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剛
傳統(tǒng)膠片機時代,除了少數(shù)人用的中、大畫幅相機,大部分相機都是35mm全畫幅(APS畫幅相機極少),因此成像質量很容易比較。到了數(shù)碼時代,事情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算中、大畫幅相機,僅可更換鏡頭的單反和無反相機畫幅就有35mm全畫幅、APS-C畫幅、M4/3畫幅和1英寸4種規(guī)格。限于目前感光元件的技術限制,一般來講仍然是“底大一級壓死人”,即尺寸越大的感光元件成像越好,但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些新技術和功能則可以使小底相機(即畫幅小于35mm全畫幅的相機)的成像質量有顯著提升,讓小底相機也能拍出大片,下面就聊聊這些新技術和功能。
X3技術顯神威
X3技術的全稱是“The Foveon X3直接感光傳感器技術”。嚴格地說,它不是一項新技術,美國Foveon公司早在2002年2月就公布了這項技術。采用Foveon X3技術的傳感器原理與如今大多數(shù)可換鏡頭數(shù)碼相機上使用的傳感器不同。大多數(shù)傳感器采用的是俗稱“馬賽克”的拜爾結構(Bayer Pattern)單層結構感光元件,而Foveon X3技術的傳感器模仿傳統(tǒng)膠片,采用了3層結構,3層感光元件垂直疊在一起,一次同時感光。這樣,同樣數(shù)量像素的X3圖像感光器比傳統(tǒng)CCD或CMOS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豐富的色彩還原,避免了色彩干擾。
2006年9月26日,第一款采用這種感光元件的適馬固定鏡頭袖珍相機DP1在德國Photokina展會上亮相。它采用了尺寸接近APS-C畫幅的1400萬像素X3感光元件,搭載等效焦距28mm的定焦鏡頭,一推出就震動了整個攝影界,沒有人想到一臺袖珍相機會有可以媲美35mm全畫幅甚至中畫幅相機的優(yōu)異畫質。不過,它的一些缺點也暴露出來,主要是對焦系統(tǒng)落后、對焦慢、存儲慢、耗電量大、高感光度效果差,機身設計也比較簡單。2008年底,適馬收購了Foveon公司,并于2009起分別推出DPs、DPx、DPMerrill和dp Quattro系列袖珍機,以及SD15、SD1 Merrill單反相機,進一步完善感光元件和相機的功能、性能,在白平衡表現(xiàn)、對焦速度、高感光度表現(xiàn)、耗電量等方面有了明顯進步,但距離其他品牌的同檔次產品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其優(yōu)異的成像素質優(yōu)勢也隨著佳能、索尼全畫幅高像素相機成像質量的不斷提高而迅速減小。而且,據(jù)傳佳能等廠商也在研發(fā)與Foveon X3傳感器原理類似的多層感光元件技術。適馬如不盡快在Foveon X3傳感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這項潛力巨大的技術恐有被淘汰的危險。
像素偏移“搖”出大片
X3 Foveon傳感器效果固然好,但有專利限制,并有種種目前還克服不了的問題,對于那些沒有傳感器制造技術,只能購買其他廠家傳感器的相機廠商,只能另想辦法。于是,理光賓得和奧林巴斯利用各自的機身防抖技術,分別采用了像素偏移的辦法提高成像質量。
上文中說過,大部分相機使用的拜爾結構傳感器都是單層傳感器,把4個像素(2個綠色像素、1個紅色像素和1個藍色像素)組成一個單元,一次感光,然后把這4個像素的信號合成為一個彩色信號,相當于1個像素,其它3個像素則插值處理。這樣的缺點是浪費了3個像素的面積,且插值信號不精確、相鄰信號容易互相干擾。
為此,理光公司在賓得K-3 II相機上采用了“像素偏移”辦法,在拍攝1張圖片時進行4次曝光,讓感光元件在正常拍照位置分別向上、下、左、右各偏移1個像素,然后將這4張圖片合成為一張。這樣每個像素的位置就相當于進行了4次曝光(紅、藍像素各1次,綠像素2次),而且是實時準確的曝光信號,不存在插值和干擾問題。這樣獲得的圖像無論分辨率、銳度、色彩還原都明顯好于過去的一次曝光方式,也不需要低通濾鏡或其他措施來消除摩爾紋,相當于采用了更高像素、更好性能的感光元件。為了減小多次曝光時的相機振動,4次曝光中只有第一次采用相機的機械快門,其它3次都采用無振動的電子快門。
M4/3系統(tǒng)的奧林巴斯相機,也長期受到“小底”的困擾。由于感光元件面積比APS-C畫幅更小,它的有效像素幾年來一直停留在1600萬,雖然機身對焦、操作性能和鏡頭光學性能優(yōu)良,但始終無法擺脫像素低的劣勢。
為此,奧林巴斯在去年推出的OM-D E-M5 II相機上也采用了“像素偏移”的辦法,達到等效于提高像素的效果。不過,奧林巴斯采用的辦法與理光不同,它采用了每次偏移1/2像素、8次曝光的方式,可以實現(xiàn)等效于4000萬像素(Jpeg格式相機直接輸出)或6400萬像素(RAW格式,經(jīng)電腦圖像軟件處理)的拍攝效果。這樣,相當于像素提高了2、3倍,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底小的問題。由于這個功能效果很好,奧林巴斯將2013年推出的旗艦機OM-D E-M1通過升級固件的辦法也實現(xiàn)了這個功能。
不過,無論理光還是奧林巴斯的“像素偏移”功能都有一定限制。這就是它們都需要多次曝光,因此只能拍攝固定物體,要達到最好效果,必須使用三腳架,賓得K-3 II還要預升反光鏡。此外,這個功能原理并不復雜,其他廠家的相機也都可以做到,一旦全畫幅、高像素相機也實現(xiàn)了這個功能,那么理光、奧林巴斯剛剛縮短的差距又會瞬間拉大。
景深合成·包圍式對焦助力微距/風光攝影
常拍微距和風景的朋友一定知道,在拍攝這兩種題材時,常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是景深過小。比如拍攝一只昆蟲,在微距狀態(tài)下常常是光圈已經(jīng)縮小到f/16,仍然只能把昆蟲的眼睛拍得清楚,后面的身體仍然是虛的;拍攝風景也是如此,很難拍到像大畫幅技術相機那樣從前景到后景都清清楚楚的畫面。為此,奧林巴斯公司開發(fā)出了一種“景深合成·包圍式對焦”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
它的原理并不復雜,就是采用包圍曝光的辦法,在欲拍攝清晰的范圍內分成若干焦點分為多次拍攝,每個焦點再分成前、后若干點多次拍攝,將多組、多次拍攝的結果合成為一張圖片,就可以實現(xiàn)從近到遠都清晰。分得組越多,每組拍攝張數(shù)越多,自然效果越好。但這樣也帶來了運算量巨大的問題,所以這個模式要在拍攝后將圖像導入奧林巴斯專用軟件中處理。為了方便野外拍攝,奧林巴斯也推出了一種只需拍攝少量幾張照片,由相機輸出的景深包圍模式。這兩個功能可在奧林巴斯OM-D E-M5 II和旗艦機型OM-D E-M1上實現(xiàn)(需要升級固件)。
與像素偏移功能一樣,“景深合成·包圍式對焦”功能也需要使用三腳架,適合拍攝靜止物體。
在現(xiàn)有技術條件下,以上三種方式都是小畫幅相機提升影像素質的開創(chuàng)性技術,但都有應用限制。我們期望著革命性的技術創(chuàng)新盡快出現(xiàn),真正實現(xiàn)用小巧輕便的相機拍出“大片”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