地拓展,通過社會交往對象和生活方式的選擇進行城市認同的自我建構。社會交往對象的選擇能夠反映交往主體對其和交往客體所構建的社會關系網絡的認同甚至歸屬。農民工之所以在進城初始依賴血緣和地緣等初級社會關系網絡,除了他們不得已而為之之外,最重要的是這種關系是值得信任和托付的。大部分農民工在內心深處愿意和他所在城市的市民交朋友和做同事,而且也深刻表明了農民工對市民賦予了和親戚、朋友、老鄉(xiāng)一樣的信任期待,這也是一種對新的社會網絡建構的期待或預期。但是,農民工做出這種預期是比較謹慎的,如果有事實推翻了他們的這種預期,他們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網絡并加以改造和修正;相反,他們則會順利的拓展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隨著進城時間的推移和交際范圍的擴展,他們社會關系網絡的“異質性”不斷增加,逐漸接觸并和同事、市民交往,并開始了一些彼此的接受和認同。

      生活方式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采用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既是個人的偏好,也是其所處社會關系網絡影響和建構的結果。俗話說“入鄉(xiāng)隨俗”,農民工能否“進城隨雅”則是一個漫長的改變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網絡來維系。隨著農民工交往對象類型和數(shù)量的增加,特別是社會關系網絡中市民這一身份的出現(xiàn)和數(shù)量的增加,他們對城市生活方式也出現(xiàn)了認同的傾向,對“城市性”的生活方式逐漸接受并認同。從宏觀制度而言,政府、社區(qū)和組織作為正式社會支持逐漸與非正式社會支持共同作用,促進農民工不斷認同城市。

      因此,農民工在城市立足穩(wěn)定之后,他們的社會關系網絡會逐漸增加新的異質性成員而逐漸從“初級社會關系網絡”演變出“次級社會關系網絡”,推動他們逐漸在城市中尋找自己的社會位置,他們的觀念會隨著交往對象、生活方式的變化而逐漸趨同“城市性”,逐漸認同城市的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等。

      四、小結

      農民工城市融入是一個伴隨農民工移居城市現(xiàn)象而來的問題,是個人意愿、家庭決策和國家人口遷徙政策共同作用的過程。農民工從開始的流入城市就具有鮮明的群體性特征,社會關系網絡從而得以移植和延展,并始終在發(fā)揮不同的作用。參照國內外關于移民研究的相關理論,我們將農民工城市融入過程劃分為進入、適應和認同三個階段,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網絡分別起到了鏈條輸送、提供資本和推動認同的作用,并且隨著時間推移和事物的發(fā)展,社會關系網絡的結構和作用也在發(fā)生變化,因而其所起的作用也會隨之變化。

      注釋:

      ①楊菊華:《從隔離、選擇融入到融合:流動人口社會融入問題的理論探討》[J],《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第19頁。

      ②Monica Boyd(1989).“Family And Personal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cent Development And New Agenda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23(Fall):pp.638~670。

      ③王春光:《巴黎的溫州人:一個移民群體的跨社會建構行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7頁。

      ④趙延東:《“社會資本”理論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第19頁。

      ⑤寧紅、王歡:《解讀布爾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J],《理論界》,2004年第3期,第98頁。

      ⑥張春泥、謝宇:《同鄉(xiāng)的力量:同鄉(xiāng)聚集對農民工工資收入的影響》[J],《社會》,2013年第1期,第120頁。

      ⑦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3期,第65頁。

      ⑧覃明興:《移民的身份建構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第86頁。

      ⑨郭星華、儲卉娟:《從鄉(xiāng)村到都市:融入與隔離——關于民工與城市居民社會距離的實證研究》[J],《江海學刊》,2004年第3期,第91頁。

      〔責任編輯:郭嘉〕

      文獻標識碼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6A

      文章編號1671-4741(2016)02-0075-05

      [作者簡介]周艷,長沙民政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網絡視角下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研究”(12YBA018)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農民工建構
      《神圣敘事與日常生活的建構》
      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就業(yè)值得期待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0:48
      2021年就地過年農民工達8 700多萬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點對點”幫2萬名農民工返崗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以農民工欠薪案“兩清零”倒逼發(fā)案量下降
      建構游戲玩不夠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shù)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shù)的認識》例談
      新乡县| 盐城市| 临澧县| 贵南县| 昭平县| 五华县| 鱼台县| 永城市| 琼海市| 拉萨市| 哈巴河县| 穆棱市| 赤城县| 金秀| 德钦县| 新津县| 梅河口市| 呼图壁县| 香河县| 布拖县| 县级市| 竹北市| 虎林市| 祁东县| 历史| 进贤县| 乐业县| 哈密市| 盱眙县| 万山特区| 巴林右旗| 法库县| 兰溪市| 四平市| 阜南县| 上虞市| 康马县| 景东| 阿图什市| 会理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