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王 琎
如何制作器物紋飾展開圖
文 圖/王 琎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紋飾展開圖
器物紋飾除了具有藝術(shù)觀賞性外,還承載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研究者可以通過紋飾對文物年代、等級及制作工藝等方面進行分析推斷。例如明清時期皇家用瓷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便是利用瓷器的顏色和紋飾來區(qū)分。
在博物館陳列中,器物紋飾很難做到360°全方位的展示,即使在具備條件的獨立展柜,觀眾也只能圍繞著展柜觀賞,并不一定能看全所有紋飾,留在腦海里的只是碎片化的信息。況且大多數(shù)器物還只是一面對外展示,不能把所有信息都展現(xiàn)給觀眾。此外,出版物發(fā)表的圖片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平面影像只能展示出某一面紋飾,比較精彩的紋飾就要通過多張圖片展示,但是紋飾的連續(xù)性不能保證。為了能夠把器物類文物的紋飾全面連續(xù)地展示出來,讓它在博物館陳列、出版及文物研究方面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制作紋飾展開圖是唯一的辦法。
方形器物平面展開圖比較容易制作,只要分別拍攝不同立面得到平面影像,然后通過影像處理軟件(如Photoshop等),將其拼接為一張完整的紋飾展開圖。
2016年4月,故宮博物院首次推出了以文物紋飾為題材的主題展“天下無雙品,人間第一花——故宮博物院藏牡丹題材文物特展”,將牡丹紋飾的各類文物集中展出,突出展示文物上的牡丹紋飾,可見紋飾在器物類文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圓柱形器物紋飾,拍攝時的畫面會出現(xiàn)透視畸變,所以要利用轉(zhuǎn)臺連續(xù)拍攝大量紋飾的平面影像,鏡頭與被攝物保持水平高度,并和被攝體的立面保持垂直,截取畫面中央最接近焦平面的影像用作拼接之用。拍攝時要注意前后兩張影像要保留大面積重合,避免裁切影像之后紋飾沒有重合部分、連續(xù)性遭到破壞而不能完成拼接。這類文物主要包括筆筒、蟋蟀罐等。一般而言,在取得了連續(xù)的有重合的分段紋飾影像后,可以通過影像處理軟件將這些分段影像以移動位置的模式連續(xù)地拼接在一起,就能得到一幅完整的紋飾展開圖。圓柱形器物的紋飾展開圖是一幅長方形畫面,畫面高度是器物的高度,寬度是器物的周長。在拍攝過程中要注意照相機與被攝物體盡量保持等距,以確保所拍攝的紋飾影像不會因為拍攝距離的變化而產(chǎn)生大小的變化造成拼接失敗。拼接的過程可以選擇自動拼接,如果自動拼接時出現(xiàn)無法計算等拼接失敗的情況,也可以選擇手動拼接。不管哪種拼接方式一定要確保紋飾連續(xù),盡量不要有拉伸變形,確保紋飾展開圖的真實性。
碗形器物的紋飾透視畸變最大,由于碗不像其他圓柱形的器物那樣紋飾上下大小一致,碗口和碗足的周長也不一樣,在紋飾展開之后得到的應(yīng)該是像扇面一樣形狀的畫面。在拍攝紋飾過程中,由于碗是由碗口向里收縮到碗足,水平拍攝被攝器物會造成畫面碗口部位畫面大、碗足部位畫面小的透視畸變,所以要采取盡量垂直碗外壁的拍攝角度,將畫面透視畸變減小到最低。取得的畫面裁切是與圓柱形器物相同,在拼接時要選擇自動拼接模式,這樣一來,影像處理軟件將會依照碗口和碗足的圖案大小變化將影像拼接為呈扇面狀展開的影像,將拼接取得的多段影像再次拼接,得到最終的完整紋飾展開圖。
分段紋飾影像與紋飾展開圖
明宣德青花白鷺黃鸝紋蟠螭罐
清雍正雉雞牡丹碗
紋飾展開圖
通過展開器物的紋飾來配合器物類文物的展示可以讓觀眾更直觀、更完整地看到紋飾的所有細節(jié)。在“故宮博物院藏牡丹題材文物特展”中就展出了雍正雉雞牡丹碗,此碗的圖案由雍正皇帝親自設(shè)計,燒制精美,圖案紋飾可以說是此碗的展示重點。除了將文物對外展示之外,展覽也特意增加了紋飾展開圖像向觀眾著重展示雉雞牡丹碗的圖案。
我們通過扇面狀的紋飾畫面,可以看出畫在器物表面的圖案紋飾和最初的設(shè)計稿畫樣是有區(qū)別的。根據(jù)故宮博物院藏官式器物圖檔來看,當時制作瓷器的畫工是看到圖樣,經(jīng)過自己的計算將圖案紋飾加以變形之后繪制到器物上的。這個過程是在沒有計算設(shè)備的情況下匠人們對圖案紋飾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作。直至今日手繪瓷器的圖案依然是由畫工匠人們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想象手工繪制上去的。
對于考古出土需要修復(fù)的文物,通過紋飾的展開能看到破損缺失的紋飾位置和上下銜接,可以參考存世的文物的紋飾,或利用紋飾走向計算還原缺失的紋飾。尤其是對稱的紋飾,可以通過現(xiàn)存的紋飾來補全缺失的紋飾,展開的紋飾圖可以逆向作為修復(fù)文物三維模型的表面貼圖,為出土破損文物的數(shù)字虛擬修復(fù)和虛擬三維展示提供了技術(shù)支持。
器物類文物紋飾展開圖改變了傳統(tǒng)的展示方式,將器物類文物的紋飾一次性完整地展示出來,也給展覽展示及出版帶來了新的角度,通過器物類文物紋飾展開圖的制作可以得到更多的紋飾細節(jié),也將為文物研究與保護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為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工作人員)